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水"转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潜水,“四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对水资源评估、供需预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前人在八个8方面“四水”两两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四水”转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研究了有作物条件下不同供水农田的“四水”相互转化,突出了有作物条件下降水入渗、潜水蒸发的差异性,土壤水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水资源多目标开发,探索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谢军健 《地下水》2012,34(6):50-51,63
甘肃河西地区人类的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很高,且对水资源影响频繁,本地区"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转化关系复杂,难以直接观测到各种水的量及变化规律。由于观测资料缺乏,水资源转化规律及模型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题。选取观测资料(1982-2005年)相对完备且具有代表性的酒泉盆地,从盆地水资源系统转化机理和转化规律入手,利用水均衡的观点,提出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关系模型,分析得出水资源使用状况,并对地下水的开采使用情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才  唐继业 《水文》2001,21(4):18-22
基于饱和产流理论,针对辽宁中部平原“三水”转化规律,在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水”转化水文模型,模型将包气带土壤计算层分为上,下两层进行双层和损计算,对土壤张力水,应用指数型张力蓄水容量曲线计算总产水量,对土壤重力水,应用抛物线型重力水容量分布曲线进行地下水库调节,计算出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  相似文献   

5.
雷娟 《地下水》2010,32(5):68-69
基于对洛惠渠灌区农业水资源自然一人工复合循环转化系统分析,辨证地论述了人为水事活动对“四水”转化及其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指出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强化农业水资源的地下蓄调是洛惠渠灌区农业水资源综合调节、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建成 《地下水》2005,27(2):118-120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城市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并伴随水环境问题.本文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认为采用水资源变值理论评价地下水超采地区的水资源量比较合理,同时对"三水"转化关系、水资源还原问题、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及超采区类型的划定进行了讨论,提出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在关注开采量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同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吉林市地下水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吉林市1988~2004年地下水水化学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地下水中“三氮”的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与其来源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农灌区地下水中“三氮”含量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丰水期含量升高、枯水期含量降低;工业污染导致地下水中“三氮”含量变化较大,年内丰枯水期变化表现不明显;多年基本表现为地下水中“三氮”不断增高。地下水中“三氮”的增加是土壤和地表水中污染源的增加与补给地下水的渗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污染源不同、地表水污染、水文地质条件、水土流失、地下水中Fe2 含量较大对“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埋深与“四水”转化参数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友 《地下水》2009,31(1):57-60
阐述了“四水”转化的地表径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降水入渗的土壤水资源系数和水资源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而变化的各自特点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地下水埋深变化导致各参数变化以及各参数之间相互变化关系的内在原因。从“四水”转化的角度阐明了土壤水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推荐信     
方生 《地下水》2006,28(1):4-4
吕书君主编: 您好!现向《地下水》推荐万宝林、肖俊青同志的文章:《开采浅层水增雨水入渗引河水补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南皮县是一个依据“四水”转化规律,运用地下水库,合理调控利用当地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范例。这个县人均水资源269ma,是黄淮海平原的1/2,全国的1/8,居然能够做到旱季不旱,雨季不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2004年比198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4.4倍达到7.6亿元.人均纯收入增加7倍,达到2550元。  相似文献   

10.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水资源日见短缺,水危机日益加剧,故21世纪被认为是水的世纪。中国是水荒比较严重的国家,这在华北及西北两大地区尤为突出。自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对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以来,为解决北方严重缺水而提出“南水北调”的几十个方案主要集中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方案。  相似文献   

11.
贾廷泉  赵长征  田超 《地下水》2006,28(3):43-45
通过研究茌平县城区地下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其地下水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即"开源"与"节流"并举;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法制建设,科学管理地下水;搞好分层取水,开发利用微咸水;健全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论底苏铅锌矿床的“双源”沉积改造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苏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该矿床具“双源”沉积改造特征。同生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同时存在海底热水和正常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热水沉积矿石及矿源层。大气降水热液改造成矿阶段,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被加热并淋滤早期沉积矿石及矿源层中的Pb、Zn,使之以[PbCl02]、[ZnCl02]迁移,当含矿热液运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时,Pb、Zn络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再沉淀成矿。本文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底苏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分析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二元结构,揭示了各自水量转化特点及相互联系;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和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内陆河下游水分亏缺问题作了评价.提出了理解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评价山前平原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改善水资源转化.  相似文献   

1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河川径流特征和产流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亮  张茂省 《地质通报》2008,27(8):1143-115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东、西部河川径流特征迥异,产流机理和及“三水”转化关系各不相同,探讨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产流机理是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关键。根据1956—2005年径流的系列资料,综合运用水文计算、基流分割、Mann-Kendall检验、特征指标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河川径流的空间组成特征和年际、年内的变化规律,并对其产流机理和水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认为:黄土沟壑区流域下垫面介质为粉土质黄土,不利于降水入渗而利于产流,径流过程线表现为暴涨陡落型,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降水补给,宜采取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水资源开发模式;风沙滩地区流域下垫面介质以风积粉细砂为主,利于降水入渗而不利于产流,径流过程线表现为平缓型,地表径流主要来自地下水补给,宜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轩  周立华  陈勇  路慧玲 《冰川冻土》2015,37(6):1688-1696
水资源利用是民勤绿洲发展兴衰的关键影响因素. 将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典型时期——"以粮为纲"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生态保护时期, 并以其作为研究的特征时期, 建立了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 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运算结果, 对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以粮为纲"时期, 生态效益开始下降, 水资源利用的效果欠佳; 改革开放时期,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明显增长, 但生态效益出现新一轮下降, 水资源利用的效果有利有弊; 生态保护时期, 尤其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之后,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开始上升, 水资源利用的效果相对最佳. 评价结果旨在为类似地区水资源利用政策措施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波  刘钰  许迪  姜文来 《水科学进展》2009,20(5):732-738
效用问题是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和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对于实现农业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历了由单一的用水效率评价向以效率和效益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效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其评价尺度也从最初的作物或田间等微观尺度向灌区、流域、国家乃至全球等中观和宏观尺度发展.未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建立基于不同尺度水平衡观点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不同尺度指标的尺度效应及转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西北地区大开发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生态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揭示了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及水资源形成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体中铁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对铁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特征及输出量产生影响。以湿地沼泽水体和稻田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前后铁的形态、迁移转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湿地农田化后水体中可溶态总铁质量浓度下降16.9%;由于水体pH值的升高,Fe2+质量浓度下降56.3%,非溶解态酸性不稳定铁含量显著升高。沼泽水和稻田水在迁移过程中,铁均以络合态铁和酸性不稳定态铁2种形态迁移。沼泽水在迁移过程中Fe2+和络合态铁含量下降,酸性不稳定态铁含量升高,胶体态铁含量变化不大;稻田水在迁移过程中,络合态铁和酸性不稳定态铁含量下降,Fe2+和胶体态铁含量较稳定。2种水体铁形态的转化有较大差异:日间沼泽水中非溶解态的酸性不稳定态铁向可溶态铁转化;稻田水体可溶态铁向酸性不稳定态铁转化。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丰富的勘查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勘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完成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仍存在着水资源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还缺乏流域系统研究、中下游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尚不能确定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用水矛盾。  相似文献   

20.
再论景观水资源及其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景观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景观水资源按6个标准进行了分类:按成因分3类;按存在空间分9类;按美学特征分5类;按景观心理效应分7类;按利用功能分4类;按观赏位置分4类;按适宜观赏的时间分3类。其中第四种分类--按景观心理效应的分类更好的体现了景观水资源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