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度量不同参与者已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重要问题。从人际公平视角,基于人年均温室气体排放,本文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比率及其计算公式,利用142 个国家1950-2013 年温室气体排放和人口数据进行了具体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这些国家进行了排序和分类。计算结果表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比率在3.33以上,占用的排放空间远高于142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处于0.50~0.70,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印度在0.30 以下,远低于平均水平。本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比率可支持决策者和社会各方了解参与者使用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程度,也有助于提高排放信息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参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输出结果,着重分析了2101-2198年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720 mL/m3和550 mL/m3水平时(S 720和S 550情景),中国地区地表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当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不变时,22世纪中国地表温度仍将呈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4℃/100a,但升温趋势平缓,幅度明显小于SRES A1B(中等排放)和B1(低排放)情景,冬、春季增温显著且高纬地区增温明显大于低纬地区,夏、秋季次之,因此季节间的温差将会变小;2) S 720(S 550)情景下年平均降水增加幅度基本稳定在11%(8%)左右,冬季降水增加显著,且增幅从南向北逐渐增大,春季次之,夏、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将减少10%~30%。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徐影  赵宗慈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5,24(5):700-707
利用由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5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包括海冰与陆地生态系统)(CCCma,CCSR,CSIRO,GFDL,Hadley)气温及降水的模拟结果,对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A2和B2影响下,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整个青藏高原地区2011-2040年,2041-2070年的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21世纪前50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线性倾向等,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21世纪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将继续增加,在B2排放情景下,2011~2040年年平均温度增暖在高原主体达到1.6℃;20412070年,整个青藏高原的温度将上升2.8~3.0℃,A2排放情景下的升温幅度比B2排放情景下略高。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各站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下,每10年平均的温度分析表明,在A2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前后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温度增加将是2010年时的2~3倍左右,A2时在2.56~2.96℃之间,B2时在2.37~2.65℃之间。对21世纪前50年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变化的线性倾向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可知,在A2排放情景下,大部分都在1.5~2.5℃/50a,冬季大部分地区的变暖倾向都在2.0℃/50a以上,有些地区达到2.5℃/50a以上,夏季在2℃/50a左右;B2时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倾向的分布趋势与A2时基本一致,只是变化的数值偏低约0.5℃。对21世纪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与温度不同,在两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降水的变化较为复杂。总体来说,21世纪前50年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研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和国内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特点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目标、尺度、方法等,提出以IPCC推荐的详细技术为基础的第二类(T2)方法为主,更精确的第三类(T3)方法为辅的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优良做法,结合我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对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进行实体分类和分析,根据清单编制的范围、定义和数据可得性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IPCC指南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将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林业、废弃物等5个单元,全面测算了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且有加速趋势,而温室气体吸收总量却增长缓慢,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趋势显著,单位GDP碳排放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最大,为78.42%~83.36%;工业过程、农业、废弃物处理排放所占比例分别为9.57%~14.78%、3.11%~9.02%、1.25%~1.98%;林业部门表现为碳汇,约9%的CO2排放被森林吸收。  相似文献   

6.
经国家气候中心派遣,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同意,本人于2004年9月26日赴新西兰,执行与新西兰在巴西案科学和方法学问题方面的合作研究计划,为期2个月,已圆满完成合作任务,按时于11月27日回到北京。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两岸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及其经济问题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台湾地区的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台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综合研究院、台湾经济研究院、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的专家和来自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根据核能的特点,分析了核电燃料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与其他能源链的比较,指出核能是各种能源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发电方式。介绍了世界主要核电国家发展核能减排温室气体状况,分析了我国发展核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提出积极发展核能是我国构建低碳型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利用HadCM2和ECHAM4气候模式比较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渐进递增情景下,至21世纪末期,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基准值,全国地面平均气温增幅可达5—6℃。与地面气温的变化相比,降水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但全国范围内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也是增加的。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地理分布显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南方区域,HadCM2预测21世纪末期降水增加可达0.9mm/d,ECHAM4预测可达0.6mm/d;ECHAM4模式模拟的气温增幅比HadCM2高,尤其是在冬季及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HadCM2模式模拟的降水量的增加较大,但两个气候模式模拟的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国内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化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需求的出现,国内外标准化领域也发生着与需求相呼应的变化。国际上,企业层面的核算标准已经提高了对企业供应链排放的核算与报告要求,同时,针对具体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也进入制定程序;国内企业核算标准更加贴合中国实施重点企业直报、碳排放权交易等任务的需要,注重与国内现有标准体系、企业计量基础的衔接,更具可操作性。通过对ISO 14064-1修订版、ISO 19694系列标准及GB/T 32150、GB/T 32151系列标准的比较发现,这些标准采用了基本一致的核心方法,为未来可能的交流衔接提供了基础;标准间的差异主要源自适用范围与施用对象的不同,体现在排放源划分方式、数据获取方法、体现特定导向的要求等方面;虽然这些新变化有利于不同市场、地域或行业的企业更好地体现其排放特点,但也对企业未来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中国企业梳理温室气体核算的核心工作,建立基础的数据收集体系;同时也理清各标准差异,建立相适应的报告能力;建议中国标准制定机构关注标准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根据国内温室气体管理的政策与措施分阶段制定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1.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成本效率作用。详细介绍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框架,并对其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根据IPCC报告,在过去140年间,全球平均升温0.6℃,13个最暖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在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具预测黑龙江省2030年和2050年在现在基础上还将上升1.9℃和2.4℃。从图中可见CO2呈线性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正引起政府间普遍关注。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又是能源大省和农业大省,能源资源、煤、石油、木材、秸秆、柴草都相当丰富。由于环保意识淡薄,一些有害气体温室气体CO2、NO2、SO2、CH4不经处理…  相似文献   

