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河南烟区烤烟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烟区2003-2012年64个气象站气象资料以及烤烟中部叶主要化学成分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烟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烤烟烟叶化学品质指标的主要气候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简称RCP)和RCP8.5两种未来气候情景下河南烟区烤烟化学品质可能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2012年河南烟区大田期温热要素和光照因素增加但不显著,水湿要素呈显著减少。3个生育阶段,成熟期的气温日较差和最高气温显著增加;旺长期和成熟期的降水日数和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光照因素表现为伸根期和旺长期减少、成熟期增加,但均不显著。河南烟区烤烟化学品质指标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密切,不同指标间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旺长期太阳总辐射是影响化学成分协调性评分的主要气候因素,呈显著负相关。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由于旺长期太阳总辐射高于气候基准期(1981-2010年)平均值并在未来呈显著增加趋势,将导致烤烟化学成分协调性评分下降,两种情景下以RCP8.5情景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烤烟不同移栽期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产量品质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增强烤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提高烤烟经济效益与品质,以K346品种为材料,于2001年在弥勒县虹溪镇烟叶基地开展移栽试验,研究不同移栽期下的烤烟气象条件、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以及烟叶化学成分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出适宜的移栽期。结果表明:与4月20、30日和5月10日移栽相比,5月20日和5月30日移栽的温度及降水并不存在劣势,但光照与大田期≥10℃活动积温的劣势较明显;4月20日和5月10日移栽的气象条件有利于烟叶生长,而5月30日移栽的气象条件不利于烟叶生长,4月20日至5月10日移栽的气象条件与国内外优质烟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5月20日和5月30日移栽期与国内外优质烟区气候相似程度小于4月20日至5月10日移栽期。适当提前移栽,可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茎围和节距;随着移栽时间的推迟,烟叶产量、中上等烟比例和产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烟叶的产量、中上等烟比例、产值综合指标以移栽期为4月30日和5月10日较好。移栽期为4月30日和5月10日的烟叶化学指标总体表现适宜,化学成分协调。弥勒县虹溪镇或气象条件与之类似的烟区在4月30日到5月10日移栽,可以改善烤烟气象条件,易取得优质适产。  相似文献   

3.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地温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青海大通县日光温室内外地温、气温资料和大通县气象站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气类型下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日光温室内日地温呈正弦曲线变化,晴天变化幅度最明显,阴天最小,地温变幅为地表〉5 cm〉10 cm〉15cm〉20 cm;室内地表、10 cm和20 cm平均地温月变化呈波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随着深度增加,平均地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深度地温平均日较差分别为9.6、8.3、6.1℃;地温日垂直变化仅在14时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外,其余温度要素与地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的日光温室内10 cm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和地表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服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6个烤烟种植区35 a来烤烟大田生长期气温资料的初步分析发现:云南省6个烤烟生产区烤烟大田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热量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各烟区烤烟成熟—采烤期气候变暖趋势一致性好、增温最突出、增幅最大,增温幅度达到了0.0155~0.0356℃/a,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云南省烤烟生产过程中烤烟生长中、后期高温不足这一制约云南烤烟品质提高的气候瓶颈问题,对提高云南省烟叶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对云南烤烟生产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6个烤烟种植区35 a来烤烟大田生长期气温资料的初步分析发现:云南省6个烤烟生产区烤烟大田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热量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各烟区烤烟成熟-采烤期气候变暖趋势一致性好、增温最突出、增幅最大,增温幅度达到了0.0155~0.0356 ℃/a,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云南省烤烟生产过程中烤烟生长中、后期高温不足这一制约云南烤烟品质提高的气候瓶颈问题,对提高云南省烟叶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GIS技术推算和模拟曲靖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分析曲靖烤烟气候与烟叶品质的关系,确定曲靖烤烟生态气候相似性区划的气候指标。依据专家打分结果、各参评指标及权值、综合模型及探测回归等,计算得出曲靖烤烟生态气候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最优评价区、次优评价区、一般评价区、次差评价区、最差评价区和占曲靖国土面积的比例。根据曲靖烤烟生态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气候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地形地貌、基本烟田分布情况、专家经验并兼顾一定的行政区域及线条基本平滑的原则将曲靖烤烟生态气候相似性区域分为9个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恩施市1966~2016年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0~20cm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统计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恩施市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突变情况、地气温差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市近50年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总体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平均阶段性特征明显,1966~1996年,气温和地温呈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气温和地温呈明显增暖趋势,2006~2016年年均气温和地温是近50年中最暖的10年。恩施市1966年到1980年代初期,气温和地温多波动,从198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均呈现出明显变冷的趋势,地温变冷趋势更加明显;年均气温在1998年突变为增暖趋势,且近10年增暖趋势十分显著,而各层地温突变为增暖趋势是在2001年,较年均气温晚三年。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和各层地温从1966~2016年升温幅度在春季最明显,夏季最不明显;春季平均气温较各层地温的升温速率均偏小,夏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有增温趋势,但增温趋势不显著,秋季和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气候倾向率越小,增温趋势越不显著。