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超  杜鹏  王银  余思汗  杨顺 《华南地震》2021,41(1):84-93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在集成SfM算法的Photoscan软件上进行影像的处理,通过定量分析有无地面控制点生成的DEM精度,进一步明确了其在水平位置和垂直高程上的差异;对比两种情况下在数据获取、处理过程和结果精度的优缺点,探讨了两者在地震不同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 表明:在无控制点的情况下,影像数据获取简易,处理时间较短,处理结果水平位置(XY)误差<2.00 m,垂直高程(Z)绝对值误差超过了100.00 m但在局部范围内的相对高程值误差<0.5 m,适用于地震应急现场无人机震后影像的快速获取、处理和分析;在有控制点的情况下,影像数据获取复杂、处理时间较长,但处理结果精度高,水平位置和垂直高程误差均<5 cm,适用于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和微地貌的精细解译及定量分析,可见有无地面控制点在地震不同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震中地区地表形态遭到很大破坏.在该地区开展科学研究急需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支持,重建震区数字高程模型十分必要.本文以高精度重建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为目标,综合ALOS PRISM获取的三轨立体像对、ALOS PALSAR雷达影像和欧空局发布的汶川地震ENVISAT雷达影像等资料,采用光学遥感立体测图技术、InSAR技术,并融合已有全球数字高程模型,研究建立覆盖此地区15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在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和陆态网络工程项目实测的GPS数据进行高程精度分析后表明:ALOS PRISM DEM精度优于10 m(95%置信度);ALOS PALSAR DEM精度优于10 m(95%置信度),而ENVSAT ASAR DEM在平原、丘陵地区精度优于20 m(95%置信度).研究证明:ALOS PRISM能进行高精度的地形测量,ALOS PALSAR在山区仍可获得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ENVISAT ASAR在平原地区的精度较高.因此融合光学、雷达遥感技术完全满足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震区数字高程模型的需要,这为在困难地区建立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高分遥感立体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测距技术和运动重建技术等技术手段,以及现阶段高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VHR DEM)提取技术的主要特点,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选择合适的VHR DEM获取技术;然后,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VHR DEM在活断层识别及几何结构分析、同震位移与累积位移获取和古地震研究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最后指出,VHR DEM由于其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正逐步改变传统活断层的研究方法,使得对活断层的研究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D-InSAR技术研究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8年1月9日MW6.4西藏改则地震和2008年1月16日的MW5.9余震,通过两通(2-pass)加外部DEM差分干涉处理技术(D-InSAR),提取了地震区域2次地震累积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均为正断层,位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端点附近。主震发震断层走向为N30°E,余震发震断层走向为N21°E,两断层距离约7km;在影像上主震发震断层有造成地表破裂的痕迹,余震未见地表破裂的痕迹;这次地震造成的同震形变场长约30km,宽约20km,主震断层上盘和下盘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39.2cm和11.2cm,两盘相对位错达50.4cm,余震造成的视线向形变量为9.4cm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表破裂位移测量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引进了广义的水平位移概念,并据此提出地震地表破裂带一(微)段上的位移量取方法,即用次级破裂端部推挤区或拉分区内的构造水平位移近似代替两侧次级破裂上的水平位移;破裂带上一(微)段的水平位移等于通过该点垂直于破裂带走向方向上的数条破裂的位移之和。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了M_s6.6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2 330处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为330 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在GIS平台下统计了这些滑坡的发生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地层岩性、PGA共6类地形、地质与地震特征参数的特征。结果表明2400 m~2 600 m的高程范围、10°~20°的坡度范围、西与北西坡向、-1~-0.1斜坡曲率值范围、古近系(E~b)砾岩与砂岩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0.16g是岷县漳县地震滑坡的多发因子区间。  相似文献   

7.
同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及形变特征是地球深部断层活动在地表的直观地貌表现,不但记录着地震破裂和断层运动的信息,还反映了区域应力和地壳运动状况.因此,开展震后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对于了解发震断层的构造活动尤为重要.高精度地形观测技术可以获取前所未有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表面特征,为辨别历史地震地表破裂遗迹、提取地表同震位移、活动构造地质填图等提供高质量数据.文中选取富蕴1931年地震地表破裂带作为研究区,利用SfM(Structural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生成分辨率为1 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详细识别地表破裂并测量冲沟的右旋位移.基于地表破裂的几何及构造地貌特征,将富蕴地震地表破裂带由北向南分为S1、S2、S3、S44段,其间以挤压隆起或拉分盆地相连接.沿破裂带共获得194组最新冲沟的右旋水平位移,得到1931年同震位移的平均值为(5.06±0.13)m.同震位移局部缺失或突变的区域与几何阶区的位置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以上结果填补了对富蕴地震地表破裂精细形态研究的空白,也进一步展示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因其能够减弱时空失相干、大气延迟效应的影响而在矿区监测中应用广泛.然该技术仍需用到外部参考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来去除地形相位,故DEM的精度会直接影响其监测结果的精度,而大范围高精度DEM往往获得困难,且成本较高.为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得到精度更高的监测结果,本文以武安市某矿区为例,将局部高精度无人机点云生成DEM与大范围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DE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DEM,SRTM DEM)相融合,结合融合结果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和Sentinel-1 A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使用融合DEM作为外部参考DEM所得SBAS-InSAR局部矿区监测结果较原始DEM提高了2~3 mm的监测精度;(2)在使用融合DEM所得的监测结果中,不同地物类别上的点有着不同的监测精度,其中农田土路上...  相似文献   

