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滨海盐沼孔隙水动力过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沛  李凌 《湿地科学》2007,5(4):376-384
滨海盐沼是重要的陆地-海洋交界带生态系统,目前国际上存在关于滨海盐沼系统的两大重要假设:盐沼系统输出养分和盐沼植物带状分布。潮汐影响下盐沼孔隙水动力过程决定着盐沼与近海的物质交换和土壤通风条件,因此为验证两大重要假设,增强科学保护和修复滨海盐沼的能力,滨海盐沼孔隙水动力过程研究至关重要。联系两大重要假设论述了滨海盐沼孔隙水动力过程研究的意义;总结了滨海盐沼孔隙水动力过程野外观测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对模拟潮汐诱导下滨海盐沼孔隙水动力过程的4种数学模型,一维Boussinesq模型、二维饱和模型、二维饱和-非饱和模型、水-气两相流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最后,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有关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收集1988~2001年12个时相的江苏盐城幅卫星影像,提取双洋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互花米草盐沼,统计不同时期的分布信息。分析表明:互花米草盐沼在江苏扩张非常迅速,到2001年7月互花米草盐沼分布面积达129.28km^2,从射阳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潮间中上带泥滩大部分已被互花米草盐沼所覆盖;由于生态位的影响,互花米草盐沼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扩张速度快于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依据野外调查和卫星影像分析,互花米草盐沼扩张可分为立地、快速扩张及成熟3个阶段。此外,还对互花米草盐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盐沼的侵蚀、堆积和沉积动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时钟  陈吉余 《地理学报》1995,50(6):62-567
最近国外对盐沼侵蚀、堆积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包括野外短尺度详细的沉积过程观测,室内物理模拟的尝试和数学模拟的不断应用,本文对此作了综述。这将加深人们对盐沼如何响应海平面、潮型、泥沙供给和波浪气候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江苏王港盐沼的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江苏海岸湿地总面积超过5000km^2,但围垦活动的加剧使盐沼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为了达到海岸防护、保滩促淤的目的,先后引种了大米草和互花米草。通过采集江苏王港潮滩盐沼湿地9处柱状样和挖取探槽剖面,以及对沉积剖面样品进行^210Pb和^137Cs测年分析,探讨了^210Pb的本底及影响^210Pb富集的因素,估算了王港盐沼湿地的现代沉积速率。王港潮滩盐沼沉积物对^210Pb的吸附作用较弱;受风暴潮、生物扰动、物源变化及实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在^210Pbex剖面上出现了数据异常点,将这些数据点剔除后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为33cm yr^-1,^137Cs测年显示,该地区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3.1cm yr^-1,与^210Pb法及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一个典型剖面的^137Cs测年数据分析,王港潮滩盐沼的沉积过程根据地貌特征的不同可分3个阶段,大米草覆盖阶段滩面高程迅速增加,互花米草的生长提高了滩面淤积速率。  相似文献   

5.
