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宋谢炎 《矿物学报》2007,27(Z1):71-73
1 地幔柱及基成矿作用特点 地幔柱活动是固体地球各圈层间大规模物质交换一相互作用和大陆垂向增生的重要机制,可能导致岩石圈大规模隆升、伸展、甚至大陆裂解.由于地幔柱来源深、温度高,其上涌可以导致其自身、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广泛的减压部分熔融.短时间内产生巨量玄武岩浆,连续的玄武岩浆补给为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强烈的岩浆活动还会启动地壳内部大规模热液循环,为地壳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热液成矿创造有力的环境条件和驱动力;巨量的溢流玄武岩本身具有很高的Cu、Ni、PGE(铂族元素)等元素背景值,为后期的热液活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地幔柱成矿主要包含岩浆成矿系列(Ni-Cu-(PGE)硫化物矿床、铬铁矿床、钛磁铁矿床、Nb-Ta-REE矿床),热液成矿系列和后期热液成矿系列(最典型的是自然铜矿床).有关的矿床是全球Ni和PGE的主要来源,Fe、Cu、Ti、REE、Nb等元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陈国勇 《地质与勘探》2022,58(4):703-718
黔西北地区是上扬子西缘成矿带重要矿集区,区内分布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其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大。为实现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突破,系统收集该区及邻区勘查和研究资料,通过类比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铅锌矿床和相邻云南矿山厂、麒麟厂、毛坪等铅锌矿床,结合在黔西北地区实施的调查和勘查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等,解剖区内典型矿床;以地史时期构造演化为线索,探索黔西北地区地壳裂陷、地壳隆升、玄武岩浆喷发、地层褶皱倒转、逆冲推覆与铅锌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海西期裂陷作用产生裂陷槽,深部成矿流体沿裂陷槽边界断裂上升,Pb、Zn等组分在裂陷槽内与岩层同沉积,形成高含量背景层;裂陷槽两侧地壳隆升拉张变薄,玄武岩浆喷发,强大的岩浆热能驱动,岩层中Pb、Zn等组分与岩浆携带的含矿热液,运移至垭都-紫云等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断裂旁侧的有利岩层中聚集,形成铅锌矿体(矿化);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倒转、断裂、逆冲推覆,沿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改造早期的铅锌矿体(矿化)。该区的铅锌矿床不属于MVT型,是叠加(复合/改造)型矿床。印支晚期、燕山期、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没有明显铅锌成矿作用发生,破坏早期形成的矿床。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关系,指出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时,即岩石圈最大减薄时(岩石圈地幔厚度为0),岩石圈厚度等于地壳厚度。中国东部岩石圈最大减薄的时间在燕山期,在这之前和之后,岩石圈是厚的。讨论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板块俯冲的关系,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没有关系:中国东部不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不是安第斯型活动陆缘,中生代玄武岩不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从中酸性岩浆岩得不出岛弧的结论,从三叠纪开始的古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的演变也不支持板块向西俯冲的认识。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与超级地幔柱的活动有关,是一种新的大火成岩省类型。文中将大火成岩省分为两类:一类为B型大火成岩省,部分熔融发生在岩石圈底部,以发育玄武岩为特征;另一类为G型大火成岩省,部分熔融发生在下地壳底部,以发育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为特征。根据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分出5个大火成岩省:鄂霍茨克(大兴安岭北端)、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华北—大兴安岭、华南和东部沿海大火成岩省。认为岩石圈减薄可以产生多种效应,是地壳演化的最重要的动力学因素,但唯独与地壳浅部的伸展事件无关。还评论了流行的岩石圈减薄的见解,认为流行的见解将岩石圈减薄定位在新生代(岩石圈厚80~120km)是似是而非的,不是科学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海西晚期岩浆岩分布显示有从中、西部大规模玄武岩喷发→中东部中酸性岩浆活动→东南部花岗岩侵入的演化规律。其中,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西地区的偏基性岩浆活动受北东和北西向深断裂控制明显, 尤其以此两组断裂交汇处的岩浆活动强烈, 盆地构造背景属大陆伸展裂谷环境;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东地区为偏酸性岩浆活动, 主要受东吴运动形成的钦防造山带的控制,属大陆边缘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环境。岩浆活动的模式为: 早二叠世末期, 在研究区中、西部地壳强烈拉张应力作用下, 扬子板块向南东仰冲于云开地体之上, 钦防海槽关闭, 沿北东向的博白 岑溪断裂带发生陆 陆碰撞, 其动力来源可能与邻区的“峨嵋山玄武岩省”相关。海西晚期盆地的沉积特征也反映出岩浆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维西—景洪裂陷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兰坪-思茅坳陷带西侧近南北向的维西-无量山-景洪地质块体,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质综合分析,具有裂陷带的特征,自泥盆纪开始的地幔上隆,形成隆起带,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局部出现火山活动,石炭纪至三叠纪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浆大量喷发,早侏罗世关闭,中新生代沉积厚大碎屑岩系,伴随裂陷带的生成,演化形成许多大中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山-岩浆大爆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东部燕山期存在惊天动地的火山-岩浆大爆发,形成了7条火山岩带,8种岩石系列和组合,构成了四大火成岩省。