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利用现状世界海洋鱼类虽有1万种以上,但作为捕捞对象的鱼类仅有200余种。其中,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只有11种,属鳀科、鲱科、鳕科、金枪鱼科、鲭科、鲹科、鲽科、胡瓜鱼科鱼类。产量在50~100万吨的有12种,15~50万吨的有48种。1989年主要11种经济鱼类的产量总和为3606.3万吨,约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42.1%,这11种鱼类的分布如下: (1)狭鳕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主要渔场在朝鲜湾、北海道水域、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以及加利福尼亚以北的美洲沿岸一  相似文献   

2.
东、黄海鱼类资源历来为中国、日本及南朝鲜共同利用,1982年海区总产量达440万吨,其中,中国为256万吨,南朝鲜137万吨,日本55W吨。1986年海区产量已超过500万吨。在各国(地区)共同利用的主要经济鱼类中,大黄鱼、小黄鱼已下降到最低水平,带鱼亦已开始下降,乌贼在低水平上徘徊,海鳗、鲐鱼持平,只有绿鳍马面鲍自1974年来保持良好状态。东、黄海渔业生产对沿海各国(地区)的渔业来说均十分重要,今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国际间对话,订立共同遵守的渔业协定,才能确保东、黄海渔业资源持久地为各国(地区)利用。本文全面介绍了利用东、黄海鱼类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动向。  相似文献   

3.
1 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鳀鱼资源丰富,年可捕量庞大 鳀鱼是东、黄海区(含我国近海)尚未充分开发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黄海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对东、黄海区鳀鱼资源的调查评估,蕴藏量在280~430万吨,最大年可捕量在50~70万吨,并已基本探明鳀鱼越冬、产卵、索饵渔场分布范围及  相似文献   

4.
鳓鱼Ilisha elongta(Bennett)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网、围网等的兼捕对象。在我国东海、黄海产量颇大,年产曾达3万吨以上,而且食品价值较高,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以往对这种鱼生物学研究不多,为掌握有关知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8,22(5):70-71
1 山东省海洋空间资源概况1 .1 渔场数量、面积及主要鱼类主要渔场有莱州湾、烟威、石岛、青海、海州湾、连青石等 ,总面积 5 0 0 0 0 n mile2。渔区分两个 :一个是渤海湾渔业区域 ,面积约 2 70 0 0 km2 ,各种鱼类约 10 0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小黄鱼、黄姑、鲅鱼、鲐鱼、带鱼、鲆鲽鱼、鱼是鱼等。另一个是黄海渔业区域 ,10~ 14m以内等深线海域面积 1400 0 0 km2 ,鱼类 2 0 0余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叫姑、真鲷、鳗鱼、青鱼等。近岸渔场是山东省渔业生产的主要作业区。包括 :( 1)黄河口附近渔场 ,主捕小黄鱼、鳓鱼等 ;( …  相似文献   

6.
欧盟和挪威共同确定了1998年北海主要经济鱼类的总可捕量,其中鲐鱼的最大可捕量为48.4万吨(1997年为40.7万吨),鲱鱼为25.4万吨(1997年为15.9万吨),鳕鱼为14万吨(1997年为11.5万吨)。都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但削减了牙鳕和绿青鳕的总可捕量。根据协议,非欧盟成员国挪威可捕捞北海鲱鱼总可捕量的29%。双方还就2001年以前北海的渔获配额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7.
香港人喜欢吃海产,1983年海产销售超过15亿港元(批发价值),重量超过18万吨,其中海鲜鱼类1.0亿元(约14.5万吨),贝类4亿元(1.2万吨),软体类1亿元(1.2万吨)。1984年数字为17.5亿港元(20万吨),增加16.5%(重量  相似文献   

