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最终闭合已被大部分学者认同,但松嫩—张广才岭东缘早中生代火成岩的构造属性是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还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晚三叠世双峰式火成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合相邻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特征与空间分布,确定了该区早中生代的构造属性,并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在欧亚大陆下俯冲开始  相似文献   

2.
皖南宁国-旌德一带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辉  夏军 《安徽地质》2010,20(3):183-188,233
宁国—旌德一带有大量花岗岩分布,岩石类型较简单,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少量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显示花岗岩为燕山早期侵入的产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表明,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源岩以壳源物质为主。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在青海同德县和日乡一带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229.7±1.0 M 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微弱的负Eu异常和右倾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特征,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和日乡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属I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的活动陆缘弧构造环境,其成因与阿尼玛卿-勉略洋的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为西秦岭印支期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提供了年龄上限约束。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与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叠加与转化一直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岩石组合研究,结合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讨论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化的时间。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划分成8期:早奥陶世(485Ma)、晚奥陶世(450Ma)、中志留世(425Ma)、中泥盆世(386Ma)、早二叠世(291Ma)、中二叠世(268 Ma)、晚三叠世(201~228 Ma)以及早侏罗世(184 Ma)。早奥陶世—中志留世,岩浆作用主要分布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东缘,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显示活动陆缘—碰撞的构造演化历史,揭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于中志留世(425Ma)已经拼合在一起,这也得到了早泥盆世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的支持。中泥盆世,火山作用分布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前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后者为A型流纹岩,它们共同揭示该区处于一种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早二叠世,佳木斯地块东缘发育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揭示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存在,而同期的张广才岭地区则发育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了陆内伸展环境的存在。中二叠世,同碰撞型火山岩分布于佳木斯地块东缘及东南缘,其形成可能与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的碰撞拼合有关。晚三叠世,张广才岭地区存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敦—密断裂东南区发育的A型流纹岩均显示陆内的伸展环境,其形成应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相联系。此外,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均发育中—晚二叠世花岗岩以及佳木斯地块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缺失,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三叠纪早期沿牡丹江断裂可能存在一次裂解事件。而早—中侏罗世陆缘(东宁—汪清—珲春)钙碱性火山岩和陆内(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出现,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张广才岭群"和"黑龙江群"构造混杂岩的就位,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早—中侏罗世再次拼合,这也标志着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四川新龙地区不同类型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古隆巴花岗闪长岩和日果闪长岩同属准铝质系列,具有低硅碱、高铁镁特征,中等的稀土元素总量及明显的Nb、Ta负异常,属于I型花岗岩,为俯冲期岩浆活动产物,获得日果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17.1±0.8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日里隆巴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属于过铝质系列,具有高硅碱、低铁镁及弱的Nb、Ta负异常,均属于S型花岗岩,但后者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异,分别为碰撞期和后碰撞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获得日里隆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03.6±0.5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末。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大规模向西俯冲,少量的弧岩浆岩就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雅江残余盆地;晚三叠世末期,由于洋板块的消亡发生弧-陆碰撞,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强过铝质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冯光英  牛晓露  刘飞  刘燊  杨经绥 《地质学报》2019,93(10):2598-2616
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边部显示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不平衡。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过渡岩石,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同时都具有正的εNd(t)和锆石εHf(t)值。主微量元素-SiO2协变图中,包体成分的两端分别向寄主花岗闪长岩及该区时代略早的基性岩延伸,三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特征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且其原始岩浆可能为受到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寄主花岗闪长岩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3±2.0 Ma和173±1.5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演化显示,早侏罗世(~185 Ma),张广才岭地块处于古太平洋西-北西向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形成暗示早侏罗世晚期(~173Ma)依然存在幔源岩浆活动,该区仍然处于弧后伸展环境,幔源物质的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长英质岩浆,同时也说明该区早侏罗世晚期仍然存在地壳增生,且增生方式为垂向增生。  相似文献   

7.
