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氡含量的变化能否视作地震前兆,作者进行了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认为岩石破裂是引起地震之前氡含量异常的原因之一。文末,根据实验结果对在地震区某些实际观测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有关氡气的来源、变化机制及共和地应力的关系尚处于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对岩石标本进行压力试验和溶解试验,为氡预报地震的压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作者在对唐山地区水氡普查测定的基础上,采集井孔围岩及岩芯标本,开展岩石铀(钍)含量、岩石压氡、岩石水溶解氡及井孔水氡含量之间的综合研究。初步认为,当岩石受压变形破裂时井孔围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与氡逸出量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作为地震予报的一种前兆手 段,已得到地震学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继一九六六年苏联塔什干地震发现震前地下水中氧含量有明显的升高后,我国近些年发生的强震,也证实了震前地下水中的氡含量,不但有趋势性异常,而且有短期的突跳异常.国内利用人工爆破的机会,观测爆破后短时间内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得到明显的脉冲式的异常效应.岩石样品的加压实验,样品中若含铀钍矿物较多,样品破裂逸出较多的氡气,数值可达样品未破裂前的几倍.作抽水、注水、注浓度较高的含氡水试验,观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得到明显的对应关系.上述事实说明,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同时地下水状态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其氡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氡射气性能的压力实验,氡射气分配系数实验和岩石的溶滤实验等,对地下水氡及其它地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氡射气的最高值发生在岩石严重破裂时;岩石射气性能高低与其本身的铀含量成正比;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射出的氡气在水中的分配大于在气相中的分配;岩石在饱和CO_2水中和压力作用下的溶滤程度要比在纯蒸馏水中和常压下大得多。因此,地震前地下水氡浓度和水中离子组分和气体组分会出现异常变化,而这种变化既与应力作用有关,又与地球内部水-气-岩系统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强震水氡前兆场异常特征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岩石中微裂隙的产生与地下水氡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孕震过程中微裂隙时空变化图像,揭示了水氡前兆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的生长是导致地下水氡含量升高及地震前出现水氡异常的原因;震源区及附近地区的膨胀和微破裂最早出现,并最为发育和集中,因此水氡异常也最早出现,也最为集中;孕震过程中微破裂增加,导致地下水氡含量升高,水氡趋势异常以趋势性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地震之前的异常现象,在实验室内对岩石标本和人造样品加压时观测氡和钍射气量、水电导率以及氢气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破裂之前这些参数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地震前的某些水化学异常现象是近似的。显然,还有许多因素可引起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为研究其变化机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及现场观测。  相似文献   

7.
“振动”作为水氡震兆异常机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超声振氡实验是在室内进行的;而低频振动实验则主要是通过大爆破水(气)氡观测在野外进行的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人工爆破产生的应力波确实能引起地下水(气)中氡浓度发生变化,但变化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模式进行解释。为了进一步研究在低频振动作用下氡浓度变化的特点和机理,首先开展了土壤气体中氡的振动实验。岩石破裂时声发射有极宽的频带。岩石标本的滑动产生约100赫的声发射,弯曲和拉伸产生100—1000赫的声发射;而岩石受压产生微破裂时的声发射为10~5—10~6赫,人工爆破和微震的体波频率相似,一般为几赫或十几赫,最高为几十赫、而地震时已记录到的声发射为50—70赫,有的为数百赫。因此,低频振动实验有极宽的频带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中逸出气氡的研究:水化地震前兆新项目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炜  史勇 《中国地震》1992,8(1):18-25
本文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氡和逸出氡的对比观测及其地震前兆的研究,阐明了地下水中逸出气氡对地壳岩石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逸出气氡能够反映地壳岩石的潮汐变化。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逸出气氡的变化突出、幅度大,表明它对地下应力微小变化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此,逸出气氡作为新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震的孕育过程与地壳中的应力变化和岩石变形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地形变异常和地应力变化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物理本质,开展相应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是必要的。 早在Kármán和Griggs开展岩石力学实验的时候,就已观测到一个现象,即在岩石发生脆性破裂的场合,主破裂并不发生在岩石的应力状态达到其峰值强度(最大承载  相似文献   