8.
正专家大致把有毒鱼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棘毒鱼类。这类鱼具有毒腺,能分泌毒液,通过鱼棘刺伤人体,把毒液输入人体,引起中毒。棘毒鱼类包括鳗鲇科、科、科、银鲛科、蓝子鱼科、躄鱼科、角鲨科和刺尾鱼科等许多种类,其中最毒的是魟科的毒(俗称石头鱼),其次是同科的鬼(老虎鱼)和蓑(狮子鱼),这类鱼的背鳍棘的基部有毒腺。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进行的春、秋季2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海区的渔获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征和生物量密度。结果表明,北部湾口海域有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优势种和8种主要种。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有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1种优势种和14种主要种。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两水域的优势种组成变动显著,发光鲷和尖牙鲈等小型鱼类渔获比例增加,同时经济鱼类如竹荚鱼、蓝圆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个体尺寸有所减小,呈现经济鱼类被小型非经济鱼类取代的趋势。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 587.8kg/km~2和2 289.2kg/km~2,呈现西南部高北部低、秋季高于春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5、11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约有139种,隶属14目、56科、105属,其中日本红娘鱼、绿鳍鱼、六丝矛尾虎鱼、细条天竺鱼、海鳗、黑、星康吉鳗、小黄鱼、前肛鳗、短吻舌鳎、棘头梅童鱼等25种鱼类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4.18%,是调查海域桁杆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而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较少。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季,从不同区域的渔获率分布趋势来看,春、夏、秋季的鱼类渔获率都以江外渔场最高,其次是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居第三,而杭州湾河口区的鱼类渔获率明显偏低。冬季鱼类渔获率分布趋势与春夏秋季不同,以长江口渔场为最高,其次是舟山渔场,而江外渔场和杭州湾河口区渔获率明显偏低。与以往(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数组成、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渔业开发中心(SEAFDEC)早在80年代就草食性鱼类褐蓝子鱼、鲻鱼养殖及其种苗生产进行研究,近年来,又发展了海产鱼类的遮目鱼、石斑鱼、星点笛鲷、尖吻鲈及观赏热带鱼类的养殖研究。 一、遮目鱼的养殖 遮目鱼在菲律宾养殖最盛行,最高年产量达24万吨。现在,在东南亚各国采用咸淡水养殖,并与鲫鱼类、真鲷、银鲑鱼等进行混养,也取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东海区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海区小型鱼类共有98种,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japonic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尖牙鲈(Synagrop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各季节小型鱼类出现种类数及出现频率变化较小,渔获尾数和渔获质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3.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宋超  侯俊利  赵峰  张涛  杨刚  庄平 《海洋科学》2017,41(6):34-40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作者利用等级聚类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8种鱼类,隶属6目9科15属;鲈形目鱼类所占比例最高(50%),其中又以虾虎鱼科鱼类最高(44.4%)。春季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秋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为春、秋季共同优势种。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序排序表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可分为春季和秋季2个组群,相似性检验(ANOSIM)显示2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851,P0.01)。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BIOENV)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两者结合因子与鱼类群落的相关系数为0.791。本研究发现,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是棘头梅童鱼、凤鲚、龙头鱼等多种鱼类的育幼和索饵场所,群落结构具有典型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棘头梅童鱼(C.lucid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polyactis)、鮸鱼(Miichthys miiuy)、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共8种石首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除皮氏叫姑鱼外,其余7种石首鱼类编码的37个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相同。基因组碱基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A+T含量高于G+C含量。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D4和ND5基因可作为COI基因的辅助分子标记,应用于石首鱼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黄鱼亚科5种鱼类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Ka/Ks比值远低于1,显示出较强的纯化选择。皮氏叫姑鱼与其他石首鱼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且亲缘关系较远,暗示叫姑鱼属或为石首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NJ系统树支持黄鱼亚科和白姑鱼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的形态学结论。而基于去除控制区后序列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则表明两亚科鱼类间的差别在非编码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1975-1976年“金星”号调査船在东海陆架区先后进行了三个航次的调查,曾采到灯笼鱼科中的六个属七个种的后期仔鱼共646尾。它们是无须灯笼鱼Diogenichthys panurgus Bolin,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 Richardson),巴氏灯笼鱼Gonichthys barnesi Whitely,神鰯灯笼鱼Diaphus theta ( Eigenmann et Eigenman),多光灯笼鱼Ceratoscopelus townsendi ( Eigenmann et Eigenmann),柳氏戴芬鱼Diaphus lutkeni Brauer及七星鱼Benthosema pterota ( Alcock)。在我国海域,除七星鱼的成鱼和神鰯戴芬鱼的后期仔鱼与稚鱼有过记录外,其它各种,包括其早期变态时期的后期仔鱼皆系首次记录。 灯笼鱼科的鱼类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深200-500米的大洋中层水域,是大洋性重要经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的组成部分。对灯笼鱼科鱼类的后期仔鱼及稚鱼的分布和形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成鱼的生态及其地理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七种灯笼鱼的后期仔鱼的出现及其变态时期的特征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7.
马口鱼类分类的重新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2,13(3):293-299
马口鱼类包括马口鱼属Opsariichthys Bleeker、(鱼巤)属Zacco Jordan et Evermann、须(鱼巤)属Candidia Jordan et Richardson和异(鱼巤)属Parazacco, gen.nov.等4个属,以性成熟个体臀鳍条特别延长和具有发达的追星为共同特征,组成鲤科鱼类中的一个自然类群。这个类群分布于黑龙江以南、红河以北的东亚地区,是我国溪河中的常见鱼类。1964年杨  相似文献   

18.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鯒鱼(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是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各近海的肉食性鱼类,习见于我国沿海各地,为拖网及定置网具的兼捕对象之一。鱼类性成熟,是其生活史中的重要转折阶段。性成熟的速度、开始性成熟的体长、体重及年龄等,是该鱼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鱼类性成熟特性是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和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黄海鯒鱼性成熟特性的研究尚未见专题报导。本文是对鯒鱼性成熟的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柔鱼亚科(Ommastrephinae)近缘种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和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二者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均有分布。研究以同一航次捕获的两种头足类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胃含物分析和DNA条形码技术对二者食物组成及其差异开展研究,以分析同域近缘头足类间的摄食习性及差异。结果表明,鸢乌贼和茎柔鱼均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主要食物来源,ANOVA显示,两者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饵料生物头足类和鱼类N%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SIMPER分析进一步表明,种间胃含物组成差异最主要体现在鱼类的种类组成和个数百分比上。研究结论直观反映了同域近缘头足类物种食物特化的现象,为后续探究头足类近缘种共存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