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湖凹陷隐性断裂带形成机制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基底存在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较弱,对盖层变形影响较小,在盖层中多以隐性断裂带显现;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对凹陷盖层变形影响较大,不仅形成了凹陷东部边界杨村断裂在内的多条显性断裂,而且形成了多条隐性断裂带。凹陷中部的北东向石港显性断裂带将凹陷分割成西部斜坡带和东部凹陷带。东部凹陷带受基底北西向断裂隐性活动的影响呈现南北分段特征。凹陷盖层中还发育了大量近东西走向的三、四级正断层,它们大致平行成带分布,形成了宝应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唐港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卞闵杨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西斜坡平行入字型断裂构造带、汊涧泥沛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等一系列油气富集区带。上述构造带中的油气藏分布明显受到北东和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影响,呈现北东、北西或近南北向成带、成串分布特征。应用区域地质、重磁等资料开展隐性断裂带预测,识别出10条北东向、5条北西向、6条南北向隐性断裂带。沉积盖层中形成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控制了储集砂体分布、改善了储层物性、使隐性圈闭成带成串分布,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卷(rollback)及俯冲方向的转变对中国黄海及邻近地区盆地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综合利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地震剖面等,对比分析不同盆地间沉积充填历史,识别出不同时期应力场方向的变化和主要构造变形样式,对主要断裂进行界定,为关键时间节点提供证据,并恢复了侏罗纪-白垩纪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背景下,受郯庐断裂带F1和朝鲜半岛西部断裂带F2两个主控断裂带共同的控制作用,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和“挤压”的构造应力场的转变,性质各不相同;(2)构造演化可划分为6个阶段:莱阳期近南北向拉伸,发育被动裂谷;125±1 Ma阶段,热隆挤压造成轻微构造反转,形成隆起区的角度不整合;青山期近东西向滑脱伸展形成主动裂谷性质的火山弧盆;87.5±2.5 Ma挤压阶段,经历了大规模左旋走滑,形成区域角度不整合;王氏期热沉降,形成带走滑拉分性质的大面积坳陷;50±5 Ma挤压阶段,主要在F1、F2断裂经历右旋走滑;(3)估算了挤压阶段的走滑量,对伸展阶段的伸展率、沉降率进行了计算.首次恢复了中国黄海及邻近地区晚中生代挤压构造幕演化之前的构造格局和盆地原型...  相似文献   

3.
<正>1地质背景四川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攀西裂谷东部,在小江-甘洛断裂带和箐河-程海断裂带之间的安宁河断裂带中。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周名魁等,1988)。基底为前震旦系会理群,盖层由震旦系-中生界组成,与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区内最主要的构造以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在区域性南北向边界断裂之间,有小规模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及产状平缓的层间剥离构造。本区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4.
三棚地区处于依兰-伊通深大断裂和敦化-密山深大断裂(吉中地区为辉发河断裂)之间的NW向裂陷槽之间。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共有23条断裂及5条航磁及航卫片解译断裂。这些断裂带在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均有发育,走向以NW向和NE向为主;它们构成了研究区内的基本构造骨架,控制了区内的构造格局,并严格控制着区内金属矿产的形成。研究区内断裂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矿产形成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是较有规律的综合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对比研究,发现该生长型裂谷盆地受基底属性影响,主要发育陡断面地堑型盆地结构,沿边界主控断裂走向发育背离型和接近型两类主要调节构造,沿边界主控断裂倾向主要发育地垒式和地堑式两类调节构造。构造样式控制了主要成藏条件:陡断面地堑式裂谷能够形成沉积范围广、厚度大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裂谷间走向调节构造属于一级调节带,控制长轴辫状河三角洲的展布;裂谷内错断的边界断裂带属于次级走向调节构造,控制中小型扇三角州的发育。倾向调节构造形成的断鼻、断块圈闭,为该类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51,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7.
