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提出动力热液成矿作用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和热液矿床的新分类。动力热液作用极为常见,它所形成的矿床具有与其他热液矿床极不相同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成矿物质均系来自围岩,就地成矿;矿脉形态复杂多样、大小不等,且不生根,其分布仅局限于构造破碎带(形变带)之中,同期的矿脉和脉石脉在断裂带的不同构造岩分带中,其形成温度常不相同;不显围岩蚀变。笔者认为,层控矿床主要是通过各种成因的热液对矿源层或贫矿层的改造而成,对矿源层的改造动力热液是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近代成矿理论方法对建德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成矿围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模式和成矿时代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建德铜矿床赋存在一向斜构造倾没端,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底部灰质白云岩和大理岩化白云岩中,经燕山中一晚期构造—岩浆活动富集成矿,为地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为热液叠加型层控矿床,系燕山中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广西云开地区分布有多种类型的金(银)矿化,主要有构造蚀变岩型、沉积改造型、矽卡岩热液叠加型、风化壳型及石英脉型等。本文讨论了上述前四种类型金(银)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内生金(银)矿床(化)的形成与多种热液活动有关,风化壳型矿化的形成则是由表生富集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泡金山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分析认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对矿床的形成起了不同的控制作用,成矿受断裂构造、地层控制,具高—中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和层控—矽卡岩型锡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横河地区区域地质背景、铅锌矿地质特征简要分析了该类型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进而总结了成矿模式。其成矿作用分为两大阶段,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矿源层,后进过热卤水改造后阶段使铅锌富集成矿。构造、地层、热液为三大基本控矿因素,属层控热液矿床。望本文能为在横河地区寻找该类型铅锌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大桥坞斑岩型铀矿床产于中生代蒙山破火山口中一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隐爆角砾岩筒中。铀成矿主要与斑岩体的“双层结构”有关,即”双层结构”成矿模式。浅部石英斑岩为含矿岩体,深部花岗斑岩为矿源岩体。矿化以裂隙型、角砾型为主,矿体的形态主要呈细脉状、浸染状,与围岩界线不清。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的富铀钙碱性岩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该深部富铀花岗岩浆冷凝结晶分异产生的富铀岩浆期后热液。其成矿过程主要是富铀岩浆期后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系统上升、运移,在浅部石英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发生隐爆,成岩成矿。早期铀-赤铁矿化阶段形成贫铀矿化,晚期铀-金属硫化物矿化阶段,形成富铀矿化,两期叠加作用致富。  相似文献   

7.
河南内乡夏馆一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在火山、火山沉积和正常沉积等不同背景下,由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或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再造)形成的,每类矿床都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成矿过程,以后期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主。构造对金矿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金成矿带,二级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分布,三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和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就位。构造一热液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主导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朝古元古代层控铅锌矿床属海底喷气沉积铅锌矿床。以地层对比与含矿层位为基础,以铅、硫同位素为重要信息,结合后期地质事件对矿床的影响与矿床主要成矿阶段的不同,将这类矿床划分4个类型:受变质沉积层控铅锌矿床(大栗子式)、受改造沉积层控铅锌矿床(张家堡子式)、变质热液改造型层控铅锌矿床(检德式)和岩浆热液叠生型层控铅锌矿床(青城子式)。从成矿氛围、矿体、伴生矿与共生矿、矿物组合、结构与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特征、稳定同位素、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远景评价10个方面比较,发现它们每一项都是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证明了大类型的相同和小类型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构造控制金矿床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断裂构造控制金矿床的思想,主张是断裂构造控金,而非褶皱构造控金;是脆性断裂带控金,而非韧性剪切带控金。文中阐述了动力作用为何能形成金矿床和如何形成金矿床,同时强调了动力作用可使原有的各类金矿体富化,形成富矿体。  相似文献   

10.
河南内乡夏馆-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在火山、火山沉积和正常沉积等不同背景下,由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或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再造)形成的,每类矿床都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成矿过程,以后期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主.构造对金矿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金成矿带,二级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分布,三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和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就位.构造热液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主导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小秦岭金矿田不同时期形成的韧性、韧-脆性及脆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相互关系及其控矿意义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小秦岭后韧性剪切带金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黄陵地块内部北西向雾渡河断裂的几何学分段、运动方式和剩余形变特征,指出晚更新世以来雾渡河断裂可能较为稳定。在暂不考虑全断层同时滑破的前提下,分段计算各段潜在地震强度为5.0≤M≤6.0。  相似文献   

13.
东北南部的地台型石炭系,按其沉积层型可划分为3个沉积地理区(块),即辽东—吉南沉积地理区(块)、辽南沉积地理区(块)和辽西沉积地理区(块),它们当属于华北型石炭系的次级层型(亚型),是在石炭纪华北总体下沉的条件下各自受不尽相同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控制的结果。它们既有华北型石炭系的共性,又表现了其个性。现有资料表明,辽东、吉南肯定存在下石炭统,辽南、辽西存在下石炭统也可基本肯定,从而为重新认识华北地质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俄罗斯利用原子弹爆炸获得的长地震剖面资料和利用这些资料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不同构造带,如乌拉尔造山带、西伯利亚盆地、科拉半岛、图拉地台和巴仑支海等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设想把华北陆台北缘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中金矿成矿作用做为区域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旋回中的一部分。这类金矿主要形成在这一旋回的晚期,变质地质体被抬升的阶段,并就位于低温韧-脆性变形变质带中,属于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分析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DDMZ)内金矿成矿过程中的这种多因素、多阶段的各种信息,我们提出如下参数:区域性参数富铁质变质岩石组合和壳型剪切带;最佳区段参数—低温韧-脆性变形-变质带和弱碱性钾质花岗岩;金矿化带参数—岩石-流体交代带。其目的是明确找矿目标,提高金矿预测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苏鲁皖地区1953~1995年多期精密复测水准资料,以及地质地貌构造背景,研究了苏鲁皖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中南段现今的活动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横穿本区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直接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活动;(2)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为张压交替;(3)约自1953年开始,苏鲁皖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顺序为张→压→张→压;新的“压”性运动约始于1993年,目前正在加强;(4)郯庐断裂带近期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5)张、压运动并不处于同一方向上(彼此相差约45°)。  相似文献   

17.
桂北三防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和韧性断层。其组成岩石是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初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千糜岩。花岗质糜棱岩构造标志指示运动学方向为由西向东向上逆冲推覆性质。剪切带主要变形时代可能是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18.
从微观现象到宏观构造 ,从物理力学性质到地震波测试 ,详细描述了滑体底滑带的结构特征 ,论证了底滑带和泥化带的力学特征和蠕变特征。对滑体的评价和稳定性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场区各种类型水平形变网数据,求得红河断裂中、北段的区域应力场基本特征是:(1)北区为张性左旋型,(2)中区为压性右旋型,(3)南区为张性右旋型。场区区域应力场基本以张性为主,中区的压性右旋型恰好反映转换区应力场的局部特征。北区主应变积累和速率比南区大,最大处在剑川,而高敏感区在后山定两岭。基于水平形变和应变分析,获得了场区现今主要活动构造参数。利用地震前兆形变信息和震后效应进行了地震震例分析。并对3~5年内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要介绍了韧性剪切带研究的新方法——构造岩类质量平衡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