在近20×10^6a内有数百万立方千米的高温岩浆出地表,喷发速率约为0.03km^3/a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灭绝产生巨大影响,火山-岩浆大爆发与成矿作用大集中是壳幔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的必然结果,深部地幔柱地岩石圈的突变机制极大地控制了燕山期地质生态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演化及其对华北地区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依据华北地台东部的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火山-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提出河滩地区是中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的地幔亚热柱。亚热柱的强烈上升使岩石圈下部发生热减薄,上地壳发生裂陷,新生界堆积厚达5-9km。岩石圈热减薄仅至60-80km。金、银等成矿元素除部分来自赋矿围岩之外,其主要部分来自地核,并以气态随地幔热柱向上运移,当其进入亚热柱阶段时,部分转变为液态.呈气-液混合相随亚热柱运移,当伞状外展亚热柱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时,气-液相全、银随深熔岩浆或沿韧性剪切带向上迁移,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有利扩容带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8.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0  
由于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在华南内部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240~205Ma)主要形成于碰撞及“后碰撞”(post-collision)的动力学环境,但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南岭地区从燕山期进入后造山(post-orogeny)地球动力学环境。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尝试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了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一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一减薄,地幔上涌一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导致大范围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生成。该期的第一阶段(170~150Ma)以大规模花岗岩类侵位为主,第二阶段(150~140Ma)花岗岩类活动很少,却发生了W,Sn及其他稀有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燕山晚期虽然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全面发生裂解的时期,但由于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在南岭东端至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燕山晚期(140~65Ma)出现了先挤压、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在100Ma前形成的钙碱性和橄榄安粗两个系列的岩浆活动,伴随Au,Ag,Pb—Zn,Cu,(Mo,Sn)等成矿作用。而在南岭地区,该时期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及基性岩脉等广泛发育,有关的成矿作用以火山岩型U矿、斑岩型Sn矿,以及印支期花岗岩中的铀活化成矿作用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旗  王焰 《岩石学报》1999,15(4):576-583
扬子地块西南缘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的基性岩浆岩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 它们均富集Ti(TiO2> 2% )、LILE和LREE(La/Yb)N= 4.8~14.6),Ti/V(32~67)、Ti/Y(400~693)和Zr/Y(3.2~7.6)比值高,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推测它们均与地幔柱岩浆的活动有关。该地幔柱岩浆活动的时期与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期大体吻合, 但地幔柱岩浆开始喷发的中心与古特提斯初始扩张的中心相距甚远,看来,金沙江-哀牢山洋盆的张开与地幔柱岩浆活动无关。从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地幔柱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逐渐增加,玄武岩分布中心从广西的南宁-百色之间逐渐向北西310°方向迁移了约600 km ,推测这一迁移轨迹可能受金沙江-哀牢山洋盆扩张的影响。据此估计, 金沙江-哀牢山洋盆宽度可达约1 000 km 。据地幔柱岩浆轨迹与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所夹的角度推测, 扬子地块可能经历了顺时针旋转, 与古地磁资料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山-岩浆大爆发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中国东部燕山期存在惊天动地的火山_岩浆大爆发, 形成了7 条火山岩带, 8 种岩石系列和组合, 构成了四大火成岩省。在近20 ×106 a 内有数百万立方千米的高温岩浆喷出地表, 喷发速率约为0-03 km3/a, 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灭绝产生巨大影响。火山_岩浆大爆发与成矿作用大集中是壳幔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的必然结果。深部地幔柱对岩石圈的突变机制极大地控制了燕山期地质生态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11.