位于琼北福山凹陷与海口隆起边界的琼华-莲塘断裂带,是调节北东向北部湾陆内裂谷不均匀伸展的结果,该断裂带穿过海口市长流新区与环岛高铁重大工程,对海南自贸区规划建设具有直接影响。文章采用构造地貌调查、地球物理探测与钻孔联合剖面等方法,揭露琼华–莲塘断裂带由五源河–道心村断裂、永庄水库断裂及海口砖瓦厂断裂共3条北西向平行展布的高角度活动断裂组成,呈隐伏或半隐伏状态,总体表现为正断层性质。断裂带宽约1.8 km,长度约17 km,第四纪以来断裂垂直位移为8.7~41.6 m,均属于较强活动断裂。3条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均为晚更新世,垂直位移速率<0.1 mm/a,其中以海口砖瓦厂断裂错动速率最大。结合琼华–莲塘断裂带的形成构造背景、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第四纪火山活动的关系,文章提出了海南自贸区规划建设及工程避让活动断裂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川西炉霍二叠纪—三叠纪古裂谷的识别及其地质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小春 《地质学报》2000,74(3):247-253
本文根据边界断裂的控相特征、区内代表深成构造活动的层状堆晶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1、二叠纪-三叠纪海底拉斑玄武岩的喷溢活动特征、巨厚的浊积岩建造和混杂式建造的共生以及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松潘-甘孜地块内部存在炉霍海底裂谷。炉霍裂谷二叠纪-三叠纪经历了初始裂陷、沉积-拗陷、高度裂陷至萎缩消亡的4个阶段。裂谷封闭二叠纪-三叠纪经形成以Ⅰ型为主的中酸性侵入体,区域构造应力场经历了燕山早期近WSW-ENE向挤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新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观察、测量与分析,特别是综合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第四纪活动性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表明现今华北地块南部NWWNW向断裂活动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在前新生代构造基础上发育的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带和新构造期发育的新乡-商丘断裂带是具有走滑性质的新生代壳内活动断裂。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在介休-新乡-溧阳和巴东-泉州-台湾地震带西北部的深部存在两个NW向构造带,在地幔可能汇聚为一条构造带。综合这些断裂及其所控断陷盆地的展布特征,明确了该区的NE向、NW向及近EW向断裂的运动学关系。即在应力应变基底格局的制约下,两个NW向构造带强烈的左旋走滑拉分运动作用下导致华北地块南部发育拉分盆地,NW向新断裂的形成和先存NNE、NW及近EW向断裂的复活,控制了新生代复杂的断裂或断块构造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泥盆纪——石炭纪右江盆地结构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右江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盆地是伴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扬子古陆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逐渐发育形成的裂谷型盆地.在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的次级深水盆地与台地相间展布的岩相—构造格局。由于区域应力场和同沉积活动断裂带延伸方向的差异,使北西向次级深水盆地呈张裂性质的地堑式和半地堑式盆地.而北东向次级深水盆地则大都具走滑盆地特征。花盆纪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裂陷阶段、被动陆缘裂谷作用阶段和沉积充填阶段。  相似文献   

11.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k),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12.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 “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k),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13.
以雷波地区为例,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探槽技术以及年代测试结果,获得了有关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性质的初步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马边地震构造带内的雷波地区存在一条北东东向雷波断裂带,它断错的最新地层时代在40ka左右,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在活动性质上,为一条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的断裂。北北西向玛瑙断裂在第四纪风化壳中存在两次突然位错事件,在剖面上的错距分别为0.5m和>0.7m;最新错动面产状陡立,存在水平左旋位错的构造地貌证据。马边地震构造带上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断裂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在现代构造应力场条件下两组呈共轭关系的剪切断裂,它们代表了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具新生性。马边地震构造带的破坏性地震以中强地震为主,具有频度高、成带性差等特点,这符合共轭状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引起的地震活动特征。马边地震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南部,初步分析表明:一种受重力作用控制的中下地壳塑性流展模型,可以对该地区包括大凉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以及鲜水河断裂带在内的断裂构造的活动习性做出较合理的解释。伴随着高原内部中下地壳物质持续向外流展,高原边界向外扩张形成新的边界,并表现为一条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4.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西藏桑日县的沃卡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的北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的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上地壳沿N108±1°E方向发生区域性的伸展变形所形成的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地堑式断陷盆地。晚第四纪期间,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为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倾向西侧、长50~60km的盆地东缘正断层。该断裂带也是1915年桑日M7.0级地震的控震断裂。断裂活动速率的估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MIS6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4~0.9mm/a之间,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最合理的估计值为1.2±0.3mm/a。Q3晚期以来活动速率的明显增加可能标志着该断裂带全新世进入了地震丛集期。  相似文献   

15.