9.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的特点,传统地质灾害排查手段无法有效解决隐患的早期识别问题。本文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快速获取九寨沟地震核心景区的激光点云数据。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建立三维地质灾害解译场景,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地形形态学分析和计算机图像识别等技术,综合开展九寨沟高位远程区域内隐蔽性强、随机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分析。应用实践表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提高九寨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对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传统沙盘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3DGIS和RS对安徽省地震监测台网电子沙盘的制作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现有遥感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的地形三维可视化,完成了研究区域内一、二、三类台站及地形、地貌等的表达和呈现。  相似文献   

11.
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是南极冰盖最大的冰流系统之一,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是进行南极冰盖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CryoSat-2 L1b波形数据,研究建立了Lambert冰川流域高分辨率DEM.测高卫星返回波形在冰盖区域存在变形,需进行波形重跟踪处理.利用交叉点分析方法对重心偏移法(OCOG)、阈值法和β参数法等常用的波形重跟踪方法对不同类型的CryoSat-2波形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建立了500 m分辨率的Lambert冰川流域DEM——LAS DEM (Lambert Glacier-Amery Ice Shelf system DEM).利用ICESat卫星测高数据和GPS地面实测数据对LAS DEM进行精度验证,并与另外两种基于CryoSat-2数据的南极DEM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LAS DEM的整体精度约为0.295±2.7 m,优于另外两种CryoSat-2 DEM;在冰盖内陆地区,LAS DEM的高程误差在2 m之内;在Amery冰架上,LAS DEM的精度优于1 m.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震后架设的4个流动台站和震源区周围3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波形资料,资料时间截止到2010年5月19日.经过传播路径效应和场地响应校正后,估算了玉树地震序列中80个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比较了辐射能量估计中不同方法之间结果存在的差异性,首次考虑了由于仪器频带宽度的限制而造成的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低估与补偿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分别采用Andrews方法、震源实际谱方法(区分能量补偿前和后二种情况)和根据理论模型并将积分上限外推到所计算地震拐角频率的10倍的方法(理论谱方法)计算出的中小地震辐射能量4种结果基本上位于同一个量级水平之上,表明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其中,Andrews方法得到的辐射能量最低,理论谱方法得到的结果最高,而由实际谱方法得到的地震辐射能量介于两者之间.(2)由古登堡经验公式得到的地震辐射能量远高于上述4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能够达到理论谱方法结果的4倍,而且随震级的增大,由它带来的辐射能量的高估趋势更加明显.(3)由于没有考虑地震能量的补偿,Andrews方法得到的地震辐射量明显偏低.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地震辐射能量补偿后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但考虑到仪器频带上限值设定的复杂性,认为由理论谱方法计算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更加合适.(4)经过能量补偿后地震辐射能量要高于未作能量补偿的结果,能量补偿带来的辐射能量增加的作用对于小地震更加明显.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不同方法得到的折合能量均明显存在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反映出玉树余震序列中大震地震辐射效率高于小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平地震作用下黄土多级高填方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本文以某高填方边坡工程为背景,利用GeoStudio2012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多级高填方边坡与单级填方边坡动力响应结果。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坡面和挖填交界面上动力响应规律表现为:位移幅值基本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幅值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加速度幅值随着高程的增加有减小趋势;多级高填方边坡动力响应规律与单级填方边坡动力响应规律不同,单级填方边坡位移幅值、速度幅值、加速度幅值均随着高程的增加递增;地震波在坡体内传播时,随着高程的增加具有滞后性。边坡稳定性随着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大有所下降,相比静力作用,水平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下降明显。本文相关研究可为西北地区黄土高填方边坡工程抗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荷载作用下,断层两侧边坡稳定性一直是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加载对不同位置坡体产生的地震动效应。首先,建立一个截面大小为500 km×100 km的有限元二维动态铲形断层模型,在地表断层两侧构建对称边坡来模拟滑坡地形。然后加载脉冲震源,通过对震源(深度为14 km)处节点指定加速度的方法,模拟计算地震发生后100 s内地震波传播对距断层分别为1 km,30 km及100 km的不同边坡震动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边坡震动强度随着震源距的增加而快速衰减,下盘的衰减比上盘更为强烈;距断层相同位置处,上盘比下盘振动幅度大;相同山体的不同位置上,水平方向振幅随断层距增大而衰减;垂直方向振幅,相同高程处的振幅相近,高程越高振幅相对减小;随着断层距的增加,山体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振幅都逐渐变小;震源距较远位置处的振幅比近震源位置小很多,说明近震位置处振动强度大,即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近断层的上盘区域更易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5.
张艳梅  程晓  李斐  廖明生 《地震》2005,25(4):105-111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能够精确测量雷达视线向的地表形变量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兴的地表形变遥感测量方法。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是近50年来发生在我国大陆的最大规模地震。地震造成的断裂带长度约350km。文中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 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 DEM数据,采用二路重轨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并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外部DEM的二路差分方法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较为有效,且昆仑山地震太阳湖南侧地震破裂带是左旋性质的。  相似文献   

