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钻孔应变观测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钻孔应变观测正在成为一种与测震和GPS相提并论的地壳形变观测。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我国钻孔应力一应变观测的发展需要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借鉴国外,放眼长远。建立比测基地、实验场和完善国家前兆监测网,三位一体,应该成为发展我国钻孔应变观测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
关于用密集钻孔应变台网监测强震前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泽华 《地震学报》2014,36(4):738-749
提出了地震前兆研究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个案. 地震前兆研究受到的最大限制,是对个案的观测严重不足.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仍然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应该不失时机地在那里建立密集的钻孔应变观测网.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是我国发明的、 已经可以与地震仪和GPS相提并论的观测仪器. 对地震前兆研究而言,钻孔应变观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本文认为: 钻孔应变观测点应该建在应力集中的构造部位; 应该在钻孔选点和仪器安装两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观测点建设的成功;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最重要的是数据自洽; 钻孔应变观测不必追求很深; 观测点建设不必进行绝对应力测量.   相似文献   

3.
将钻孔应变观测(BSM)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结合起来,能基本覆盖地壳形变的时间和空间波段。钻孔应变仪是揭示中短期(从数秒到数月)连续变形的仪器,因而在对地震爆发之时和之前现象的观测中,将扮演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测方法Ⅰ: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预测情况,本文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地应力法、钻孔应变观测法、GPS法、地下水异常观测法、氢同位素法、电磁异常观测法、电离层异常观测法、潮汐力谐振共振波法等多种方法为载体,对这些地震预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探究这些预测方法的原理、异常信息提取、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预测实例及相关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星载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可提供卫星速度和位置信息,而卫星的运行轨迹又与所处位置的大气密度紧密相关,因此可通过求解大气阻力微分方程,由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反演出卫星运行轨迹上的热层大气密度.本文从星载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出发,给出大气密度的反演方法,以及平均平动参数nM、反弹道系数B两个重要参数的解算过程,并以天宫一号为例,给出反演结果与天宫一号观测数据的比对.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观测值符合很好,两者的均方差在2012年1月1日、2月24日分别为8.6%和8.4%,说明利用星载GPS观测数据反演大气密度是有效、可行的,可成为今后获取高精度大气密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2001年10月~2015年5月兰州钻孔倾斜观测资料的变化趋势,发现由于仪器安装时未安装底座托盘而造成观测资料存在长期的趋势性漂移。利用抛物线函数对兰州钻孔倾斜观测资料进行趋势拟合后发现,临潭-宕昌断裂3次中强地震发生前兰州钻孔倾斜观测资料的拟合残差存在着一定的异常变化,因此认为兰州钻孔倾斜观测有可能较好地反映临潭-宕昌断裂的中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近半个世纪以来,钻孔法地应力测量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假定岩石在力学性质上各向同性;没有考虑钻孔效应;忽视了测量的时间效应;简化了岩石力学性质的多变性。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主应力测值的误差可达100%,主应力方向的测量误差可达90°,还可以引起主应力性质的正负变换。要进行高水平的地应力测量,必须把测量建立在岩石方学性质各向异性的基础上,减少或避开钻孔效应的影响,考虑或避开测量的时间效应,避开岩石力学性质多变性的影响,分别测量各种地应力成份,进行定点长期连续观测。  相似文献   

8.
选取西藏拉萨地震台钻孔体应变2008—2014年观测数据,应用维尼迪科夫调和分析方法,检验资料内精度和稳定性,并对体应变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钻孔条件差,拉萨地震台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内精度低,数据不稳定,但干扰因素少。因此,需做好观测仪器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及完整率,从而提高体应变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9.
贵阳台钻孔应变观测记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8~2011年Mw6.0以上地震目录资料,统计贵阳台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记录同震效应情况,进行记震能力统计分析,给出了贵阳台钻孔应变观测的记震区域,创新性采用二元统计方法中的Logit模型对贵阳台钻孔应变记震能力进行统计预测.该方法可运用于其他形变观测项目记震能力(监测能力)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高频GPS在地震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高频GPS获取位移信号的能力与采样率有很大的关系,随着高频(1 Hz)和超高频(20~50 Hz)GPS接收机的出现以及高频GPS数据处理算法的成熟,使得GPS的观测精度和对形变谱的敏感性朝着测量地壳动态瞬时变化的方向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出现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谱范围逐渐合并的趋势。但是,由于GPS测量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高频GPS的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