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曾勇 《地层学杂志》1991,15(2):150-152,T001
<正> 四川华蓥山二叠系露头良好,栖霞组在华蓥山中段出露比较完整,分为下部含煤线的碎屑岩梁山段和中部、上部的灰岩段。梁山段平行不整合于中志留统罗惹坪组之上,厚度为7.8m。梁山段的下部为夹粉砂岩薄层的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中部和上部为浅灰色粉砂  相似文献   

2.
宋鸿林 《地质论评》1991,37(3):288,234
1990年10月12~18日,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在风景秀丽的大连市金州海滨召开了“构造变形(附沉积地质学)野外现场考察讨论会”。这是一次以野外现场露头观察和讨论为主要形式的专业会议。到会代表共69人,既有许多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和构造地质研究的学者,也有不少从事野外区调工作的地质专家。会议得到了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和辽宁区调  相似文献   

3.
形状是所有物体包括砾石的基本属性,而圆度作为形状的三要素之一,能够反映砾石的搬运历史,从它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于野外露头剖面中砾石圆度的确定,在方法学上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进展。以巢湖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发育的砾石为例,通过野外获取数字图像并结合室内计算机软件处理,尝试如何比较准确的获得野外露头上砾石圆度数据,该方法不仅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获得由于野外地形原因不可直接测量的砾石的圆度。另外,我们将这种思路进一步扩展,运用于砾石和基质相对含量的求解中。因此,我们的工作为砾石圆度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根据野外露头资料、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运用平衡剖面法、地震地层法、地层对比法、邻近厚度比值法及沉积速率比值法计算哈密坳陷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剥蚀厚度,在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恢复哈密坳陷二叠系-三叠系原始地层厚度,进而对哈密坳陷二叠纪-三叠纪原型盆地进行恢复,探讨其沉积中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煤层露头良好的地区,确定煤层露头在地形图上的位置,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地形切割较深,高差较大,浮土掩盖,植被较密的情况下(如十万大山)则较难。如果凭少数地质点用“V”字法则推测煤层露头线位置,往往误差较大。要准确地确定煤层露头位置,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山地工程。根据我们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应用数学法确定岩、煤层露头简便易行,精度较高。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较稳定的地区普查找煤,用数学法确定煤层露头位置和地质界线,不但可以节省很多野外工作量和山地工程量,而且能提高地质图的精度。但是,使用  相似文献   

6.
“八·五”期间,铜矿做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矿产,已列入国家重点找矿计划,拨以专项基金。找铜离不开蕴铜信息,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无可否认,许多矿床的发现,至今初始工作仍受益于野外露头。因为,露头不仅是最易直观觉察的东西,而且往往与成矿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研究区钻及二叠系的井甚少,现有的几条地震剖面质量欠佳的状况,采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在8条主干剖面、数十条辅助剖面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二叠系划分为11个Ⅲ级层序(栖霞阶为3个层序,茅口阶为3个层序,吴家坪阶为3个层序和长兴阶为2个层序)。以具区域性分布的生物化石带为主,辅以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垂向相序特点及地质事件,对研究区二叠系进行详细区域层序对比,总结了二叠系层序特点。  相似文献   

8.
济源西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观测,结合勘探阶段的资料,对河南省济源西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首次发现河南省境域内石炭纪的河流与三角洲沉积,并指出中条山可能是石炭二叠纪重要的物源区。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对河南省石炭二叠纪古地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为目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重新厘定了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接触关系;建立了伊宁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伊宁盆地石炭纪为“一谷一链”的沉积格局,即整体为一东西向裂谷,北部发育近东西向岛链,二叠纪为一向西开口的近东西向的陆相裂陷盆地;在石炭系阿克沙克组和二叠系铁木里克组发现2套优质烃源岩层。  相似文献   