盐沼前缘陡坎是潮滩环境中盐沼与粉砂—淤泥质光滩交界处的独特地貌形态,研究其形成过程与机理有助于理解盐沼湿地对潮滩发育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江苏中部海岸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岸段互花米草盐沼前缘陡坎形态参数(凹槽长度、凹槽宽度和陡坎高度)的分析,发现不同的形态参数组合对应于不同的陡坎演化阶段。根据陡坎形态特征差异,可将盐沼前缘陡坎韵律性形态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阶段的交替旋回过程与近岸波向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陡坎处的地貌特征与前缘光滩的沉积物特征表明陡坎形态特征形成与波浪作用有关,且显著的陡坎韵律性形态能够部分地应用边缘波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于2018年7月6~8日,在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anstralis)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中,分别采集了0~20 cm深度土柱,按2 cm一层,将采集的土柱分层,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层的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土样中可溶性有机碳的官能团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柽柳盐沼和互花米草盐沼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在0~2 cm深度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都在逐渐减小,其陆源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79.81%、42.73%、63.45%和34.91%,海源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20.19%、57.27%、36.55%和65.09%;生长着4种植物群落的盐沼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的红外光谱特征类似,其官能团结构以醇酚类和芳烃类为主,还包括脂肪族、烯烃、卤代烃和仲酰胺类;在波数为1 580~1 660 cm~(-1)与2 800~3 010cm~(-1)处,芦苇盐沼、互花米草盐沼、柽柳盐沼和盐地碱蓬盐沼表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红外光谱的峰面积比分别为0.13、0.61、2.27和5.14,盐地碱蓬盐沼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中惰性碳含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天然和恢复盐沼土壤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天然和实施"引淡压咸"生态恢复工程的盐沼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和裸盐沼0~50 cm深度土壤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20 cm深度)全磷质量比为416.44~714.33 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0 mg/kg);在各形态磷中,无机磷含量最高,残余态磷含量次之,有机磷含量最低;芦苇盐沼和盐地碱蓬盐沼土壤各形态磷含量普遍高于裸盐沼,且芦苇盐沼土壤磷含量最高;恢复盐沼与天然盐沼土壤的全磷、无机磷和残余态磷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恢复盐沼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天然盐沼;天然盐沼土壤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微团聚体比例和粉—粘团聚体比例;恢复盐沼土壤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p H和细大团聚体比例。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盐沼的时空分布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的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斑块空间配置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以1984年、1994年、2004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研究盐地碱蓬盐沼斑块的面积、周长、形状复杂性指数、空间聚集性和密度的空间配置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4年期间,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盐沼面积萎缩了约78%,而且盐沼斑块破碎化趋势明显;盐沼斑块的周长面积比和形状复杂性指数随时间显著增大,这将会进一步地导致盐地碱蓬盐沼过度开放,加快盐沼质量的恶化进程;盐沼斑块间的最邻近指数减小,斑块聚集性显著;盐地碱蓬盐沼的斑块密度随时间减小,并向自然潮沟分布密集区域聚集。要有效地开展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对滨海湿地斑块的历史分布和空间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仅关注湿地面积是否增加,这将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于2014年1月10日、4月15日、7月15日和11月20日,在胶州湾滨海湿地选取光滩、盐地碱蓬(Suaeda glauca)盐沼、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分时间和层次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对胶州湾光滩和盐沼土壤磷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减小;在水平方向上,互花米草盐沼和光滩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高,芦苇盐沼最低;11月20日、7月15日、4月15日和1月10日的土壤全磷含量依次减小,11月20日、1月10日、7月15日和4月15日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依次减小。与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土壤相比,光滩土壤全磷密度和有效磷密度都最大。在土壤深度和全磷和有效磷密度的影响下,光滩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储量明显高于芦苇盐沼和盐地碱蓬盐沼土壤,具有较大储磷潜能。