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强雹暴的雷达三体散射统计与个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我国各地11次强对流事件中23个产生S波段雷达三体散射的雹暴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总计499个三体散射样本资料,综合并详细地讨论了我国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三体散射的统计特征,也讨论了将这一现象应用于强冰雹辅助预警的可能性。同时对目前国内S波段雷达所观测到的最典型的三体散射个例从"三体散射回波"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1)在最小反射率因子显示阈值为-5 dBz的情况下,产生S波段雷达三体散射的最小反射率因子在60 dBz左右,86%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出现在反射率因子强度≥63 dBz时;(2)TBSS长度与强反射率因子核心区面积大小及反射率因子核最大强度呈密切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反射率因子核心强度越大,高反射率因子的区域越大,TBSS的长度就越长;(3)TBSS出现的最大高度为12.5 km,最低高度是1.1 km;61%的TBSS出现在3~6 km高度之间,TBSS在4~5 km高度出现次数最多,然后向上、向下减少;TBSS长度≥10 km的出现次数同样以4~5 km高度最多,然后向上、向下迅速减少;(4)TBSS主要在雹暴位于雷达的西半边时出现;(5)雹暴云在不同性质的下垫面上空均能产生雷达TBSS;(6)TBSS的持续时间几乎都超过30 min,其中持续时间在30~60 min的情况居多,还有部分TBSS持续时间超过90 min;(7)在出现TBSS时,几乎所有雹暴都降了2 cm以上的强冰雹,同时80%左右的产生2 cm以上直径冰雹的强雹暴都产生了三体散射,因此TBSS可以作为强冰雹的一辅助预警指标,以有效降低强冰雹预警的虚警率;(8)在产生三体散射的23个强雹暴中,有一半以上是超级单体和准超级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雹暴中的中气旋有利于大冰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75年8月2日降雹实况和雷达强回波路径,指出在我国西北平凉地区盛夏季节里存在着从南向北移动的雹暴。这种路径雹暴在国内很少见,而在北美大陆则属常见。文中把北移雹暴与有代表性的南移弱雹暴(1977年8月27日)进行了比较。对比分析表明:两者环流背景、大气温度层结特征、云中正负温度层及其比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雷雨顺 《气象》1981,7(4):2-4
每年春季,我国南方总有几次大范围强雹暴,给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电讯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初步考察了13次强雹暴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发现了一些可供预报参考的有趣事实。 一、强雹暴例子及其天气特点 根据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各省很不完全的资料,搜集到七十年代3—4月份13次有名的强雹暴(见附表)。“雷打三后晌”,雹暴一般也持续2—3天,本文只取每次过程中雹灾严重的一日。可以看出,南方春季强雹暴有以下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重力波对一次雹暴天气过程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松  王华 《高原气象》2009,28(1):165-172
利用北京地区雷达、风廓线仪和稠密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5年5月31日午后多次出现雹暴现象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诊断研究,揭示了雹暴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再生过程与地面气象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重力波对雹暴单体、雹暴群演变、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下,由地形、强雹暴产生的重力波,不仅催生新的风暴单体,而且对风暴单体的移动、发展或减弱产生直接影响;(2)不同强迫源(地形、强雹暴)引发的、具有不同振幅、波长和波动周期的中尺度重力波之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多个风暴单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雹暴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动站、FY-2E卫星、地闪及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对春季两次南支槽影响下云南飑线雹暴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的高低空偏西急流不仅为强对流雹暴提供水汽条件,而且相互耦合加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雹暴提供动量条件,雹暴发生在500 h Pa和700 h Pa南支槽前的偏西急流耦合区内;高空深厚强急流带和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高层强斜压性加大而加强上升运动促使雹暴发展,且中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影响雹暴的组织和发展,雹暴发生在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大于等于3×10~(-3)s~(-1)的区域;青藏高原500 h Pa低槽东南移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中层冷空气入侵和低层暖脊控制的上冷下暖大气强烈不稳定,为强对流雹暴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的对流不稳定条件,雹暴发生在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T_((850-500))≥27 K的强烈不稳定区域内;上冷下暖的强烈不稳定和强烈垂直风切变导致南支槽对流积状云形成,后侧中层冷平流侵入和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作用进一步发展形成逗点状对流云系和弓形飑线,而偏西急流强弱和强垂直风切变大小是导致两次飑线雹暴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145次大范围降雹的发生条件。结果发现,按雹暴发生前的中、低层温度条件,该地区存在着冷性雹暴和暖性雹暴。文中着重分析了暖性雹暴。暖性雹暴一般是强雹暴,根据其发生原因又可将暖性雹暴区分为热成雹暴和冷成雹暴。文中还给出了表示雹暴发生条件共性的概念模式,并探讨了各个条件的季节变化、地区差异以及对雹暴强度和所伴随的天气的影响。本文使用的资料是雹日早晨的常规资料,所得结果可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天津255m气象铁塔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北京和乐亭两个探空站、5min间隔自动站观测资料和自动站J文件,对2014年6月22日天津地区一次漏报冰雹过程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是在低能量环境场发生的,冰雹入侵路径是少见的东北路径;(2)雹暴单体发展于地面"人"字形辐合线"捺"部顶端,配合干线的共同作用造成雹暴单体加强发展,形成阶段近地层强东风入流加强地面风速辐合和干线的强度。成熟阶段气象要素的骤变(降温、升压、增湿)远强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变化;(3)雹暴后侧入流区东北气流的维持及其下传对雹暴单体的增强起到重要作用。前侧入流区东北气流则自地面向边界层伸展,且临近降雹时塔层气象要素均有短时间的反向变化;(4)风暴追踪信息显示雹暴单体质心高度在3~4km,回波顶高远超过-20℃高度,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存在3次明显下落,发展阶段垂直液体含水量达最大55kg·m~(-2)。  相似文献   

