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六枝近45a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六枝1961--2005年近45a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对六枝暴雨天气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系统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枝近45a来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增长率为0.15d/10a。20世纪70—80年代初、21世纪以来为暴雨日数偏少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为暴雨日数偏多的时期,暴雨量月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5—9月。六枝近45a来暴雨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偏少,80—90年代末暴雨降水量相对偏多,进入21世纪以来暴雨降水量偏少。六枝主要暴雨形势有副高边缘型、南支槽、冷锋低槽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辽西地区春玉米各发育阶段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的评价方法,基于2011—2015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利用锦州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玉米发育期数据和玉米各发育阶段地上生物量及产量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锦州地区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并建立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1—2015年锦州地区玉米各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播种—七叶阶段二者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播种—拔节、播种—抽雄、播种—乳熟和播种—成熟阶段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建立的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产量评估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77.8%—94.5%。辽西地区玉米正常生长全生育期水分供应的下限为333.2 mm,其中播种—七叶、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阶段水分供应的下限分别为49.9 mm、23.3 mm、83.4 mm、118.9 mm、57.7 mm。玉米各发育阶段干旱对产量影响的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七叶—拔节播种—七叶乳熟—成熟。本文基于玉米实际蒸散建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物量及产量评估方法,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服务的需求,在实际业务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方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 开展玉米产量动态预报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夏玉米生理特性, 建立了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 利用此模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 计算了1972—2005年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生育期内逐旬气候适宜度, 以此为基础, 建立了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不同时段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显著; 1972—2005年历史预报检验和2006—2007年预报试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8.8%和96.8%, 能够满足业务服务需要。  相似文献   

4.
富裕县农田土壤湿度变化及其对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黑龙江省富裕县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对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松嫩平原西部玉米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以黑龙江省富裕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2—2017年土壤相对湿度资料、1995—2017年玉米发育期资料、玉米产量资料,采用对比分析、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特征,研究土壤相对湿度对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裕县近36 a土壤相对湿度呈增加—减小—增加的趋势。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成熟期土壤干旱平均每4—6 a一遇,抽雄期—乳熟期每2—3 a一遇,出苗期—拔节期土壤基本无旱。各发育期土壤相对湿度减小的突变年在1987年前后,增加的突变年在2013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土壤较适宜,干旱轻,90年代土壤相对湿度迅速下降,干旱最重,之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土壤干旱逐渐减轻。玉米主要发育期中播种期—出苗期、出苗期—拔节期土壤干旱对产量影响较小,拔节期—成熟期是土壤干旱影响产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利用渭南市1996—2018年玉米产量和同期全市11个气象站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气候资源,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结合调和权重法对渭南市玉米产量进行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分离。采用SPSS17.0软件对分离出的1996—2014年玉米气象产量与生育期各类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相关性较高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与气象产量建立预报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发现:在营养生长阶段,降水对产量贡献最大;在生殖生长阶段,降水与产量呈负相关。预报模型回代、预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洛阳市1981—2014年夏玉米产量资料、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分别构建夏玉米温度、光照、水分适宜度模型,利用夏玉米生长季内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构建夏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并分别利用1981—2010年、2011—2014年数据进行回代、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与夏玉米气象产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两者变化趋势一致。1981—2010年各时段预报模型的单产回代检验准确率在89.19%~91.42%之间,趋势回代检验准确率达89.66%~96.55%。2011—2014年预报检验,预报准确率最高为96.16%,最低为91.05%,趋势预报准确率最高为100%,最低为75%,预报准确率较高,建立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辽南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2014年以丹玉39为供试品种在辽宁庄河地区开展的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和1980—2010年庄河地区春玉米各发育期的平均日期及产量资料,探讨播期对庄河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间对庄河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有显著的影响,播种时间每推迟1.00 d,春玉米整个生长期长度缩短约0.22—0.57 d,营养生长期缩短约0.48—0.69 d,生殖生长期延长约0.11—0.36 d。不同播期之间春玉米各生育期长度存在较大差异,营养生长期长度差异最显著,而拔节—抽雄期、抽雄—开花期、开花—乳熟期和乳熟—成熟期长度差异均不显著。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但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除2014年外,随播期推迟春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12—2014年气象条件对庄河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对春玉米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长度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汽压及蒸发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可移动遮雨棚对大田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湿度进行定量控制,分析了拔节—抽雄和抽雄—成熟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受干旱胁迫后,植株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明显降低。拔节—抽雄期干旱对玉米营养生长阶段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抽雄—成熟期干旱对玉米营养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中穗长、穗粒数、穗总重和穗粒重较对照处理均显著减小,穗粗、秃尖比及百粒重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我县1200—1500米的高山区,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本文队分析1961年以来制约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障碍入手,提出高山地区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二、影响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及玉米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影响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吉林省1980—2015年春玉米单产数据、5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基于欧式距离和相关系数建立综合诊断指标,利用综合诊断指标研究分析预报年与历史年春玉米气象产量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关系,以此构建春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对吉林省春玉米产量进行动态预报。产量预报模型对2003—2012年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丰歉趋势ΔY的平均正确率均在60%以上,加权分析法的单产预报准确率除2009年外,均高于80.0%,且各时段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大概率法的。对2013—2015年吉林省春玉米产量的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加权分析法对产量丰歉趋势ΔY的预报结果稍好;加权分析法单产预报准确率几乎都在90.0%以上,普遍高于大概率法的。说明加权分析法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预报效果更好,可在业务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翁牛特旗农业气象站1983—2013年4—9月玉米生育期和同期逐日气温(最高、最低)、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计算玉米不同发育期与光温水条件的相关系数及与产量灰关联度,分析气象条件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翁牛特旗玉米在4月27日播种,9月23日成熟,生育期150d。平均日照时数为1351.3h,积温为2925℃,降水量为297.8mm。(2)玉米各生育期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正相关显著;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只在苗期相关显著。(3)玉米气候产量与日照时数的关联度最高,抽雄—成熟期间的光照条件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辽东山区雨日分布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伯钧  于系民 《气象学报》1985,43(2):180-187
本文利用辽东山区宽甸、桓仁、新宾和清原四个站1956—1975年雨日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雨日分布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根据雨日统计结果,提出配合山区雨日数学模型方法,得出ax/c_1,ax~2/c_2,…ax~i/c_i,ax~n/c_n形式的数学模型。依据作物生育期(5—9月)雨日持续期配合玉米产量资料,采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方法,揭示出5天以上雨日序列数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西南山区玉米成熟不好的气象原因(一)概况:我县西南山区包括秦岭、齐寿、大门等十六个公社,平均海拔1600—1700米,部分地方达1800—1900米。玉米播种面积169万亩,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42%左右,平均单产226斤,总产3762.8万斤,占全县玉米产量的33%。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影响我县粮食产量的提高。目前本区栽培的玉米,依海拔不同有所  相似文献   

