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沉积建造特征及其多旋回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是巨大的中亚-蒙古地槽的一部分,属克拉通间地槽,它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四个时期的地槽沉积物组成。根据沉积建造特征,可分成三种成因类型:(1)大陆边缘裂谷型优地槽;(2)岛弧型优地槽;(3)大陆边缘裂谷-岛弧型优地槽。此外,还可以划分出对偶性冒地槽和地中海型冒地槽。它们分别代表该优地槽褶皱带不同发展阶段地槽分化的产物。就沉积建造而言,该优地槽褶皱带具多旋回发展,表现在下部陆屑建造、蛇绿岩建造、安山质火山岩建造以及上部碎屑岩建造都具多旋回性。该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早期旋回(O-S)、主旋回(D-C)和后期旋回(P)。主旋回之后,西准噶尔已成褶皱山系。优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地槽迁移的过程。大陆边缘裂谷的发生和消亡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因此一般而言,古大洋板块的多旋回俯冲可以导致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本文根据30多年的地质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资料,应用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对新疆大地构造各单元特点,不同类型的地槽、地台及其演化,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山区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区在构造上包括组成天山地槽褶皱系的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天山中间隆起带、南天山冒地槽褶皱带及塔里木地台北缘的库鲁克塔格断隆和柯坪断隆(图1).天山地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中条—扬子旋回、加里东旋回、天山旋回(海西旋回)、印支一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伴随地槽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均有程度不同和规模不等的岩浆侵入及喷发活动,而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往往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并具多期、多次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松潘弓嘎岭-漳腊盆地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盆地形成构造背景松潘弓嘎岭-漳腊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即秦岭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交汇区的西部,为构造强烈活动地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相碰撞,我国西部陆壳缩短和加厚,从而形成了年青的青藏高原。松潘-甘孜地槽系强烈挤压褶皱回返,与扬子?..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早古生代地槽,呈北西向展布于西自阿尔金山脉南缘、向东延伸至六盘山和陇中高原地带,长愈1000公里,宽达300—400公里。它曾经历了从中寒武世至中奥陶世以裂陷为主以及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局部褶皱上升的两个不同构造发展阶段,于晚志留世末全面褶皱回返,形成祁连山早古生代地槽褶皱系。因它具有明显的地槽活动标志,特别是它的构造变动强度和幅度涉及面广,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而且地壳演化遗迹保存完整,旋回性明显,据  相似文献   

6.
板块构造理论与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性春  严则 《地质论评》1988,34(1):71-79
本文讨论了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派(地质力学、断块说、多旋回说、地洼说)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关系和分歧。对地质力学提出的地壳运动机制;断块说主张的全球断裂网格和中国大陆破裂又重新拼合的观点;多旋回说关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演化和超岩石圈断裂的概念;地洼说关于地槽-地台-地洼的单向发展序列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提出商榷。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和地台的活化。呼吁将板块理论作为大地构造研究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成矿带为近南北向的铗长地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与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的范围相当,为松嫩和老爷两个古陆块这间的拼接活动带,该区经过了多次拉张分裂和挤压闭合,地质构造错复杂,具有多旋回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地壳多旋回发展观点,对秦岭地槽褶皱系主要金属矿多旋回成矿作用进行探讨,对构造—成矿带作了概略的划分。初步划分出五个构造—成矿带和若干个次一级成矿亚带与成矿束。重点讨论了铅、锌、铜多金属矿、铁矿和铀矿等层控矿床的多旋回成矿作用,以及与多旋回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地壳多旋回发展观点,对秦岭地槽褶皱系主要金属矿多旋回成矿作用进行探讨,对构造-成矿带作了概略的划分。初步划分出五个构造-成矿带和若干个次一级成矿亚带与成矿束。重点讨沦了铅、锌、铜多金属矿、铁矿和铀矿等层控矿床的多旋回成矿作用,以及与多旋回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五年,黄汲清教授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把吉林省北部地槽区划为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吉黑褶皱系和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然而,从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区域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地质资料。笔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任纪舜、姜春发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于1981-1984年对吉林省及其邻区前人积累的区域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吉林省北部地槽区是以递进式转化的华力西地槽(早) 印支褶皱带。  相似文献   

11.
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体系及特提斯地质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朝基 《地球学报》1995,16(2):121-134
川西藏东可划分为巴颜喀拉、羌塘和拉萨3个板块构造体系。每个体系由结合带、岛弧褶皱带、弧后盆地褶皱带和盆后隆起组成。它们是在晚二叠世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沿巴塘拼合带碰撞拼合的基础上,自NE而SW经历了三叠纪巴颜喀拉板块构造体系的形成、株罗纪羌塘板块构造体系的形成和白垩纪拉萨板块构造体系的形成以及新生代以来陆-陆碰撞造山和高原隆升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形成与日喀则弧前盆地沉积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被时代连续的日喀则群沉积覆盖及其形成时代(120-110Ma)与冈底斯弧开始发育的时代(115-100Ma)十分相近的事实使人们有理由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否代表着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间的特提斯-喜玛拉雅洋残迹的疑问。根据近期的研究,笔者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不是形成于三叠纪的特提斯-喜玛拉雅洋的残迹,而是特提斯-喜玛拉雅洋向拉萨地块俯冲的初期(阿普第-阿尔必期),由俯冲作用在冈底斯弧前地区引发的海底扩张作用形成的一种俯冲带上叠型蛇绿岩(supra-subduction zone ophiolites).至森诺曼期,弧前海底扩张作用停止,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开始向南仰冲,在其南侧形成增生杂岩楔。仰起的蛇绿岩开始向日喀则弧前盆地提供蛇绿质碎屑,如冲堆组。森诺曼期-土仑期,盆地接受了一套深水复理石沉积,沉积物源部分来自南部边缘脊的蛇绿质碎屑,而大部分则来自北侧的弧火山岩和岩浆岩碎屑。森诺期-路坦丁期,盆地逐渐变浅,接受了浅海-滨海沉积,物源均来自北部的岩浆弧。至始新世末期,发育在盆地南侧的增生杂岩楔与印度板块发生碰撞,日喀则弧前盆地闭合。  相似文献   

