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南昆铁路是在地质复杂的高原山区兴建的现代化电气化铁路干线.沿线山区环境脆弱,铁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声学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及电磁环境所受的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价,实施了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相应的环境保护措  相似文献   

2.
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勇  陈国阶  王益谦 《地理科学》2002,22(3):282-287
与平原/低地相比,山区(主要指典型中高山区)环境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诸多属性。山区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山地诸要素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及其相互叠加上,而其不确定性是由山地环境和物质本身的不稳定性所决定。山区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表现在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低,容易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偏离生态阈值,甚至出现崩溃。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山区聚落和社区常常表现出分散性、封闭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环境系统和人口系统组成,山区环境对人口具有限制和制约作用,而人口对环境则表现出适应与改造的趋向。山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既可以表现为相互恶化,也可以表现为良性互动,其中间过程是通过人类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梁锦梅 《热带地理》2001,21(3):257-260
分析了梅州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认为长期以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及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应尽快调整与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山区优势,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我国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三者相互联系制约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与途径:91)实行非均衡式的协调发展战略;(2)制定协调发展的实施规划;(3)构筑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闵庆文  李文华 《山地学报》2001,19(4):349-354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经济的发展在整国民经济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生态工程原理出发,分析了生态工程对于山区持续发展的意义,设计生态工程对策时应当遵循的原理与注意的主要问题。并对山东省五莲县复生态系统工程总体框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生态工程资源与环境生态工程和生态调控与管理工程等进行了讨论,对于实际丘陵山区农业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京九铁路沿线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要地分析了京九铁路对沿线地区影响的可能表现,分析了该地区形成中的三大黄金地段潜在的良好发展前景,对沿线地区地位突出的16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京九大动脉的作用,加速沿线地区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成都龙泉山区主要饮用水源宝狮湖的自来水一厂处河流和东风渠大面镇河段的自来水二厂处河流进行断面监测,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饮用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均属于Ⅰ类标准,自来水一厂的断面1、2与Ⅰ类标准之间的关联度为0.96,东风渠大面镇河段的断面3与Ⅰ类标准之间的关联度为0.94,符合生活用水的标准。同时针对龙泉山区的水质特点提出适当建议,使今后龙泉山区的经济与水环境达到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山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建设关系着国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全局。本文在分析山区建设的经济意义,生态效益,政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区走可发展道路的5项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宝天高速公路沿线保护生态环境总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环境物品非利用经济价值的唯一方法。通过调查居民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变化的支付意愿,从而定量确定环境状况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损失。针对宝天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沿线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用支付卡的方法设计了320份调查问卷,调查了沿线居民对保护宝天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在宝天高速公路修路过程中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使沿线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原样,沿线总共有84.33%的居民家庭有支付意愿,有支付意愿家庭的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每户62.17元,将这一结果推广到面上,得到保护宝天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总经济价值为:5781 756元。  相似文献   

11.
云贵高原可分为高原面、阶状河谷和深切峡谷三种地貌区,基于对南昆铁路沿线的调查,总结各区的溶洞发育规律与铁路定线原则。  相似文献   

12.
山区综合开发必须调整偏农型产业结构,实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旨在使山区人口向山下流动的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摆脱与分散性密切相关的自给自足观念。由于山区物质、信息流动阻力大,城镇发展宜取多核分散型,要注意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改善山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3,21(3):265-271
北京市西部山区是因矿区开发使山地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了矿点密度大,采空塌陷区分布广,水资源急剧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植被大规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以及煤尘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呈现出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观生态特征。本文以史家营为例,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景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种植养殖和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果粮养殖生态农业区、林草放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五个景观规划区域,探讨了生态型矿业、中低山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景观生态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地城镇迁建选址模型研究——以巫山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先明  周万村 《山地学报》2001,19(2):135-140
根据山地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获取、分析三峡库区综合环境指标如自然、技术、经济、城镇发展的区域状况等的基础上,以巫山县为例,建立了巫山县空间环境数据库,并提出了巫山县县城修建性选址模型。结果证明。好的迁建地多分布于长江及大宁河沿岸,交通条件较优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此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其它三峡库区城市迁建综合环境研究提供合理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万国江  甘露  陈刚才 《山地学报》2001,19(2):130-134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文认为其脆弱性主要是由喀斯特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据此探讨了其环境整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及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杨清可  段学军  王磊 《地理科学》2016,36(10):1539-1545
基于水环境保护与区域开发的相互关系,考虑水陆空间联系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构建由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为基础的水环境约束分区指标体系。以产业集聚发达、水网密集但水环境敏感性强的江苏省太湖流域为例,探索小流域评价单元划分、约束指标选择与空间叠置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水环境容量和压力的进行约束分区,划分为高压低容、低压低容、高压高容和低压高容等4种类型区。研究结果为发挥区域水环境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型水库、铁路、公路建设(改造),大型(褐)煤矿开采对昭通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非常远大、深刻,这些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在充分认识重大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并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以促进昭通城市环境、经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石长铁路的概况和经济地理意义,提出构建石长铁路产业带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措施,指出应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兴建加工制造业和能源工业走廊以及一系列商品农业基地,并作为沟通我国东部与西部的枢纽地带。  相似文献   

19.
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状况及其特点,以及水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广东省西北部的纯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十分低,已采取外迁人口,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其极端贫困的措施。人口外迁以后的石灰岩山区应继续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并适当发展旅游业,变无用地为有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