选择3个典型岩体,即位于西南天山东段的拜城县英买来岩体和位于西段阔克萨岭区的川乌鲁岩体、巴雷公岩体(为了对比,也选择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麻扎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英买来岩体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弱过铝,高的Sr同位素初始值(约0.710)和负的εNd(t)值(-4~-6),属于S—A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麻扎山岩体由正长岩组成,属于碱性岩,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和其他岩体明显不同的是没有明显的Nb和Ta的负异常。川乌鲁岩体是一个由3个不同期次岩石组成的杂岩体,主体为正长岩-二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是由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不同程度混合形成的。位于同一构造区的巴雷公岩体则与川乌鲁岩体中的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南天山东段的英买来岩体是地壳熔融的结果,没有任何地幔物质加入的地球化学信息,西段的阔克萨岭地区酸性岩浆的形成则可能是来自于幔源底侵的基性岩浆导致薄的地壳发生熔融的结果。麻扎山岩体则完全是不同构造背景的产物,有可能与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二叠纪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二叠纪岩浆活动的性质主要受地壳成分和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古生代时期, 北山地区的地壳活动非常强烈, 主要表现为: 早古生代初期大陆的裂解, 一直到中奥陶世广阔大洋盆的发育。志留纪末, 洋盆在自南向北的俯冲中封闭, 使北侧的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南侧的塔里木板块拼贴, 并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陆块。在晚古生代, 北山地区地壳又在另外一种形式中异常强烈活动, 特别是自石炭纪到二叠纪, 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构成本区重要的地质事件, 其出露的花岗岩类占到了全区总面积的近1/3, 但泥盆纪时期的地壳活动, 特别是花岗岩浆的侵入活动常被人们忽视, 笔者据泥盆纪时期的沉积-火山作用及挤压构造活动也较发育认为, 海西早期也应有较强的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北山地区, 原定为海西中期的东七一山花岗岩岩基, 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基础上, 对3处岩石中锆石首次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 其结果分别是(355±4) Ma、 (359±4) Ma、(355±5) Ma, 这表明东七一山花岗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 从而确定了北山晚古生代早期也有花岗岩浆的强烈活动, 这对深化北山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results of the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Late Oligocene-Pleistocene volcanic rocks that accompanied the formation of the deep-water basins of the Seas of Japan and Okhotsk are presented. These rocks have an initially mantle origin that is a derivative of a single source—spinel perodotites. They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partial melting of secondary plumes located in the head part of the major mantle plume. This plume rose very closely to the surface in the area of the Japanese (Central) basin, where the marginal-sea basaltoids with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IMU (OIB) sources were established.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he upper mantle and the crust) was involved in the magma formation in the area of the Kuril basin and the Vityaz Ridge at the earliest rifting stage in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and at the final stage in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4.