13.
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构造发展史与南北中国板块的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发展演化,中国大陆的形成可总结为3阶段板块拼贴“焊合”模型即: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原始秦昆洋俯冲—消减,塔里木—华北古陆(北中国板块)与华南洋域新生陆壳(南中国板块)拼贴增生,形成原始中国古陆;震旦纪至志留纪,原始中国古陆裂解,秦祁海洋扩张—俯冲—消减,阿拉善—华北板块(北中国板块)与塔里木、柴达木、华南组成的联合板块(南中国板块)缝合统一,形成古中国板块,泥盆纪至三叠纪早期,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藏滇板块(基梅里大陆一部分)与古中国板块碰撞拼贴,滨邻古特提斯洋的中国大陆西南缘(秦祁昆地区)全面皱起,造就中国大陆轮廓;中生代以来,板内超长期继承性汇聚和滨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叠加、改造,造就现令中国大陆构造、地势。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夏 《地球学报》1984,6(2):197-210
<正> 四十年代初期,黄汲清先生完成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以下简称“单位”)的重要著作,为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奠定了基础。1981年都城秋穗在回顾中称之为“关于东亚构造研究的历史上最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理论又不断有了新的发展。继“多轮回的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这一著名论断之后,黄汲清先生在一系列论文中又强调指出:“地槽发育的多旋回性不是像某些人所设想的那种地质作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些具有规律性序次的有方向性的螺旋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7.
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的物质成分及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 ,涉及到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羌塘盆地的形成发展及高原的隆升过程。对羌塘中央隆起区构造演化在认识上目前有较大分歧 ,主要有两种观点 :1)认为扎布 (察布 )—查桑地区发育裂谷 ,没有发育成特提斯洋盆 ;2 )龙木错—双湖 (—澜沧江 )古特提斯缝合带 ,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闭合遗迹之一。基于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成分及属性 ,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将羌塘中央隆起中泥盆世—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历史划分了六个阶段 ,即D2 —C11初始裂谷阶段 ;C21—C2 裂谷阶段 ;P1海底扩张—大洋化阶段 ;P2 —T2 板块汇聚—消减阶段 ;T3 —J1板块碰撞阶段 ;J2 —K1碰撞—整体抬升阶段。羌塘中央隆起构造演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18.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16,62(2):257-266
南岭的形成演化目前尚不清楚,作为板内造山的一个典型,研究南岭地区的地壳构造对大陆动力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岭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等效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和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确定了南岭中上地壳存在独立的构造单元,它具有低密度性质,反映区域规模的大花岗岩基。南岭中上地壳的构造单元位于北纬24°~26°,东经100°~116°,深达22 km左右。深度22 km以下南岭地壳低密度带与武夷低密度带连通为武夷—云开构造带。南岭最终形成与100 Ma以前特提斯洋俯冲和亚欧板块与加里曼丹地体的陆岛碰撞直接有关。同期发生的区域规模的燕山晚期南岭花岗岩基对应特提斯洋向华南俯冲的第二岩浆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提出的这个陆岛俯冲碰撞假说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岩石学的直接证据证实。  相似文献   

19.
试论横断山区印支旋回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横断山区系指青、藏、川、滇四省交界处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隔东西间交通故名。这里岭谷相间。山岭自西而东有:伯舒拉岭(南延为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南延为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等。岭脊多出露花岗岩类及变质岩类。河流深切形成峡谷,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等流贯,峡谷地带大多有基性、超基性岩密集分布,实际上是一系列深断裂发育地带。  相似文献   

20.
The discovery of glaucophane relicts in the high-pressure tectonites of the Yenisei suture zone of the Yenisei Ridge suggest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hilean-type” convergent margin on the western Siberian Craton,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ese rocks are restricted to the tectonic suture between the craton and the Isakovka ocean-island terrane and experienced two metamorphic stages.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fic tectonites indicate that their protoliths are N-MORB and E-MORB basalts. More primitive N-MORB basalts were formed at the initial spreading stages through melting of the upper depleted mantle. Higher Ti basalts were formed by melting of enriched mantle protolith at the later spreading stages. U–Pb zircon age of 701.6 ± 8.4 Ma of the metamorphosed analogues of normal basalts marks the initiation of oceanic crust in the region. Revealed sequence of spreading, subduction (640–620 Ma), and shear deformations (~600 Ma) records the early stag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n its junction zone with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from formation of fragments of oceanic crust to the completion of accretionary–subduc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