下辽河大陆裂谷与岩浆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辽河裂谷是我国东部规模巨大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五十年代以来,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对郯庐断裂带进行过大量的专题和综合性研究[1-5],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尽管如此,目前对其形成时代、延伸规模、力学机制及活动方式等重要问题,尚存在分歧意见。已有资料表明,发育在华北断块区内的一段,应是郯庐断裂带的主体部分,已确信无疑。该段东界的主干断裂,可能形成于太古代末期(其它三条主干断裂形成时代可能稍晚,但至少在中生代即已存在),构成胶辽断块与冀鲁断块的边界。长期以来,它控制着两侧断块基底的形成和古生界盖层的发育,以及构造格架的布局。  相似文献   

16.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分布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的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指出该右行走滑断裂系统由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锦西断裂两条主干断裂,以及夹于其间的北西向张性断层和张裂脉,北东向压性断层和褶皱等共同组成,近东西向主干断裂具有右行右列“P破裂”结构形式,北西向的张性断层和张裂脉则具有“T破裂”性质,主干断裂与北东向压性断裂和褶皱构成了一幅右行走滑双重构造(strike-slip duplexs)格局,而不是不同期次变形的产物。该走滑断裂系统形成于侏罗纪末一早白垩世初(147-132Ma),由于它恰好构成了位于辽西的走向北东,向南东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冀北,冀西北地区北东走向,上盘向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的转换和调节部位,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右行走滑构造系统的统一构造模式,在该模式中,辽西和冀北,冀西北同时代而运动方向相反的逆冲构造系统分别构成了近东西向右行走滑系统的断盘前缘挤压逆冲构造区,认为惦记山板内造山带总体构造格局的区域构造作用方式是:在总体北西一南东向挤压的一级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造山带北部的块体相对于中生代华北地台为主体的块体做向东的右景下,燕山板内造山带可能构成了亚洲东部另一个重要的“挤出构造带”或“逃逸构造域”,这种推测需要得到北部东西向断裂系具有同期左行走滑运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黄德志  邱瑞龙 《地质论评》2000,46(1):58-63,T001
嘉山管店--全椒龙王类断裂表现为多条蚀变剪切带,镜下碎斑旋转变形明显,为“6”型,发育石岩布丁构造。构造岩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的存在并具深断裂的特征。糜棱岩形成的差应力和应变速率及运动指向与郯庐断裂带内的糜棱岩相近。分析表明这条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派上断裂,其形成与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有关。它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产出空间,指示郯庐断裂带地平移可能发生在印支晚期。深断裂的属性使其成为金矿重要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狼山—武威—共和断裂带和地热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百祥 《甘肃地质》2002,11(1):83-88
狼山—武威—共和断裂带是近年来根据重力、航磁资料解释发现的规模仅次于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隐伏断裂带。该断裂带沿狼山—武威—共和一线呈NEE向延伸 ,横切了北大山、龙首山、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 ,使蒙甘青地区在地球物理场和区域构造格架上具有EW分块的基本格局。沿该断裂 ,温泉、地热异常成群、成带分布 ,与其南段亚东—羊八井—那曲走滑断裂 ,构成中国西部一条近SN向导热、控震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北祁连西段与北祁连中段构造带之间被一条平行于阿尔金断裂带的宗宾大坂古转换断裂所隔,东西两段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上有明显差异。北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是在前震旦系陆壳基底上,在震旦纪再一次开裂演变为裂陷槽,寒武—奥陶纪为裂谷—海沟—火山弧多元构造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沂沭断裂带中段地质特征与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岩石圈断裂,有着悠久的演化历史,在中生代受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作用,发展成为裂谷式断裂系统。通过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地质特征的研究,初步总结了沂水-汤头断裂是在晋宁期形成的北东向中浅层次韧性剪切带的基础上,经后期脆性构造叠加、改造而形成的一条复杂的韧-脆性构造带,它对区内金矿的形成起控制作用,并具有控、容矿构造之特征。在该带内已发现六个金矿体,赋矿围岩为蚀变的绿片岩、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