8.
雹暴是大气湿对流强烈发展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成熟和消散,是大小不同回波的演变结果。在雹暴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注重那些水平尺度较大的回波,而对那些尚未发展成雹暴的中小回波却研究不多。为了全面了解雹暴的形成、发展,我们应用永登防雹试验区13年(1973—1985)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湖北北部春季两次雹暴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流层低层干暖盖(即干暖中心)的水平阻挡作用对雹暴过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玉书 《气象》1982,8(5):7-8
雹暴和暴雨都是由于对流系统猛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许多研究指出,两者都须具备水汽、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大气层结等条件,雹暴还须有较大的风垂直切变。雹暴和暴雨的物理条件、环境背景的区别,这是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普查了1976—1980年6—8月109次雹暴过程233个雹区(点)和53次日雨量≥100毫米的暴雨过程(不包括东风带暴雨)。  相似文献   

11.
雹暴和暴雨发生前,需要有位势不稳定层结(满足((?)θse)/((?)z)<0)。这样在对流层下部可以积蓄大量不稳定能量,一旦释放,可以转化为空气上升的动能,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可见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存在是产生雹暴和暴雨的前期条件。因此,研究雹暴和暴雨形成的中尺度不稳定能量系统特征,是我们制作雹暴和暴雨发生区域预报的主要环节。本文试用能量分析方法,对广西的雹暴和暴雨的中尺度不稳定能量系统特征进行探讨。寻求新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者K.A.布朗宁(Browning)和G.B.富特(Foote)认为雹暴可分颮线风暴、多体风暴、超单体风暴和强切变风暴,其中最基本的是多体风暴与超单体风暴。大多数雹暴属于多体风暴,它由一连串单体组成,每个单体都经历上升气流一下沉气流的生命史。另有一些雹暴它的特征只有一个持续性的单体,它偏于  相似文献   

