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西部复杂山地地震勘探中,静校正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其主要原因是表层速度模型存在困难。微测井测量作为一种传统的较准确的表层速度调查手段,不受复杂地表条件限制,适用于复杂地区观测,但其生产成本高,不能保证逐点连续观测,因而不能直接获得连续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这里研究出了起伏地表微测井离散数据地质统计三维建模方法。首先建立基于起伏地表和微测井速度分层的地质框架模型,由地震勘探测量数据形成地表面,依据地质统计技术生成与地形相关的低速带、降速带底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微测井离散数据表层速度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川东北HCL工区,利用三百七十口微测井离散数据得到了三维表层速度模型,与微测井速度对比,模型速度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来标定准确的时深关系是层序地层对比和储层反演的基础.分析合成记录制作中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受到诸如井眼状况、油气、泥浆侵入及浸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利用井径曲线和深中浅电阻率来综合指示判断这些影响的大小,讨论了声波曲线重构时电阻率和声波曲线的探测深度匹配问题.在合成记录制作完成后,利用多井时深关系对比可以检查所制作的合成记录是否受到了各种测井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判断时深关系的可靠程度,为储层反演和精细目标预测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震阻抗反演需要适当的低频储层模型,常规反演方法是基于地震、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预测来建立储层低频模型。由于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常规方法易出现低频模型的多解性和精度低等问题。综合考虑储层顶底地震反射界面阻抗和储层厚度特征,提出了整体反映这些特征的地震偶极子波概念和相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偶极子波多重积分约束的地震反演初始模型建立新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地震多重积分对储层位置和厚度识别与表示功能,再结合测井声波曲线的分频谱等数据构建地震初始阻抗低频模型。该建模方法在柴达木盆地某工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与实际复杂的风化壳裂缝储层地震剖面吻合好,较完整地反映了地震剖面上的地质层位与构造特征,该模型对提高地震反演的稳定性和精度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4.
横波速度测井曲线是叠前地震反演必不可少的资料,在储层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研究中比较缺乏.考虑到地下储层的复杂多样性,为了准确求取地下储层的横波速度曲线,通过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分析及其裂缝对储层的各向异性分析,根据其特征,首次建立了各向异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理论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对各向异性碳酸盐岩储层的横波速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引入反演的思想,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及叠前地震道集的弹性波形反演等方法,对基于岩石物理理论模型的初步估算横波速度进行了修正,确保了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与地下储层更加吻合的精细横波速度;通过实际资料试算,对估算横波与实测横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估算方法可成功模拟各向异性碳酸盐岩储层的横波速度,并在实际工区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测井曲线构建技术在BMM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储层预测中,对于无测井曲线的区域,给储层预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不同入射角度的叠加偏移数据和地震速度,结合遗传算法从叠前地震波形上反演弹性参数,用于虚拟测井曲线构建.通过BMM地区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无井层段虚拟测井曲线重构问题,为地震储层预测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虚拟测并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地震反演为主,结合测井、岩石物理、地震相和正演模拟等技术综合研究火成岩的速度场特征。岩石物理实验是研究火成岩物性参数有效的工具,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帮助预测火成岩岩性和速度信息,为反演等工作利用地震资料描述火成岩提供依据。原始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是高品质合成记录和反演效果的前提条件。稀疏脉冲反演、基于模型的反演和神经网络反演这三种方法结果的分辨率较原始地震数据有了很大提高,从中可识别出火成岩的空间展布,但基于模型的反演分辨率相对较高。伽马属性反演的分辨率在识别火成岩方面比上述三种方法要高得多,但是单一的属性又很难满足火成岩特征描述的要求,因此多参数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地震相的应用,最终得到符合地质特征的火成岩三维速度场,并通过误差分析和正演模拟验证了速度场精度,为变速度成图和低幅构造勘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测井横波速度是测井地震联合反演的重要标定参数.为克服大量老井缺少横波速度资料和现有横波速度估算方法的不足, 基于孔隙介质岩石物理理论, 通过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多矿物组分, 利用VRH模型求得地层的等效弹性模量; 最后利用纵波速度作为约束条件, 根据Biot-Gassmann方程得到地层横波速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 平均相对误差限在5%左右, 与Xu-White模型相比, 该方法物理意义更为明确, 使用更简便, 计算精度提高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家深部探测项目地震数据采集及表层速度结构模型建立的需求,在辽西葫芦岛东部二维地震勘探工区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工作。该地区地表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低、降速层厚度和速度多变,静校正问题突出,做好表层结构速度建模工作成为该区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之一。由该工区实验点多种表层调查方法对比实验结果,确定了该工区表层调查工作方式:以井中微测井方法为主,在满足小折射地表条件的区段辅以成本较低的小折射方法作为补充;同时对留作微测井的生产井进行岩性录井。基于以上方法,分析了表层调查野外施工的难点和对策,确定了微测井采集参数。本次表层调查工作测线长度16.9 km,设计了8口微测井,根据微测井解释成果得到如下结果:该测线表层分2~3层;低速层厚度为1.68~4.33 m,速度为350~1 000 m/s;降速层厚度为5.00~12.00 m,速度为1 000~2 800 m/s;高速层主要为岩性致密的花岗岩,速度为2 800~4 900 m/s。根据井中微测井结果及层间相似系数,建立了该测线的表层模型,设计激发井深13.00~15.00 m,并获得静校正量数据。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地震属性的拟测井反演方法,即从地震属性中反演能够反映煤层特征的拟测井曲线。该方法将钻孔处的测井曲线和地震属性作为样本数据,经过神经网络训练后形成网络模型,以此模型反演非钻孔处的地震属性,得到三维测井曲线数据体。该数据体纵向分辨率高,横向分布精确可靠,经过解释,提供高准确度的煤层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裂缝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于页岩储层具有重要的作用。裂缝研究的难点在于难以像井震结合波阻抗反演一样综合测井和地震信息开展裂缝预测。提出了一种综合测井和地震信息预测裂缝的新思路:首先拓展了SPM软孔模型,把孔隙空间分为硬孔隙、基质孔隙和裂缝型孔隙,建立岩石物理模型,并求取裂缝型孔隙度曲线,通过FMI成像测井曲线证实了裂缝型孔隙度结果的可靠性;然后综合裂缝型孔隙度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通过多属性神经网络反演预测实现了裂缝型孔隙度的定量预测。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和原始测井曲线以及和蚂蚁体等地震几何属性的对比,证明裂缝型孔隙度反演结果比较可靠,可以用来定量解释页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本研究实现了综合测井曲线和地震信息定量预测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对于页岩储层定量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构造复杂、速度横向变化不大地区,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处理已成为改善成像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影响偏移成像效果有二:一是建立偏移速度场,二是精选偏移参数。在徐庄煤矿西部采区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对影响偏移成像质量的三维克希霍夫积分叠前时间偏移参数进行了试验,选取其最佳偏移孔径、拉伸算子、反假频算子等参数。对比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后时间偏移效果可见,叠前时间偏移比叠后时间偏移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其解释的断点、断面清晰,归位准确。  相似文献   

