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归纳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公众教育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应急管理是海洋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需要各组成部门的协调一致。文章以连江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为例,详细分析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成以及完善海洋综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连江海域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规范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以及赤潮灾害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各级海洋综合减灾能力,为其他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灾害综合示范区建设和海洋综合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形势下着重考虑了浙江省椒江区如何进行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设,介绍了椒江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影响及其海洋灾害情况,指出目前椒江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推行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增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联动协同能力,建立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四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海洋灾害形势,探讨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指出了当前海洋主管部门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应急预案建设、警戒潮位核定、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海洋预警报评估以及海洋灾情调查评估5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国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国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利用XML技术整合现有应急业务工作流程,实现对赤潮、绿潮、溢油、化学品泄漏和核辐射等应急事件的定位、敏感区分析、应急监视监测、模拟预测、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支持、信息通报等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日本海洋基本法》所确立的一系列重要海洋制度折射日本未来海洋战略走向,《日本海洋基本法》颁布实施后给日本海洋战略、政策带来的转变是革命性的:作为日本"海洋宪章",《日本海洋基本法》为日本今后的海洋政策展开一幅宏伟蓝图,而并非仅仅只是应对中国东海石油问题的应急之举。  相似文献   

7.
<日本海洋基本法>所确立的一系列重要海洋制度折射日本未来海洋战略走向,<日本海洋基本法>颁布实施后给日本海洋战略、政策带来的转变是革命性的.作为日本"海洋宪章", <日本海洋基本法>为日本今后的海洋政策展开一幅宏伟蓝图,而并非仅仅是应对中国东海石油问题的应急之举.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洋基本法>所确立的一系列重要海洋制度折射日本未来海洋战略走向,<日本海洋基本法>颁布实施后给日本海洋战略、政策带来的转变是革命性的.作为日本"海洋宪章",<日本海洋基本法>为日本今后的海洋政策展开一幅宏伟蓝图,而并非仅仅是应对中国东海石油问题的应急之举.  相似文献   

9.
<日本海洋基本法>所确立的一系列重要海洋制度折射日本未来海洋战略走向, <日本海洋基本法>颁布实施后给日本海洋战略、政策带来的转变是革命性的.作为日本"海洋宪章", <日本海洋基本法>为日本今后的海洋政策展开-幅宏伟蓝图,而并非仅仅是应对中国东海石油问题的应急之举.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以建设温州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为契机,提出了组织责任、应急预案、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与教育培训6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构建了市、县、镇、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2017年"纳沙"和"海棠"台风风暴潮的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通了海洋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沿海大型石化项目和海洋灾害特点,以工程自身防护能力、公司预警报能力和公司响应应急能力为准则层,筛选18项指标建立沿海大型石化项目海洋减灾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沿海大型石化项目海洋减灾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沿海大型石化项目海洋减灾能力的准则层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公司预警报能力和公司响应应急能力。从各评价指标权重看,海堤高程和海堤完好程度是工程自身防护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重大危险源监控覆盖率和主体防护工程定期检查频次是公司预警报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应急设备保障率和应急物资储备度是公司响应应急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以惠州炼化项目为例对其海洋减灾能力进行评价,应用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可行,与项目现状比较吻合,可以为其海洋减灾能力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全社会抵御海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文章在广东省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概述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已初步建立应急预案以及体制、机制和法制体系,尤其是2018年机构改革后成立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有力促进全灾种、全流程和全方位的应急管理,其中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由应急管理领导议事机构、应急管理综合调度机构、海洋灾害专业管理机构和海洋灾害辅助管理机构4个部分组成;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仍存在不足,亟须完善地方性法规等制度、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以及提高社会和市场参与度。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应对海洋环境污染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文章在明确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是突发环境事件的种类之一,成因可归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有污染源复杂、突然性和不确定性、危害后果严重以及应急处置艰难等特征;目前我国宪法和法律针对突发环境事件有相关规定,而专门规制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律规范多见于行政法规和规章;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完善风险信息收集途经、明确执法主体职能职责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企业信息通报问责制度以及完善后续调查评估制度和相关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胡建华  卢美  王晶 《海洋预报》2011,28(2):78-82
试图结合浙江省在0908号台风"莫拉克"海洋防灾减灾和预警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应急服务的新路子,以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有关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法规标准,并在借鉴日本政府在福岛核事故期间所开展的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将我国海洋核应急监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探讨制定相应的海洋核应急监测方案,以便为核应急期间开展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提供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 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谓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在海上设立固定的监测站、监测点,定期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常规监测,同时对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海洋赤潮、海洋灾害等进行应急检测;然后由专家依据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变化趋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连江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的总体建设情况,重点分析海洋灾害监控防控系统的构建思路和成果应用,主要包括海洋在线监测系统、海洋灾害信息发布系统、海洋减灾综合应急标志系统和海洋减灾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为其他地区开展以沿海重点养殖区为重点保障目标的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展望了国内外海洋观测服务系统的发展趋势,根据天津市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发展需要,对天津市建立海洋观测服务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天津市海洋观测服务系统的组成,即近岸观测网、近海观测网、航空和卫星遥感系统、应急机动监测系统、通信传输系统以及海洋观测网管理中心等几方面,为政府部门领导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市级和县级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需求,以GIS技术为支撑,开发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管理系统;详述该系统的监测监控、预报产品集成、海洋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服务、风暴潮综合研判、风暴潮漫滩漫堤三维模拟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服务6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福建省海洋生态灾害防控的业务需求,开发海洋生态灾害防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该系统采用B/S架构,借助GIS技术,以Web方式实现,包括赤潮、溢油和水环境异常3个子系统,可快速和规范化地实现对3种主要海洋生态灾害的应急监视监测、模式预测、应急处置和辅助决策支持的信息化全流程管理,可全面提高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生态灾害损失,为福建省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