10.
该“砾石层”我们首次在华蓥山中段黄风槽的玄武岩之下泥岩与铝土岩之间发现。其成因复杂,岩石类型特殊,是否可同川南和贵州地区的此层位“砾石层”对此,值得地质工作者研究和探讨。我们经过野外反复调查和镜下鉴定资料研究,该“砾石层”成因上是以风化、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是由碎屑物和胶结物两大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1.
基于露头、钻井岩心和测录井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将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梁山组+栖霞组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解剖,识别出梁山组底界面(Ⅰ型)、栖一段与栖二段界面(Ⅱ型)和栖霞组与茅口组界面(Ⅰ型)3个三级层序界面,将中二叠统栖霞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 下部的SQ1层序对应梁山组+栖一段,上部的SQ2层序对应栖二段。通过栖霞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发现栖霞阶地层存在“底超顶削”的充填规律,统计并绘制SQ1与SQ2层序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对研究区栖霞阶SQ1初期和SQ2期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恢复,在明确SQ2期为栖霞阶主要成滩期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发育单元及白云岩展布特征,讨论栖霞阶油气储集意义。结果表明:区内栖霞阶存在北西、北东向隆坳分异,汉南隆起、川北隆起、北缘隆起与广元—旺苍凹陷始终控制了区内沉积格局,指出广元—旺苍海槽雏形始于二叠系栖霞阶。研究区岩溶白云岩孔洞型储集层区与环广元—旺苍凹陷周缘的灰岩岩溶型储集层区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outcrops, drilling, cores, and logging data, the Liangshan Formation and Qixia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are analyzed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 boundarie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the basal boundary of Liangshan Formation (type Ⅰ), the boundary between Qi 1 Member and Qi 2 Member (type Ⅱ),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Qixia Formation and the Maokou Formation (type Ⅰ).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Stag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third-order sequences (from base to top: SQ1 and SQ2). The SQ1 sequence corresponds to the Liangshan Formation and the Qi 1 Member, and the SQ2 sequence corresponds to the Qi 2 Member. Based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xia Stage,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attern of the “onlapping at the base and truncation at the top” is discovered. The contour maps of SQ1 and SQ2 sequence stratigraphic thickness are calculated and plotted. Combined with the stratigraphic filling pattern, the tectonic-palaeogeographical framework of the early SQ1 and SQ2 phases of the Qixia Stage,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At the Qixia Stage,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uplift and depression occurs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trends. The Hannan uplift, the northern Sichuan uplift, the northern margin uplift and the Guangyuan-Wangcang sag have controlled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in the study area. It is indicated that prototype of the Guangyuan-Wangcang Trough began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Stage. In the study area, the karst cave-type dolostone reservoir and the karst-type limestone reservoir around the Guangyuan-Wangcang sag rim ar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为碳酸盐岩浅水缓坡相沉积,高能浅滩亚相颗粒岩发育。茅口组沉积末期,研究区古表生岩溶作用强烈,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中二叠统发育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梁山组泥质岩等多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品质较好;各套烃源岩从中三叠世末起相继达到生烃高峰,资源潜力大。茅口组中上部发育两类储层:裂缝-孔洞型(或裂缝型)储层和白云岩孔隙型储层。钻井及露头剖面揭示茅口组含气性好。高能滩相沉积区与岩溶斜坡带叠合区是茅口组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茅口组之上的区域盖层发育,保存条件好。认为川西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论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自强 《地层学杂志》1995,19(4):315-320
长期以来对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分歧。在硅质岩层里发现了栖霞希瓦格动物群和一些有孔虫类化石。根据这些,浙北地区的早二叠世硅质岩层应归属栖霞组,相当于江苏宁镇地区的栖霞组上硅质岩段。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山脉西段二叠纪生物礁由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三个层位组成,早二叠世的礁和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填补了我国二叠纪礁的空白。早二叠世礁的时代相当于阿赛尔-萨克马尔-阿丁斯克期,主要表现为海绵礁、苔藓虫礁和Shamovella(Tubiphytes)-古石孔藻礁。但缺失由Palaeoaplysina组成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表现为海绵-苔藓虫礁、Shamovella-苔藓虫礁和叶状藻礁。中二叠世茅口期的礁与栖霞期的礁类型基本一致。阿尔格山礁是塔吉克斯坦-喀拉昆仑地体的一个部分,该地体位于南纬30°以北的东特提斯海内。此处的二叠纪礁由各种生物组成,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古石孔藻、棘皮类、有孔虫、叶状藻、粗枝藻以及腹足类等,推测该礁形成于温暖和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暖水内,而非冷水礁。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古蔺芭蕉村二叠系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沉积特征详细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全岩X衍射分析、元素地球化学与碳、氧、锶同位素分析,对其地层、沉积环境与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沉积特征研究与天然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四川古蔺芭蕉村地区从中二叠世的梁山—栖霞组沉积时期开始海侵,栖霞组由下向上水体先变深又变浅,呈缺氧—贫氧环境;茅口组底部又一次海侵,以继承栖霞组沉积环境为特征,在茅口组一段水体最深,向上逐渐变浅,呈缺氧—贫氧特征;龙潭组沉积水体最浅,氧化环境为主,局部呈还原环境;长兴组底部沉积水体最深,整体呈缺氧—贫氧特征,其碳酸盐岩沉积的海平面相对中二叠统应较浅。宏观上,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由东向西为碳酸盐岩缓坡逐渐向台地演化。茅口组三段发育大型的溶蚀孔洞和后期溶蚀缝洞,推测该区茅口组有可能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长兴组的底部发育水体较深的台盆次相沉积,环台洼或台盆可能是礁滩发育的有利区。见大量的沥青质充填,考虑到川南地区二叠系发育富有机质的碳酸盐岩与黑色页岩及煤层,认为该区二叠系具备形成古油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贵州威宁下二叠统茅口阶中旋齿鲨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海着村下二叠统茅口阶中发现的旋齿鲨类——Hunanlhelicaprion xiandongensis(仙洞湖南旋齿鲨)并讨论了其牙列形态和牙组织性质。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云南墨江共埂中二叠统坝溜组地层剖面,对采集的蜓化石进行了生物地层研究,根据蜓化石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建立了4个蜓化石带:Pseudodoliolina ozawai富集带,Schwagerina ex gr.cushmani-Pseudofusulina radioflucta合带,Pseudofusulina...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发现系列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等综合分析,对广安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古地理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广安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亮晶颗粒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颗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和泥晶灰岩7种岩石类型;碳酸盐岩颗粒主要以生物碎屑为主,部分层位发育球粒;古生物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和有孔虫为主,同时可见棘皮类和藻类;栖霞组沉积期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其中栖霞组晚期(栖二段)台缘滩和台内滩较为发育,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盘县特区火铺镇茅口组的 类动物群共有 类26属83种(不含未定种),Neoschwagerina 带自下而上可分为Cancellinaprimigena亚带、Praesumatrinaschellwieni亚带、Afghanellaschencki亚带、Neoschwagerinadouvillei亚带和ChusenellaishanensisYabeinagigantea等5个亚带。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茅口阶底部最早出现的Neoschwagerina类群以及与其共生的Cancellina分子在不同剖面不尽相同,茅口阶底界的精确对比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代表该地茅口阶底界的 类标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