12.
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主要因素有 :纯粹的沉积速率、生物成因的混合速率以及机械改造的规模,可以从时间规模 (过渡时间和消除时间 )的角度来考虑事件层保存潜力。基底的机械改造同样对于事件层和正常天气下的沉积物的保存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分析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各种因素表明,在近基的临滨带中、上部及滨外带下部,事件层具有较高的保存潜力,而在近基及远基两端之间的临滨带下部及滨外带上部,事件层保存潜力较低.  相似文献   

13.
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上世纪末以来明显的第Ⅴ活跃幕(或轮回)平静和活跃时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这两个时段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的差异性,定量提取其活动演化过程参量,为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期判定提供相对定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雷保  康建成 《岩矿测试》1997,16(4):299-302
定量考察了毛细管离子分析中温度及离子浓度对迁移时间的影响。实验证明,随温度升高迁移时间缩短;不同样品中同一离子的迁移时间随离子浓度增大而规律性缩短。探索了阴离子分析中等迁移时间模式的应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仪器分离室温度恒定的重要性和等迁移时间模式的应用有助于解决离子浓度相差较大的样品分离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时~频转换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均匀导电大地和可极化大地表面,电偶源电场的时间谱在无随机干扰和有随机干扰时,用不同的时间区段和时间步长进行频谱的计算结果,作者在研究了时间谱电阻率(TSR)法的数据解释中,将时间谱转换到频率域(简称为时~频转换)时,所需要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  相似文献   

16.
Pn velocity has been computed across the NE India and Moho geometry constrained, using regional earthquake travel times recorded by a network of 30 seismological stations operated during February-May 1993. Using an appropriate velocity model and the arrival times at the network stations, preliminary hypocentres of 16 regional earthquakes provided by NEIC were also improved. The average Pn wave velocity in NE India has been found to be 8.5 ±0.2 km/s. It varies from 8.3 to 8.5 km/s beneath the Shillong Plateau, Mikhir hills and Assam valley,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parts of India. The crustal thickness in NE India is also high, varying from 45–49 km under the Shillong plateau and the adjoining region to 55–65 km in the convergence zone. The presence of a thick crust and high Pn velocity suggests that the lithosphere in NE India is colder, as also indicated by the observed deeper level (45-51 km) seismicity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阐述了给国家、社会甚至企业自身带来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建立惩处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推行会计委派制,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职业道德等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荣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5):47-48,69
在共炮点道集上,采用Kirchhoff积分法,提取所有深度点上延拓波场的成像值,并对所有的炮集记录按地面点相重合的叠加原则进行叠加,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叠加。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关键是做好预处理、叠前去噪、静校正、叠前数据的动校正切除、建立准确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地震数据的镶边等步骤。根据煤田地震勘探资料的特点,结合实例探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应用到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构造复杂地区煤层的成像效果,提高煤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塔河油田"复式"成藏组合所具有的油气圈闭类型复杂、储层厚度薄、构造幅度小、岩性横向变化大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采用非对称走时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和弯曲射线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相比,非对称走时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成果剖面绕射波归位合理,断层、断点清晰,不整合面成像及奥陶系内幕碳酸盐缝洞体反射结构更加清楚,横向分辨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