13.
部分国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是继国家自主贡献之后,衡量各国长期减排努力的重要文件。文中针对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的12个国家,从各国战略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和实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各国长期减排力度存在较大差别,分行业和分气体类型的减排目标分解仍较为初步,战略涉及的中长期减排目标与全球长期温升控制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长期减排政策措施的经济性尚不明确,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与需求间仍存在巨大缺口,这些问题均会严重制约长期低排放战略的后续有效实施。为推动中国长期战略的制订,文中从持续对各国战略跟踪分析、强化“两步走”战略安排下分阶段减排目标和任务分析研判、强化对战略路径特别是薄弱环节的梳理和拓展研究,以及加强对中国跨领域前瞻性相关重大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等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HadCM2模式的模拟结果,比较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和0.5%两种不同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中国地面气温也持续升高.到21世纪末期,地面气温在上述两种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升高约5℃和3℃.两种排放情景的增温趋势对比表明:即使从1990年开始温室气体等效排放逐年递增率减少一半,增温仍然很明显;直到21世纪中期,才能显示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对减缓增温趋势的效果.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但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降水量总的趋势也是增加的.减排温室气体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地面气温相似.此外,地面气温增量和降水量变化百分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地面气温增量在秋、冬季较大而在春、夏季较小,降水变化百分率在夏、秋季较小而在冬、春季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中国和欧盟内部可以增加排放的中等发达国家在人均能源消费、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以及人文发展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远低于欧盟5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提出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承担减排义务是有根据的,中国要求获得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以满足国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合理的。中国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之前,可以考虑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CO2排放强度不增加。  相似文献   

16.
按照欧盟法律,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欧盟境内起降的航班排放将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系统。通过详细解读欧盟这一法律,指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典型的"上限-交易"系统,即通过规定排放上限与进行配额交易实现减排目标。欧盟此举本质目的是强化气候变化主导权,最终为经济谋利,加快完善欧盟碳交易市场以建设欧元货币权力体系。其结果可能引发其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之间的法律冲突,购买配额将对民航运输发展造成制约,"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将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提出挑战,并将一定程度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行业减排谈判走向。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 4.0),引入了大气中真实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为了检验GOALS 4.0模式对于未来30年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分析评估了GOALS 4.0模式对当代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全球和北半球温度偏低以及80年代开始的增温现象,也较好地模拟了华北地区近50年来的两个重要气候冷(1950—1976年)、暖(1977—2000年)时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相关为0.34(达到了0.05信度),华北地区的冬季温度变化幅度介于中国大陆东、西部之间。模式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的丰枯时期转变模拟也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根据IPCC提供的大气温室气体未来排放情景,进一步模拟预估了华北地区未来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将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华北是中国大陆增温最显著、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到2030年华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相对多年平均(1961—1990年)上升2.5℃左右。未来30年的夏季,由于华北地区处于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偏南气流较强,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使得中国大陆的降水格局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呈现出南少北多的分布型态,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会明显增多,南方地区降水则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空调行业HFC-134a需求和排放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HFC-134a作为中国汽车空调行业CFC-12制冷剂最主要的替代品,其消费量增长迅速,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HFCs(氢氟烃类物质)。以2005年为基线,通过制冷剂替代、技术进步、熟练操作和政策控制等情景假设,预测了中国汽车空调行业HFC-134a的需求量及排放量。结果表明:到2010和2015年,汽车空调HFC-134a的消费量将分别接近2.0万和3.5万t,排放量将分别接近1.6万和3.0万t,约折合排放21.0 和39.0 Mt CO2当量。上述排放相对基线情景(即维持当前政策措施和不开展回收活动),2010年和2015年减排温室气体分别为6.7 和13.0 Mt CO2当量。  相似文献   

19.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6,34(5):595-595
NCAR的Tom Wigley发表在2006年9月14日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指出,采用双管齐下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向平流层注入降温剂(硫化物)来稳定气候效果更为明显。Wigley在模式中每4年1次以相当于1991年Pintabuto火上爆发喷放的量向平流层注入硫酸盐粒子或气溶胶,并计算其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附件I和非附件I缔约方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要求不尽相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以国家温室气候排放清单为核心的国家信息通报提交频率及其磋商分析问题成为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相关义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阐述该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清单编制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通过对目前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清单审评制度和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情况的分析论述,明确我国国家清单编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