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通过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段的重新划分,结合人工地震测深提供的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地震活动空间分布,重力测量、形变测量等资料,划分出三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宁城-新地区(5.5 ̄6级);朝阳-贝子府区(5.5 ̄6级)和义县-柴都台区(5 ̄5.5级)。认为未来30年内,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区为宁城-新地和朝阳-贝子府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研究了滇西地区(N23.5°~28°;E97.5°~101.5°E)地震活动概况、地震时空展布、地震活动特点以及震源深度分布。并对近期滇西地区强震危险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丽清 《内陆地震》1997,11(1):82-86
对1992年12月云南永胜5.4,5.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某些前兆异常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发现了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1.震前4个半月在滇西北地区快速形成1条北东向地震条带;3.在孕震区范围内出现的前兆种类少,持续时间短,空间较分散;3.永胜地震前滇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平静-密集-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安徽地震活动期的划分与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钱太仲 《地震学刊》2000,20(2):40-47
20世纪以来安徽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呈同步活跃关系。本文对安徽地震活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并用综合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安徽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目前正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震活动期,该活动期约在2006年前后结束,估计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5级左右。可能主要是4~4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5.
从地震的续发性和迁移性入手,对1941~1990年间日本内陆发生的M≥6.5的13个地震,及其震中周边广阔范围内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该区域的地震前兆活动与平静状态;获得了对日本内陆地震活动一些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表将公元288年以来M≥4.0地震活动划分为与华北二至七周期相对应的六个地震周期,每周期分与华北相似的初震段,前震段、主要段和余震段四个地震段。安徽地震周期超前于华北地震周期,每周期4级以上地震从皖渐交界一带的皖东南地区开始活动各阶段最大地震震中由南北迁  相似文献   

7.
1996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是滇东地区近10年来的最大地震事件。本文首先论述了该地区的长期缺震现象及周边强震持续活跃对它的牵动影响;进而通过多种地球物理量的时空分析,发现震前1年震区地表荷载突然出现剧烈加载,震区地下介质亦变得很不稳定;最后,6.5级地震恰在有多个“天文奇点”会集的10月24日爆发,受调性质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甘肃地区3级以上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近32个月的准周期性.甘肃及附近地区的6级以上大震均发生在3级地震年频次曲线的谷段附近.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北缘地震活跃期内的中强地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呈现多组地震自西向东有规律且稳定地迁移.各组地震迁移情况表明本活跃期地震活动已转向低潮,2002年前后可进入平静期.青藏块体北缘西端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是甘肃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过程开始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1940-1990年间华北及邻地地区大于5.5有的地震与月相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本地区断裂带的分析,把地震划分为沿四个断层带发生,分断层带讨论与月相的关系。结果表明,有两个断层带的地震发生在朔望期的比率可达57%-60%。这个结果优于没有按断层带划分地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及震情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火山活动区有关的地震活动具有以下特征:周围构造地震活动频繁而火山群地区则处于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背景,震级较低(最高为5.0~6.0级);地震活动以小的震群活动为主,微震主要发生在腾冲县城南部的热海热田地区。长期的地震频率b值高,达1.2左右;震源深度在0~20km范围,受周围构造大地震的影响,导致火山区地壳内部岩浆活动引起的岩浆冲击型地震发生;火山体地下低速层的存在与地下热物质有关。从腾冲火山活动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震情参数特征表现出与世界上其它火山地震的相似关系,表明腾冲火山不是死火山,火山体地壳内部存在的岩浆囊或岩浆移动通道内岩浆仍在活动。  相似文献   

11.
华东地区强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宇卫  凌学书 《中国地震》1999,15(2):167-177
本文从华东地区的特定构造体系入手,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华东地区Ms≥5.5地震的活动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从图像演变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强震活动的规律,并对华东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苍山5.2级地震前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鲁南地区1991-1995年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加卸载响应比。研究发现巷山5.2级地震前,该地区的波速比时空变化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地震活动出现3,4级地震集中,应变能释放速度加速,转平;加卸载响应比在震中及邻近区域出现高值等明显异常,并分析了某些异常的发展及转化过程,提出了某些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6月新疆地震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6月,新疆境内及附近地区共发生MS4级以上地震20次。其中5~5.9级地震7次;4~4.9级地震13次;最大为3月15日发生在库车的MS5.7级地震。5级地震活动明显高于历年平均水平。地震参数见表1。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5级地震主体活动地区在南天山地震带,而4级地震则在西昆仑地震带,新疆其它地区特别是北天山地震带异常平静。2)塔里木盆地周边地震活动明显,自1月30日托克逊MS5.6级地震后,在塔里木盆地的北缘相继发生了5次5级地震,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3)在南天山地震带沿…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指出20世纪以来,该区Ms≥6.0地震经历了6个活跃期和6个平静期,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地震和同年9月静海兴海6.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5.
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区的构造地震带及其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广魁  董卫国 《地震地质》1994,16(2):147-154
根据活动断裂和近代地震震中分布,对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区做了构造地震带的划分。研究了该区8个构造地震带1970年以来地震能量释放特征及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在指出该地区未来数年将处于地震活跃时段的基础上,对中强以上地震可能发生地点做了探讨,此项研究结果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大地震前包含异常活动时段的地震序列全过程可以看作是非齐次油松过程的理论,详细研究了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大地震前(1980.1-1988.10)澜沧到腾冲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1985年4月-1988年4月全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澜沧向北延伸分别出现210km的M≥3.5和160km的M≥3.0的地震活动平静地段。因此,由南向北将全带划分为南区、中区、中′区、北区四个研究小区;②在包含主震和余震区的中区,主震前分别出现了持续时间长达42个月(M≥3.5)和32.5个月(中′区,M≥3.0)的异常地震活动平静,并在0.99和0.97的置信度水平上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③与此同时,在南区却出现了长达42个月(M≥3.5)的异常地震活动增强时段,其置信度可达0.95。然而在北区,于1985年9月结束了长达52个月的地震活动增强,置信度仅0.85,显然它是受1976年龙陵地震余震活动的影响,因为该区正好包含龙陵地震的余震区。  相似文献   

17.
蒋海昆  王忠民 《地震研究》1997,20(2):206-211
利用中国大陆丰富的地震记录,对表征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各参量及其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于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方法,特别着重于“异常”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的研究,这一划分方式及划分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均是的“动态”可变的,地所研究的10个区域内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回顾性的预报检验,发现以于较短时期(0.5-1.5年)其最大预报评分的平均值介于0.3-0.6之间,明显高于随机  相似文献   

18.
陈宇卫  凌学书 《地震》2000,20(4):91-96
试图通过分析安徽中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出现的16次群体性地震学异常,寻找“有异常无地震”的力源,研究结果表明“有异常无地震”的现象与华东及附近海域的中强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该区发生ML≥5.0以上地震时,安徽中西部地区出现群体性地震学异常。这一现象表明,安徽中西部地区是华东及附近海域不均匀应力场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集中点,也是地震学异常的敏感区,深入研究它与震中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识别  相似文献   

19.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20.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