胶州湾光滩和盐沼土壤有效磷容量和供应强度都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磷元素有效性减小,这是土壤性质、环境因素和土壤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挥发性氯代烷烃是大气中重要的短命氯源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具有重要贡献,在全球C和Cl元素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意义。分别于生长季(2004年7月)和非生长季(2005年1月)在苏北海岸带盐沼沿环境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氯代甲烷(CH3Cl、CH2Cl2、CHCl3和CCl4)和氯代乙烷(CH3CHCl2和CH3CCl3)6种单体成分通量。结果表明: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氯代烷烃单体成分通量关系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海岸带盐沼高氯烷烃不同单体成分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低氯烷烃CH3Cl与各种高氯烷烃单体成分间相关性不显著。这表明海岸带盐沼低氯烷烃和高氯烷烃的源汇过程可能是不同的,而高氯烷烃间可能存在比较一致的源汇过程;二是高等植物对氯代烷烃不同单体成分贡献的差异性表现为对低氯烷烃CH3Cl表现为源效应,而对高氯烷烃则表现为汇效应;三是盐沼土壤对氯代烷烃不同单体成分的贡献均表现为汇效应,但是研究区低氯烷烃和高氯烷烃来源和生物降解模式不同。低氯烷烃CH3Cl可能源于盐沼植物及其枯落物排放和海洋排放的输入,而高氯烷烃含量既可能来自非生长季盐沼植物和凋落物腐解释放,也可能来自其他区域人类活动排放和海洋排放的外源输入。因此,海岸带盐沼对外源输入的高氯烷烃具有吸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于2018年4月,在辽河口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滩涂和稻田中,设置采样点,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铁和锰元素含量,研究辽河口湿地土壤中铁和锰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口天然芦苇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滩涂和稻田的24个采样点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1.82 g/kg和624.5 mg/kg;油田区芦苇盐沼、天然芦苇盐沼和稻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大,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和滩涂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小;辽河口湿地0~1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10~2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20~3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3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锰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向海洋方向入侵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不仅能改变河口生态系统中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而且能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产生深刻影响。2019年4月(春季),在闽江河口鳝鱼滩东部的互花米草分布区,采用时空互代法,由陆地向海洋方向,选择互花米草已经入侵5~6 a的盐沼、互花米草已经入侵1~2 a的盐沼和光滩作为研究对象,在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条件下,研究植物—土壤系统中磷的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条件下,闽江河口鳝鱼滩东部的盐沼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增大;与光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5~6 a和1~2 a的盐沼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51.6%和27.1%;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不仅改变了盐沼土壤的颗粒组成、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而且改变了互花米草各器官中的全磷含量、磷累积系数和器官之间的磷转运能力;在互花米草已经入侵5~6 a的盐沼中,互花米草主要是通过减小根冠比和提高对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其自身的生长;在互花米草已经入侵1~2 a的盐沼中,互花米草则是通过增大根冠比和提高根系向地上器官转运磷的能力,维持其自身的生长。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整体增大了植物—土壤系统的磷储量,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养分的供给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加快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分别于生长季(2004年7月)和非生长季(2005年1月)在苏北海岸带盐沼沿环境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二氯苯通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中二氯苯可能源于海水外源输入,海岸带盐沼植物和土壤对外源输入的二氯苯具有重要的吸收作用,盐沼土壤和植物根系对二氯苯的自然吸收强度大于盐沼植物地上部分,其强度具有显著的物种依赖性;海岸带盐沼对外源输入的二氯苯的自然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性,这种季节差异性源于高等植物及其根际环境自然吸收能力以及对生态因子响应敏感性程度的季节差异;海岸带盐沼对外源输入的二氯苯自然吸收能力具有显著地空间异质性,这种空间异质性与盐沼生态系统对二氯苯自然吸收能力的物种依赖性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盐沼植物是大气二氯苯自然吸收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盐沼生态系统高等植物物种种类、生物活性以及影响生物活性生态因子的空间差异性是盐沼对二氯苯的自然吸收强度空间分布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即使在高等植物生物活性降低的非生长季,高等植物地上立枯的存在也能够对大气中二氯苯的自然吸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盐沼与水环境的特殊关系 ,有效地分析了吉林西部盐沼开垦所引起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对策 ,借以指导盐沼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09年9月15日至2010年8月15日期间,对胶州湾大沽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芦苇—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对两种湿地CH_4的日排放通量、不同月份观测日排放通量和不同季节观测日排放通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湿地CH_4日排放通量变化规律相同,其在夏季变化最大,在春季和秋季的变化次之,在冬季变化最小。