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及主震后一天、三天记录的余震资料,利用自然类比法对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6.5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进行早期综合判断,认为该序列为强余震极多型地震序列,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余震颇度会很高,强余震次数极多,持续时间较长,一个月内4级以上强余震数可能在79次左右,最大余震为Ms5.3级左右。早期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22次M≥6.0强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建立预报震后趋势判别模型,然后以8次强震序列为例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对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许多研究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除深震以外)7.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6.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同时补充了东部(105°E以东)地区6.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5.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共获得93次主震及其有序列的完整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1)主震后10年内有强余震的占总数。(2)主余震型地震超过总数。(3)8级主震没有震群型地震。(4)在主震后1月内发生的强余震超过强余震总数。(5)强余震累计频数随时间衰减很快。鉴于目前尚无较好地判定一次强震或大地震后,震源区是否有可能发生晚期或特晚期强余震的方法。本文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内的资料作为指标,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使用了该公式推导出的概率法和概率计数法,对主震后2月—10年期间(同时提出三个时间段:2—12月,2月—4年,2月—10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的类型作出判断。然而对Bayes方法的效果又将建立模型用的93次完整的主震及序列资料,作为内符检验的样本,内符检验的正确率为80%以上。同时内符检验的  相似文献   

4.
分形方法在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克银  高伟 《地震》1996,16(1):68-74
着重讨论了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利用分形方法提取大震后余震的空间分维信息,从而达到早期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目的。以1966年以来定位精度较好、余震记录较全的12个7级以上大震和大同6级强震序列为资料,计算了震后1个月内余震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维数。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分维数不同。一般震后5-6天,主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1-1.2之间,多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3以上。利用前7天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清理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70个Ms≥5.5级地震序列的“强余震”Lg△t-Lgt关系,对强余“等待时间”判别方案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回顾性预报的Wallen评分为:6级以上地震序列V=0.60,5.5级以上地震序列为0.44,说明其在地震序列类型判断方面有一定的效能,对实际震例分析得出,该方案出判定主余型序列方面成功率较高,而对于双震或多震序列,有时会产生某些误判;对6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的物理背景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I类为M≥6.0级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级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级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级的地震。在一次强震发生后,短期内还有没有另一次强震?这是大震现场分析预报工作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在强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地震序列的类型作出判断。人们已研究过不少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方法,如h值、b值、等待时间,K值等。这些方法大多需要震后积累一定时段的序列资料才能满足应用条件,而震后趋势判断又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了使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具有预报价值,我们已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曾利用一次中强以上地震(M_o≥4.7)发生后头三天地震序列资料,应用模式识别、模糊数学方法对未来三个月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_o±0.3)或更大(M>M_o)地震作过综合判定。本文在此基础上用模糊聚类的ISODATA方法对此问题作一具体  相似文献   

7.
自然类比法在地震序列分类及震后趋势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焦远碧  刘杰 《地震》1996,16(1):22-32
从震后趋势判断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种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的新方法,即根据强余震次数将序列划分为无强余震型、强余震较少型、强余震较多型、强余震极多型四种类型。为了实现早期判别的目标,采用地震后3天的资料用自然类比法对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作判断。将新发生的序列前3天应变能释放分布情况和频度分布情况与以前发生的序列逐一加以比较,用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找出与之最相似的一、二个序列,用已知序列的类  相似文献   

8.
管丽倩    戴君武    杨永强    许德峰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3):212-220
大地震后强余震活跃,震后快速判断最大余震震级和强余震发生可能性对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有重大意义。针对震后应急救援,本文根据救援存活率将震后救援期分为8个时段:震后12 h、震后24 h、震后48 h、震后72 h、震后96 h、震后120 h、震后144 h和震后168 h。对我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6级及以上地震强余震资料进行分时段统计,分别拟合出8个时段的最大余震震级和主震震级的经验公式;并提出震后强余震发生可能性的经验判断方法,通过本文提出的可能性指数a,依据主震震级,震后可以快速判定强余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曾健  韩渭宾 《地震》1994,(1):57-60
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0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FCM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I类为M≥6.0强震后六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六个月内无M≥5.0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的26次M≥6.0强震序列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以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10.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11.
陈绍绪 《内陆地震》1996,10(3):201-208
通过对华北地区强震前兆场时空特征的研究,发现在强震的孕育过程中,异常的累积频次总是呈指数型增长并有较明显的阶段性。长期异常一般都发生在震源区附近;中期异常的分布范围向外扩大,而且基本上都分布在震源区的外围;短临异常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震源及外围地区都有发生。也就是说,地表异常的空间分布范围是由小到大逐渐扩展的,并有一个从"震源→外围→震源+外围"的转移过程。异常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可能主要受台站分布的不均匀及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实现地震综合效应场计算的程序流程和数据流程,程序中数据的形成、所需参数的选取方法,程序运行的软、硬件环境。为便于地震综合效应场方法的推广应用,本文还给出了程序使用的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地震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浅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天气预报相比,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测更为困难。概率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加快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概率预测是经验预测、统计预测和物理预测的综合,各类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物理预测方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发展统计预测方法。地震目录可为我们提供对背景地震发生率的估计,而前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率大大高于背景发生率的时段,其增益越强,时段越短,越接近于理想预测。前兆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检验对于概率预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提出,应按实用化的要求逐步规范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这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预测数量与预测面积基本成正比;危险区划定次数最多的构造区域是北天山中西段,以下依次是柯枰块区、乌恰-喀什地区、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西昆仑地区和阿勒泰-富蕴地区,其中北天山中西段和乌恰-喀什危险区的时、空继承性较强,但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对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能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新疆年度预测水平积累一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近年年度(中期)地震趋势的预报进行了跟踪分析和预测依据的审视,同时对监测预报方法的局限和预报思路的拓展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本文重点介绍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中的油气预测,岩性预测,储层厚度预测及孔隙度预测等内容,简述提高地震储层预测精度的途径之一-特征优化方法,并指出了今后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学敏  张洪斌 《内陆地震》1996,10(3):269-275
1995年3月19日,新疆和硕县那音克乡发生Ms5.0级地震。震前,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中溶解气体Ar、CH4、CO2、H2S等和库尔勒地区的断层气Rn相继出现明显的异常。异常具有短期临震性质,主要表现为短期趋势升高,临震突跳。  相似文献   

18.
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民  刘杰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5):525-532
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分析了地震预报能力评价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R值评分方法,讨论了1990~2000年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实际效能,并对当前地震预报能力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