腾冲地块高地热异常区清水左所营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新华黑石河热田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热海热田硫磺塘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变形变质、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的研究表明,晚白垩世(73Ma)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碰撞转换或过渡构造环境,并经历强烈伸展变形作用,普遍发育早期近水平-低角度(30°)韧性伸展剪切糜棱面理,局部发育晚期高角度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始新世(48~46Ma)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为中-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并具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板内构造环境,以发育晚期高角度(70°~87°)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为特征,其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时代晚于始新世(48~46Ma)。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造山隆升后的伸展垮塌、拆沉地幔物质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和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密切相关。始新世-第四纪岩浆活动与高地热异常区(带)空间上密切伴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脆性走滑-拉张正断层和构造拉分断陷盆地的形成,构造断陷边界断裂与深部岩浆活动是导致腾冲地区高地热异常区(带)中-高温地热温泉沿走滑-拉张断裂带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靳胜凯  刘博  马明  殷嘉乐 《地质学报》2024,98(1):116-137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以及Sr Nd 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I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 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往北东方向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导致沉积环境自西南向北东由单一的海相依次转变为陆相、海陆过渡相至海相沉积。本文讨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及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3种影响作用方式。两个阶段是指中二叠世末期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3种方式是指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地壳抬升对下伏中二叠统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地幔柱核心区(大理—永仁)中二叠世地层发育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旋回对火山岩储层的空间发育的控制作用,发育了火山岩储层;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控制的晚二叠世盆地构造格架对上覆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导致了峨眉山地幔柱外围伸展区(川东北—西北)发育海槽,控制了晚二叠世礁滩相沉积的发育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不仅形成了优质的火山岩储层,同时也影响了沉积岩相的空间分布、改造了下伏碳酸盐岩的孔隙特征,进而控制了四川盆地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7.
Isotopic dates newly obtained for the northwestern portion of the Angara–Vitim batholith are consistent with preexisting data on the d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zoic magmatic cycle: 55–60 Ma (from 325 to 280 Ma). These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alkaline mafic magmatism in western Transbaikalia began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crustal granite-forming processes to the derivation of granites of a mixed mantle–crustal nature, with gradual enrichment of the juvenile component in the source of the magma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ly discussed geodynamic models of Late Paleozoic magmatism shows that a key role in all models of extensive granite-forming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is assigned to mafic mantle magmas, which can be generated in various geotectonic environments: subduction, delamination, decompression, and a mantle plume. The plume model is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intraplate character of the Angara–Vitim batholith. The derivation of the vast volume of granitic material (approximately 1 million km3) should have required a comparable volume of mafic magma that should have been pooled in the middle crust of the Baikal fold area. However, the density structure of the region does not provide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volumes of mafic rock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mechanism of plume–lithospheric interaction that should have induced extensive crustal melting and the origin of vast granite areas was more complicated than simply conductive melting of crustal protoliths in contact with mafic intrusions.  相似文献   

18.
周岱  柯贤忠  王祥东  王磊  王晶 《地球科学》2021,46(4):1295-1310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复杂的构造格局,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对粤西云开地区新发现的3处晚二叠世超镁铁质侵入岩进行了研究.这些岩石位于云开地块东缘的阳春三甲和地块中部的高州大井、东岸等地,呈小岩株、岩脉产出于云开岩群的片岩、变粒岩中.它们的主要岩性为辉石岩、角闪石岩、角闪岩和斜长角闪岩...  相似文献   

19.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残余洋盆消亡时间与构造背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徐新  周可法  王煜 《岩石学报》2010,26(11):3206-3214
准噶尔西北缘克拉玛依蛇绿岩套及其上覆陆相火山-沉积岩系的研究表明,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残余洋盆是继承早古生代洋盆发生的,沉积作用基本连续,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阶段。残余洋盆的消亡是一个"软碰撞"过程,残余洋盆整体隆升消亡后,经历了329~320Ma、310~295Ma及290Ma三次构造-岩浆事件,爆发三期陆相火山喷发,形成巴塔玛依内山组、哈尔加吾组、卡拉岗组三个陆相火山-沉积岩系,准噶尔西北缘的佳木河组是跨越石炭-早二叠世包括多期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晚古生代侵入岩经历了由小型浅成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系列向大型深成富碱花岗岩系列的转化,可能是花岗闪长质过渡型地壳向花岗质成熟大陆壳转化的深部作用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豫西地区的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后发现,区内存在"小岩体成大矿"的规律。认为豫西地区自燕山期以来,随着地幔热柱的演化,区内地壳运动转为伸展活动,地壳减薄、地幔不均衡上隆和中酸性岩浆脉动式上侵;中酸性岩浆脉动式上侵过程打通了深部成矿物质上升的通道,使得含矿流体能够到达地壳上部,并在幔枝构造外围主次级拆离带、岩体内外接触带、构造裂隙等适宜部位集聚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