16.
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库蓄水诱发地震虽然是水利工程建设伴生的少见现象,但有时会诱发6级以上地震,加之震中距小,震源浅,成为水利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因素。已有震例还证明,水库规模越大,诱震的可能性越大,诱震的最大震级Mmax(以下简写M)也越高。我们曾提出用水库的“综合影响参数E”来表征水库的“规模”,并给出了M~E回归关系式。本文在补充了部分震例资料,并把M和E以及最大库深Hmax(以下简写H)都视为随机量,经模式识别的分类判别后把所用震例分为两组(第一组为M≥4.5的21个震例:第二组为全部37个震例),把变量E取为确定量或取为随机量和把变量E、lnH取为两个随机量与M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第一组的双随机量(M、E)模型的回归标准差为口σ_M=0.610,变异系数V=0.118,三随机量(M,E,H)σ_M=0.576。V=0.111;第二组的双随机量的σ_M=1.028,V=0.234,三随机量时σ_M=1.032,V=0.235。说明第一组三随机量模型对可能发生M≥4.5级的新建水库的最大诱震震级的预测是可用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辐射能量是关于震源定量的特征量,地震辐射能量的测定是地震定量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本文基于点源震源模型,开展了地震辐射能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推导了计算地震辐射能量的理论公式,自主研发了一套利用远场垂直向P波记录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软件系统,能够快速测定全球范围内5.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为例,检验了地震辐射能量测定方法和软件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为2.84×1016J,各台站地震辐射能量的分布与震中距和方位角都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说明使用理论格林函数法消除路径效应对地震辐射能量测定的约束效果较好;(2)汶川地震的能量震级Me为8.04,震源机制校正可以使能量震级测定结果的标准差更小,结果更稳定;(3)反演得到汶川地震的地震矩为8.97×1020N·m,转化为矩震级MW为7.9,Me比MW高0.14,说明汶川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偏高.(4)汶川地震的能矩比为3.17...  相似文献   

18.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2):242-244
运用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方法,在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发生后,采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在震后约3.5小时得到了这次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结果.结果表明,这次智利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矩震级为MW8.6;②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为150s;③包括4个滑动量集中分布区域,最大滑动量约为8m,最大滑动速率约为0.8m/s;④这次地震总体上是一次不对称的双侧破裂事件,破裂从破裂起始点(震源)开始,同时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但以向北扩展的破裂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和10月7日景谷地震具有相似的矩震级和震源机制,但所造成的灾害却相差甚远。为考察地震辐射能量在这两次地震致灾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利用震中距6°~80°范围内记录了鲁甸地震的142个台站、记录了景谷地震的138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记录,计算了累积宽频带体波震级m_(Bc)。结果表明鲁甸地震的m_(Bc)高于景谷地震,因此地震辐射能量的差别对解释两次地震灾害的差别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义钧 《地震学报》2002,24(2):217-220
在地震领域 ,有关地震量和单位的规范化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地震量和单位依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震机构和不同的学术期刊有着不同的使用规则和表达方式 .例如 :使用国际计量大会(CGPM )不认可或国际标准规定不能与SI单位并用的单位 :dyn ,erg等 ;量的符号采用全正体或全斜体字母表示 :MS,ML 或VSH,VSV;使用废弃的计量单位符号 :sec ,yr ,ppm等 ;图表中量和单位的表示方式各种各样 :“量 [单位 ]”、“量 (单位 )”、“量 ,单位”等 ;经、纬度使用 :°N ,°E等 ;量值范围不按代数规则使用 :4 5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