14.
应用赤峰市松山区境内的赤峰和岗子两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和松山区玉米单产资料,分析玉米生长季的水热条件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定量评估灾害损失。结果表明,采用5a滑动平均法和线性拟合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的玉米气象产量更具有客观性,贴近实际情况。有利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平均增产890.3Kg/hm2;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减产634.5Kg/hm2。玉米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关系密切,干旱是玉米大幅度减产的主要气候灾害,占总减产量的76.6%;其次是阶段性低温冷害。气候变暖趋势总体上是有利于玉米生产的,但玉米气象产量的变幅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辽地区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及适时播种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探究了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通辽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期。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出苗—七叶,七叶—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期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四强  王建林 《气象》1988,14(7):42-45
本文用混合多项式展开1951—1984年北半球70—2°N500hPa月平均场,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作物生育期前期(上一年6—12月、当年1—5月)月平均场展开系数、振幅、位相等谱参数与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量的时滞相关,对比分析了丰、歉年超长波振幅、位相的差异,提出了预报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量的谱参数模式,指出500hPa月平均场纬带谱参数可以用于农作物产量丰、款年型的定性分析和单产的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象要素的逐日玉米产量气象影响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1—2020年5—9月气象数据与玉米产量数据,通过改进逐日降水适宜度并构建逐日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基于相似年逐日气象要素的作物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序列,利用气象产量与气候适宜指数建立模型,设计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以表征气象条件对作物的影响程度,基于该指数构建东北地区玉米逐日产量预报模型并分析其逐日预报准确率,用以表明该指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3个相似年预报结果加权集成综合相似年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可提高逐日预报准确率,黑龙江年尺度逐日预报准确率年际间波动小于东北其他地区。综合相似年月尺度下,随着玉米发育期的推进和实时气象数据的引入,月尺度平均预报准确率逐渐提高。东北地区玉米产量8月31日的日尺度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7月31日;辽宁日尺度预报差异较大,但随着玉米发育期推进逐日预报产量和实际产量接近,准确率也提高。基于气象要素构建的逐日作物产量影响指数和同期气象影响指数可以定量评估不同时段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农业气象业务定量化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曹永华 《气象》1988,14(4):17-20
本文利用交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5—9月积温与玉米气象产量序列周期振动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吉林5—9月积温存在着3.33年的显著周期,黑龙江有2.5年周期。而玉米气象产量的显著周期,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分别为6.66、4.0、4.0年。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河北省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2013—2015年夏玉米田间水分控制试验资料,分多情景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水分充足条件下夏玉米穗粒重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情景水分胁迫下土壤相对湿度与产量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夏玉米穗粒重随DVS的增加呈现"慢—快—慢"的增长特征,其中乳熟—乳熟后10d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率均为最大;水分胁迫发生在抽雄后10d—乳熟阶段,粒重减少最明显。夏玉米产量与出苗—拔节(阶段Ⅰ)、拔节—抽雄(阶段Ⅱ)、抽雄—成熟(阶段Ⅲ)以及[阶段Ⅰ+阶段Ⅱ]和[阶段Ⅱ+阶段Ⅲ]5个不同时段土壤相对湿度均呈线性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关系模型表明,水分胁迫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产量减少幅度越大,不同阶段、相同胁迫程度和持续时间对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Ⅱ+阶段Ⅲ],以上阶段土壤相对湿度下降10%,产量分别减少89.7g/m2、122.7g/m2、129.8g/m2、133.7g/m2和144.4g/m2,减幅为22.8%~36.8%。  相似文献   

20.
SRES B2气候情景下东北玉米产量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与东北玉米模拟模型相耦合的方法, 模拟了基准气候 (BS, 1961—1990年)、B2气候情景下考虑和不考虑CO2直接影响 (肥效作用) 未来40年 (2011—2050年) 我国东北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考虑CO2直接影响时,未来40年的平均变化情况以减产为主,幅度和熟性密切相关。在松嫩平原部分地区减产幅度最大,超过20%,但21世纪20年代的10年间东北玉米减产面积小,大部分地区表现为20%以内的增产。不考虑CO2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变化是由气象条件变化引起的,温度过高和降水减少是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 CO2直接影响对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不可忽视。与不考虑CO2直接影响的情况相比,未来40年平均的产量变化地理分布形势相似,但产量变化的幅度减小,减产幅度达到10%以上的范围缩小。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玉米产量的影响时,必须同时考虑CO2肥效作用和气象条件的变化, 在B2情景下未来40年内,各年代东北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地理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和玉米熟性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