U-Pb锆石测年结果表明,东宁地区太平岭岩体形成于201 Ma,与区域上七十二顶子、闹枝沟及珲春大荒沟等岩体形成时代一致,均为晚三叠世末.岩石类型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期花岗岩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并有向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化的趋势;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La,相对亏损Sr、P、Ti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Ba相对Rb、Th具有轻微的负异常.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花岗岩具有低ISr、高εNd(t)、年轻Nd模式年龄的特点.综合研究表明,该期花岗岩的形成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对东北地区俯冲作用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吉林中部地区早燕山期岩浆作用,并限制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起始时间,笔者对吉林中部江密峰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79±1)Ma,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富SiO_2、Na_2O、K_2O、Al_2O_3和TFe_2O_3,低MgO和CaO,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REEs、LILEs(Rb、K)和HFSEs(Th),亏损HREEs、LILEs(Ba、Sr)和HFSEs(Nb、Ta、Ti、Zr),具有Eu负异常。岩石的形成经历了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又经历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二阶段成岩过程。结合相邻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特征与空间分布,笔者认为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枫  许文良  葛文春  杨浩  裴福萍  吴韦 《岩石学报》2016,32(4):1129-1140
敦化-密山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的时限以及平移距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佳木斯地块以及兴凯地块之上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的锆石U-Pb年代学资料,结合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敦化-密山断裂带的平移时限及距离提供了制约。研究表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与兴凯地块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具有类似的岩浆活动历史,两个地块之上该时期的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8个主要期次:中-晚寒武世(ca.500~516Ma)、早奥陶世(ca.480~486Ma)、晚奥陶世(ca.450~456Ma)、中志留世(ca.426~430Ma)、早二叠世(ca.285~292Ma)、晚二叠世(ca.255~260Ma)、晚三叠世(ca.202~210Ma)和早侏罗世(ca.185~186Ma)。相比之下,佳木斯地块中的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岩浆事件则集中在晚寒武世(~492Ma)、晚泥盆世(~388Ma)、早二叠世(~288Ma)、晚二叠世(~259Ma)和早侏罗世(~176Ma),而晚奥陶世-志留纪和晚三叠世的岩浆活动在佳木斯地块未见报道。早白垩世晚期(ca.105~110Ma)和晚白垩世(ca.90~94Ma)的岩浆活动在三个地块均存在。上述结果表明兴凯地块东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共同的地质演化历史,而中生代早期,兴凯地块西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经历了同样的岩浆作用历史。上述结果暗示,敦化-密山断裂可能经历了至少两次平移,分别发生在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推测其总的平移距离约400km。结合研究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敦化-密山断裂中生代的左行平移应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对延边地区棉田花岗闪长岩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Hf同位素的研究, 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开始时间给予制约.棉田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次要的花岗岩组成, 花岗闪长岩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 该岩体形成于早侏罗世(177±2 Ma, MSWD=1.13).在地球化学研究方面, 它们属于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 A/CNK值介于0.88~1.12之间, 属准铝质, 为I型花岗岩, 并且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Rb)、轻稀土元素(LREE)以及Th、U, 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Nb、Ti、P).岩石的εHf(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介于±8.72~±12.28和437~663 Ma之间.结果表明, 岩体的原始岩浆源于新增生陆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同时代火成岩的研究成果, 认为棉田花岗闪长岩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下的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花岗质岩石中岩浆成因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93~186 Ma,岩体侵位于早侏罗世;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石全碱含量较高,属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与Ⅰ型花岗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Pb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及P元素;岩浆成因锆石εHf(t)值为-12.94~-7.3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05~1.69 G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花岗岩特征类似,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导致的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古太平洋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俯冲作用开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而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是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北克拉通俯冲作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张腾蛟  陈颖  李佑国 《地质学报》2017,91(8):1729-1742
青草山北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陆块南缘,呈岩脉、岩株状与晚二叠世龙格组碳酸盐岩呈侵入接触。本文对该花岗闪长岩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其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54.8±1.2Ma(MSWD=1.7),属晚侏罗世,与热那错埃达克质英安岩年龄高度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青草山北花岗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具弱Eu负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特征;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锆石总体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轻稀土,在锆石Nb/Ta-Y图解中样品点落入金伯利岩区域,而在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点同样指示其可能来源于幔源岩浆。青草山北花岗闪长岩班公湖-怒江洋壳晚侏罗世北向俯冲到一定深度后,俯冲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混染,其中,部分岩浆在侵位的过程中形成中酸性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房,部分岩浆则喷出地表,形成热那错组英安岩。  相似文献   

13.
寇林林  张朋  赵岩  姚晓峰  沙德铭  杨中柱 《地球科学》2020,45(11):3950-3961
为探讨辽东半岛中生代闪长岩类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背景,选取辽东半岛岫岩西南部黄岭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黄岭岩体由黑云母二长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7.4±1.9 Ma,成岩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表明,黄岭黑云母二长闪长岩具高钾钙碱性,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富集Rb、Zr、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正Eu异常;εHf(t)值为-20.1~-18.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 316~2 450 Ma,揭示二长闪长岩可能是古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推测黄岭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后折返伸展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4.