10.
实验证明,岩石破裂前必然发生"声发射",这为地震的确定性前兆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是,地震前兆的"声发射"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不少地震前异常变化,其中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约一年姑咱地震台Y 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一系列"毛刺"异常较为典型.这些"毛刺"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河北涿鹿矾山泉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类型等,对该泉近30年来的原始水氡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对矾山水氡的干扰因素及映震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5年水氡观测以来,水氡一直保持夏高冬低的规律,虽因季节性排水有一定影响,但年变形态受干扰较小,在唐山7.8级地震和张家口地区个别中等地震前有一定异常反映,但对20世纪80年代后发生在张家口地区及邻近区域的中强地震反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leading to different radon background levels in volcanic settings, we have performed two long-term deformation experiments of 16 days using a real-time setup that enables us to monitor any variation of radon activity concentration during rock compression. Our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case of highly porous volcanic rocks, the emanating power of the substrate changes as a function of the volcanic stress conditions. Constant magmatic pressures, such as those observed during dike intrusions and hydrothermal fluid injections, can result in pervasive pore collapse that is mirrored by a significant radon decrease until a constant emanation is achieved. Conversely, repeated cycles of stress due to, for example, volcano inflation/deflation cycles, cause a progressive radon increase a few days (but even weeks and months) before rupture. After rock failure,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new emanation surfaces leads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of the radon signa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urface deformation in tectonic and volcanic settings, such as inflation/deflation or constant magmatic pressures, have important repercussions on the emanating power of volcanic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前后水氡变化率动态图象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唐山地震前后水氡变化率动态图象的时空演化特征.用水氡月均值的变化率做参量,绘制每月的变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得到水氡的变化率动态图象.研究表明,唐山地震前震中周围出现水氡变化率≥0.06的异常特征区.异常特征区的面积具有“扩展—收缩”的特点,并显示出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武都殿沟泉是甘肃陇南地震台的流体综合测点,主要观测项目有模拟水氡、数字化气氡和数字化气汞.模拟水氡资料始于1987年,数字化气氡观测始于2001年1月,数字化气汞观测始于2007年6月.本文分析了该测点的水氡、气氡、气汞等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水氡资料连续可靠,在一些地震前记录到明显的震前异常,特别是一些大震前与其他水氡...  相似文献   

15.
苏鹤军  曹玲玲  张慧  李晨桦  周慧玲 《地震》2020,40(4):198-213
地震前兆异常性质的准确判断是提高地震预测水平的前提。 据国内外相关统计, 真正具有地震预测意义的地震前兆异常数量十分有限。 因此, 厘清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对今后异常识别意义重大。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4个月, 甘肃清水温泉水氡出现大幅波动异常变化。 为了判断这次异常与九寨沟地震的关系, 在异常持续期间, 通过抽水实验、 水化学组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并结合九寨沟地震发震构造以及其他前兆异常空间分布特征, 对水氡异常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 对于水氡与水位的变化关系, 实验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 都呈正相关变化; 实验中水氡变化幅度与实际观测的相当; 水化学组分以及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清水温泉水氡异常期间, 来自地壳深部的流体并未增加; 清水温泉区其他前兆没有出现明显的短期异常变化; 在空间上清水温泉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被两条深大断裂隔开。 因此, 清水温泉水氡大幅异常变化并非九寨沟地震的短期前兆异常, 而是企业抽水开始时间、 持续时间以及用水量不固定引起的。 该实例为地震前流体前兆异常性质的准确判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Natural hydraulic cracking: numerical model and sensitivity stud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atural hydrofracturing caused by overpres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o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Its mechanism is quite well understood in the case of artificial hydraulic fracturing triggered by high-pressure fluid injection in a well. This is not so for natural hydraulic fracturing which is assumed to initiate as micro-cracks with large influence 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medium. The mechanism of natural hydraulic cracking, triggered by increasing pore pressure during geological periods, is studied using a fracturing model coupled to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during basin evolution. In this model, the hydraulic cracking threshold is assumed to lie between the classical failure limit and the beginning of dilatancy. Fluid pressure evolution is calculated iteratively in order to allow dynamic adjustment of permeability so that the fracturing limit is always preserved.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is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equivalent fractures. It is found that fracturing is very efficient to keep a stress level at the rock’s hydraulic cracking limit: a fracture permeabilit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the intrinsic permeability of the rock would be enough. Observations reported from actual basins and model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natural hydraulic cracking occurs continuously to keep the pressure at the fracturing limit under relaxed stres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甘肃地区水氡(流量)异常与周边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及周边地区是一个中强震多发区,该地区的前兆异常对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强震活动有着敏感的反映.1980年以来该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20余次.多次地震前,甘肃地区的水氡资料出现了大量的中短期异常.分析了甘肃省目前仍在继续观测、观测环境较好、仪器稳定的水氡测点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前资料的变化情况,发现多数测点在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