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对常德1631年地震事件的史料鉴别,尤其是江陵为典型七度震害这一事实,运用震声传播方向和地光物理场以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拟合推断此地震事件的序列主要由安乡北6 3/4级地震、常德北太阳山7级地震、澧县6级地震、大庸6级地震和澧县—安乡6 1/2级地震组成,相应的地震地质背景是江汉—洞庭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剩余形变呈四象限分布。若考虑地震-构造相关分布为“Z”字型,则该地震事件的主控构造——太阳山断裂带东断裂具左旋走滑的力学机制。根据区域地震—构造相关发展过程,常德大震事件可视为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的前震序列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调查资料,航卫片判译和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和海原断裂南段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XQLF以几何学结构复杂和多期活动为特征,主带各段呈左阶斜列。HYF南段的陇县-宝鸡断裂由4条断层组成70km的宽带,中更新世以来表现为左旋增滑运动。  相似文献   
3.
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地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尝试性地预测未来强震危险程度,并提出若干抗震防灾的对策,目的在于为JKB的长远开发规划、生命线和重要城市的抗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发现(1)北东向新场-古老背断裂带的地表形迹和更新世多期活动的地层、构造岩证据;(2)近南北向虎牙第四纪断层及其粘滑快速断错的剩余形变特征;(3)北西向天阳坪断裂带南支早第四纪粘滑块速断错的剩余形变特征及其上覆晚新世末期堆积未受断错所揭示的时间上限约束。  相似文献   
5.
黄陵地块内部北西向雾渡河断裂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黄陵地块内部北西向雾度河断裂的几何学分段、运动方式和剩余变特征,指出晚更新世以来雾渡河断裂可能较为稳定。在暂不考虑全断层同时滑破的前提下,分段计算各段潜在地震强度为5.0≤M≤6.0。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活动断裂的错动方式、白垩-第三纪红层变形和破裂的组合关系等资料,利用赤平投影作图求出各观测点主应力(σ_1、σ_2和σ_3)的参数,并结合震源机制和地壳形变测量数据,着重描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及邻区)各构造区域内σ_1轴向随时空而变化。按照“弹性回跳理论”和“Baushinger效应”分析了现今应力场的这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构造应力场σ_1轴的长期变化,可以作为板内弱震活动区(带)的一种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记录,详述了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圈定出九、八、七各烈度区的范围,重新测定了宏观地震参数(震中位置;北纬29°41′,东径108°45′;震中烈度;九度;震源深度:8公里左右;震级:6.4;震源破裂:长20余公里,走向北西310°—345°,倾向北东,倾角约60°,左旋水平位移,向北北西仰起,朝南东倾伏)。对其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北东30°—40°延伸的黄金洞断裂和黔江断裂为控震构造,北西310°—345°的破裂带则起着发震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调查资料、航卫片判译和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XQLF)东段和海原断裂(HYF)南段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XQLF以几何学结构复杂和多期活动为特征,主带各段呈左阶斜列。HYF南段的陇县-宝鸡断裂(LBF)由4条断层组成70km的宽带,中更新世以来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XQLF和LBF在运动过程中均产生走滑挤压或走滑拉伸的转换变形。被上述断裂切割围限的陇山地块,从晚白垩世至早第四纪一直处于强烈的挤压变形状态。中晚第四纪以来,可能还具有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位移。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毗邻区属中强地震区,主要构造为东大别断块。其边界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和麻城—团风断裂带等)控制了块内英山—霍山北东向对角线多闭锁点右旋剪切破裂带的强震活动,它是研究区的主要强震构造带。根据地壳形变测量,东大别断块相对东西两大断块均呈右旋,这与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地壳扭动的方式一致。然而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里剪压性,麻城—团风断裂为剪张性。其构造力学性质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前者为二级断块的边界构造;而后者是该二级断块内的三级断块的边界断裂。此二级断块内的深部上地幔隆起导致了麻城—团风断裂带的剪切扩张运动。1913年以来麻城、商城地区的强震活动或许与此有关;而霍山地区的较强地震活动,则与英山、罗田上地幔凹陷北缘莫氏面急剧变化有联系。此外,1917年霍山 6~(1/4)级地震和1932年麻城6级地震的孕震构造系统的分析表明:断块内次级闭锁断裂发震和受主干断裂控制的次级断裂发震,是我国板块内部现代强震的一种普遍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0.
南秦岭房县拉分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秦岭新生代房县盆地是北西向安康-竹山-房县左旋走滑断裂构造带东南端拉分盆地。论述了该盆地边界断裂、盆地结构和3期盆地发育演化特征。估算盆地的最大扩张量为2.73km,主控边界断裂的走滑位错量为3.57km,并分析了盆地主要储能结构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