13.
张久林  李维红  章克俭 《干旱气象》2007,23(3):44-47,87
通过甘肃永登、岷县防雹试验基地1979~1987年获取的1 d 4次无线电探空资料,对照地面实况,对强冰雹、弱冰雹、雷雨、阵雨、阴天、晴天6类天气的高空风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强雹暴在降雹前期低空风向切变、中空风速切变、高空急流等与其它类型天气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这对于预报雹暴天气和雹暴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单体所致,个例2则是具有高架雷暴特征的移动性强对流带所造成。地面流场都显示:雹暴前侧入流辐合带和后侧下沉气流辐散区相对雹暴中心位置变化不大,两次过程前部冷出流边界前沿距离降雹中心约8~10 km及其后约4 km处形成了下沉尾涡。雹暴前侧入流区边界层主要表现为气压下降、气流转向雹暴中心、风速及辐合加大等;而下沉辐散区则表现出天气要素的剧烈变化。个例1高塔处于冰雹前侧入流区,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低层先于高层,临近降雹时由于拖曳作用削弱了抽吸作用,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均有短时间的反向变化。个例2高塔处于低层入流区时,风速增大也最先出现在塔层底部;雹暴过境时,冷高压出流造成高塔处边界层风向、风速剧烈变化,上下各层时间较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宁波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浙江省中北部一次强雹暴灾害过程(简称“03·21”过程)的天气背景和双偏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雹暴过程环流形势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型,雹暴影响过程约4 h,雹暴A和B先以强的对流单体形态移动,在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分别加强为超级单体。(2)典型降雹时次具有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TBSS),垂直剖面图上强回波(>50 dBz)伸展高度超过-20℃层,低层的弱回波,中高层悬垂回波明显。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图上,雹暴低层辐合,其上叠加了辐散层,使得雹块得以继续形成和增长。(3)冰雹区出现了ZDR冰雹信号,对应的反射率因子(ZH)均大于65 dBz,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介于-2.0~0 dB,相关系数(CC)介于0.80~0.98;当结合ZH、ZDR、CC综合判断云中有冰雹粒子,CC...  相似文献   

16.
弱雹暴与强雷雨的某些异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71—1978年永登防雹试验基地的探空、雷达回波及地面气象资料,对弱雹暴与强雷雨的环境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弱雹暴占各类天气出现的频数为10.6%(70/660),而雷雨为17.2 %(114/660)。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1989年5月8日下午到夜间,山东省自西北向东南遭受一次大范围雹暴袭击。这次雹暴过程的特点是:①影响范围大。波及九个地市的34个县、市、区,受灾乡镇达154个,影响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2)多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发生。过程中雹暴、雨暴和强风(平均风力7—9级,阵风10级)。三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发生。(3)时间短、强度大。影响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一般为3—5厘  相似文献   

18.
王俊  俞小鼎  邰庆国 《大气科学》2011,35(2):247-258
利用单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数据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一次强烈雹暴的产生、发展和维持机制.主要结果为:该雹暴是产生于中等偏上垂直风切变和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条件下的右移风暴,它在旧无序多单体风暴的右侧产生.旧的多单体风暴和雹暴初始阶段主要雷达回波区域负的径向速度(向着雷达的速度)占主导地位,随...  相似文献   

19.
张军 《气象》1986,12(8):9-10
一、雹景概况 1985年7月2日和8月8日,保定市遭受到两次强雹暴袭击。7月2日的雹暴从1时35分开始至18时50分,历时15分钟。最大雹粒直径达70mm,重14g。最大阵风速36m·s~(-1)。过程降水量69mm。8月8日的雹暴,从19时50分起至20时13分止,历时23分钟。最大雹粒直径48mm,重10g最大风速34m·s~(-1)。降水量48mm。两次强雹暴地面平均积雹约7cm,最厚处17cm。降雹后气温骤降,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 这两次强雹暴天气使保定市主要街道冰水没膝、交通中断,行人受阻。市内大部分地区停水、停电。房屋迎风面玻璃被砸碎。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左移强雹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崇典  戴彩悌 《气象科学》2004,24(3):361-366
本文采用了schmid,house,schiesser与fovell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的定义,对河套区左移强雹暴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得出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产生的有利天气尺度及中尺度主要特征。论述了左移和右移雹暴传播活动和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