在春季和夏季观测日,芦苇盐沼CH_4排放通量白天高于夜间,在秋季和冬季采样日,夜间CH_4排放通量高于白天;芦苇—盐地碱蓬盐沼四季CH_4排放通量都为白天高于夜间,只有冬季夜间表现为微弱的吸收。芦苇盐沼和芦苇—盐地碱蓬盐沼CH_4排放通量的最小值出现在2月15日,分别为0.016[mg/(m~2·h)]和0.008[mg/(m~2·h)],最大值出现在7月15日,分别为5.736[mg/(m~2·h)]和1.880[mg/(m~2·h)],主要原因是温度和生物量的差异所致。两种湿地不同季节观测日排放通量都为夏季最高,冬季最小。芦苇盐沼在四季的CH4排放通量都大于芦苇—盐地碱蓬盐沼,主要原因是湿地的水文特征和植物种类不同所致。芦苇—盐地碱蓬盐沼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10 cm深度土壤温度、气温和箱温都显著相关(p0.01),而芦苇盐沼的相应因子则不相关,主要原因是芦苇盐沼CH_4排放除受温度影响外,潮汐周期性波动导致的水位和盐度等环境因子也影响CH_4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以东营港附近的排水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年8月8日,自海向陆方向,在裸地、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中,分别设置了1处采样地,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并计算出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储量。研究结果表明,裸地、盐地碱蓬盐沼、柽柳盐沼和芦苇盐沼0~60 cm深度土壤全氮质量比分别为0.04~0.23 g/kg、0.17~0.23 g/kg、0.09~0.23 g/kg和0.13~0.27 g/kg,微生物量氮质量比分别为5.20~11.46 mg/kg、4.09~8.95 mg/kg、1.89~5.21 mg/kg和2.59~16.56 mg/kg;4处采样地0~60 cm深度土壤全氮储量分别为55.37~269.58 kg/hm~2、213.71~310.19 kg/hm~2、102.93~277.57 kg/hm~2和165.97~325.00 kg/hm~2,微生物量氮储量分别为7.35~15.51kg/hm~2、5.54~11.85 kg/hm~2、2.28~6.13 kg/hm~2和2.89~19.98 kg/hm~2;在水平方向上,裸地和柽柳盐沼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全氮储量低于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在垂直方向上,裸地和柽柳盐沼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主要累积在40~60 cm深度,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主要累积在0~30 cm深度。  相似文献   

17.
互花米草盐沼潮沟地貌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互花米草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能在淤泥质潮滩的高潮带下部和中潮带上部生长的禾木科植物,由于其植株高大、群落盖度高、根系发达等生物学特性,其对潮流动力特征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东台市笆斗垦区外互花米草盐沼地的潮沟形态调查,发现互花米草盐沼潮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潮沟密度大,可达50km/km2以上;潮沟的宽深比小,大多在8以下;沿岸堤发育,且多呈不对称状;一级主潮沟与主潮沟接头处普遍呈逆弧形;盐沼外侧边缘发育有明显的陡坎冲沟。分析认为这些特征主要与互花米草发达的根系和致密的植株等生物学特性有关,发达的根系增加了盐沼滩面的稳定性,而互花米草高大的植株增加了对潮水运动的阻力,提高了滩面落潮水的归槽水位,改变了潮流的泥沙沉积地点和涨、落潮流的流向,从而形成比较特别的互花米草盐沼潮沟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元素(C、N)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滩面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土壤POC-δ13C相关特征与山地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基本类似,盐沼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年龄不足100年.不同高程柱样TN-C/N、POC-TIC与POC-δ13C关系特征表明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程度普遍较低,有机质更新特征呈明显的滩面变化趋势.光滩有机质基本反映沉积母质特征,更新程度极低;中、高潮滩有机质更新作用已经发生,随着滩面演变,处于不同更新阶段的有机质组分混杂程度提高.盐沼滩面过程塑造垂向沉积层序,层序中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导致物质上下运移困难,有机质更新作用受到抑制.盐沼滩面过程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累积与更新,对于有机质更新的时空特征具有显著制约.  相似文献   

19.
潮汐盐沼环境特点及高分辨率海面变化有孔虫标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汐盐沼是海洋边缘海环境的最边缘部分,是海陆过渡的真正边界。盐沼环境因素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各环境参数变化是典型的海洋或陆地不可相比的,盐沼坡度平缓,由海向陆的环境变化在这里分异清楚;沉积中垂向变化平面上得到极大的放大等。据国外研究,盐沼环境控制着有孔虫的特征和分布,利于盐沼有孔虫的垂直分带恢复古海平面变化,精确到±20cm,甚至±5cm,这在海面变化、环境演变、全球变化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米草属植物是典型的盐沼湿地优势种,在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广泛分布,同时作为一种引入种或入侵种分布在西欧沿海湿地及我国广大沿海湿地,并有不断扩大其分布区面积的趋势,构成了全球沿海盐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重要的甲烷排放天然源。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包括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甲烷的产生、氧化与传输以及影响甲烷通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