沙子沟铜矿床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段,矿区内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体。笔者针对该岩体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13.7±2.6)Ma,为锆石结晶年龄,属于晚三叠世;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εHf(t)值为-2.72~1.21,显示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参与;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具有富钙、富钾、富镁、富铁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99~1.04(1.1),具有中等强度的负Eu异常(δEu为0.54~0.94,平均为0.79),富集Rb、Th、K、Nd、Sm和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Ta、Sr、P、Ti和HREE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了I型花岗岩的特征。沙子沟铜矿床成因为岩浆热液型,其早期成矿时代与沙子沟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吻合,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造山带下地壳,矿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为成矿提供物源和热源。笔者认为沙子沟花岗闪长岩构造背景属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之后的后碰撞伸展构造,源岩可能由地幔底侵古老陆壳,是壳源花岗质岩浆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强烈混合作用的产物,正是这种壳幔物质交换为区内铜多金属矿化提供大量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三叠纪是西昆仑造山带地质演化的重要时期,本文首次发现的两个晚三叠世高镁闪长岩岩体对于讨论该造山带中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和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昆仑东部阿克萨依闪长岩(AKSY)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FLYT)进行了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阿克萨依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6.7±1.8)Ma和(213.7±2.0)Ma,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个岩体有较高的Mg O含量(分别为4.66%~5.01%和3.37%~3.52%)和Mg#值(分别为59.6~60.3和50.2~51.5),显示出与赞岐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阿克萨依闪长岩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又都明显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Zr等高场强元素,表明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有陆壳物质加入。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阿克萨依闪长岩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都是由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地幔源区的富集程度、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深度不同导致两者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鉴于这两个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闪长岩出露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的南侧,以及西昆仑造山带中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缝合带南侧的甜水海地体中,本文认为西昆仑古特提斯洋可能曾向南俯冲于甜水海地体之下。  相似文献   

16.
碱性系列岩浆岩和埃达克岩是通常产生于汇聚板块边缘的特殊岩石类型,记录了俯冲物质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的过程.笔者对中祁连南缘党河南山地区贾公台杂岩体和鸡叫沟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鸡叫沟岩体中的二长闪长岩形成于(467±4.7)Ma,贾公台岩体花岗闪长岩...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地区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和Hf同位素成分。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25.1±2.4)Ma,与该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时代一致。样品中锆石的εHf(t)值为-9.8~-17.6,地壳Hf模式年龄为1 874~2 372Ma,表明花岗闪长岩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花岗岩体可能形成于板块消减的火山弧构造环境,与羌塘地区古特提斯洋的晚三叠世俯冲消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省中部旺起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旺起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172. 5±1. 4 Ma,即中侏罗世。在主量元素组成上,SiO_2含量为65. 03%~66. 25%,Al_3O_2含量为15. 41%~16. 29%,Na_2O含量为4. 17%~4. 29%,MgO含量为1. 85%~2. 01%,TFe2O3含量为4. 66%~5. 37%,Mg#为41~44,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在痕量元素组成上,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具有弱的Eu负异常。Sr含量为514×10~(-6)~587×10~(-6),Y含量为12. 8×10~(-6)~15. 8×10~(-6),Yb含量为1. 27×10~(-6)~1. 58×10~(-6),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性,说明旺起花岗闪长岩岩浆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同时代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旺起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受到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碰撞-拼合的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位于滇西永德县的班尾花岗岩是古特提斯俯冲-碰撞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班尾花岗岩体位于漕涧-云岭-耿马-西盟花岗岩带的中段,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本次采用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其中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其锆石年龄值为218.96±3.0Ma,属晚三叠世。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班尾花岗岩属于后碰撞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表明滇西古特提斯至早-中三叠世洋盆完全关闭,俯冲消减作用也随即停止,而转入弧-陆碰撞造山的构造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东昆仑沟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区内发育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样品中锆石呈半自形-自形柱状,震荡环带较发育,为岩浆成因锆石,样品的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5±1.7)Ma,代表其岩浆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地区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钛特征,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及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表明,东昆仑沟里地区花岗岩形成在晚三叠世碰撞到后碰撞造山阶段,且该岩体的形成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俯冲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