近50年恩施市地气温差为正,除0cm地气温差呈增大趋势外,5~20cm地气温差均呈减小趋势,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减小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邢台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4—2011年邢台市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对邢台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8a来,邢台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9℃,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683℃/lOa;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中,春季最大,夏季最小,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下降幅度最大,夏季最小;1—12月气温日较差中,5月最大,8月最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大。(2)年气温日较差在近58a存在15a的低频振荡周期和4~7a的高频振荡周期,并在1972、1981、1995年发生突变,在突变点前后,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表现为增加珲仃减少趋势,且年气温日较差在突变年呈阶梯下降趋势。(3)最低、最高气温非对称的变化是气温日较差下降的直接原因。另外,年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总云量、水汽压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几乎不相关。邢台市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对各类作物的产量、品质有不利影响,但冬季气温日较差的下降减少了果树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8~2017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文山州烤烟种植大田期间气象数据资料,对文山州近30a烤烟种植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关键气候因子风险度进行评估。分析表明:(1)烤烟大田期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都呈现增长趋势,东部高温突出,南部多雨多日照,西部多日照,除富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外,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均符合优质烟区的气候种植条件。(2)文山州烤烟种植前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风险度较高,为主要的气候限制因子,整个生育期日照时数风险度最小,6~8月雨量风险次小;7~8月日照和平均气温风险均表现为东高西低,是中部及其以东地区烤烟种植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综合气候风险度年际分布不均匀,除东部富宁地区外,文山州大部地区具备烤烟种植的较好气候条件,种植综合气候风险东部较高,未来不适宜优质烤烟种植,温度和降水是东部烤烟种植的主要限制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和叶绿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烤烟的不同生育期分别进行灌水处理,并在灌水前后分别进行叶绿素和农艺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团棵期土壤含水量65%~75%,旺长期、现蕾期、成熟期55%~65%,最有利于烟叶生长;土壤含水量越高,越有利于株高的增长,但对根的生长不利;水分过多、过少都不利于产量的形成;团棵期土壤含水量65%~75%,旺长和现蕾期75%~85%,成熟期35%~45%时,最有利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可使烟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高。研究还认为,5、6月正值江西汛期,降水量远远超过烤烟生产需要,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十分不利,其间要特别注意田间水分管理,及时排水排渍。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1—2020年我国中北亚热带不同烤烟烟区180个国家级气象站气候因子数据,根据影响优质烟叶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差异性,探究烟叶生长发育的气象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气候因子的权重,依据气候相似原理,对湖北省两大烟区与周边烟区采用改进的欧氏距离作为相似度量指标,并与系统聚类结果进行相似性对比。结果表明:鄂西南、鄂西北、豫西、豫南、豫中、湘西、湘中烟区基本具备了生产优质烟叶的气候条件,除降水量外,其余各气候因子在不同发育期的差值伸根期最大,旺长期次之,成熟期最小。鄂西北和陕南烟区的气候因子最为接近,鄂西南和湘西、川东南烟区的气候因子具有高度相似性,从而为不同区域间借鉴生产经验、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和开发特色优质烟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烟区与云南优质烟区气候生态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河南新老烟区与云南优质烟区气候生态系统的灰色关联性 ,结果表明 ,卢氏烟区气候生态系统与玉溪烟区的相似性优于许昌烟区与玉溪烟区的相似性。因此 ,建议河南优质烟区向豫西丘陵山区转移  相似文献   

13.
南疆盆地1 96 1—2005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新疆南疆盆地近45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南疆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989年开始发生暖突变。从1980年代末夜间温度开始异常升高,白天温度也随之升高,从而导致南疆盆地整体温度异常暖突变。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在各个季节中,秋季和冬季温度的异常偏暖对年平均温度异常暖突变的贡献最大。在各种温度升高过程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最低气温,而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远小于最低气温,从而日较差表现为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灰色关联度在云南烤烟种植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云南省12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距离平方反比法,对云南省各乡镇的相关气候要素进行推算,选取一个烟草最适宜种植生态气象条件的样本点,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云南省可植烟区县市和乡镇级尺度的烤烟种植适宜性进行分析,分别给出云南县市级和乡镇级烤烟种植适宜区的分布。结果表明,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计算量小,使用方便,而且有效可行,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烟草行业的多年工作实践结果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四川138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0年四川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呈非对称性升温,年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31℃/10a和0.185℃/10a,后者增温幅度约为前者的1.4倍。年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在空间分布上多数地区也呈非对称现象,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在西部高原地区升温较快,但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这导致气温日较差在高原西部地区下降幅度较大。年均最高气温在1980年代最低,2000年代达到最高;年均最低气温在1960年代最低,2000年代最高;年均气温日较差在1960年代最大,1980年代最小。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在1996年和1993年发生转变,年均气温日较差分别在1973年和2005年发生了转变,年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的不同及转变年的不一致导致气温日较差在转变年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红河州中低海拔日照时数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文有  谢敬明 《气象》2006,32(5):116-120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烤烟生长状况与气象因子的平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揭示了烤烟大田生长期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表明烤烟不同生长时段要求日照时数不同。用二次曲线模拟了日照时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指出生产优质烟的适宜海拔界限和品质形成最佳时段,为优质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of 1993 at a mixed deciduous forest in southern Ontario, Canada to investigate the atmospheric abundance of hydrocarbons from phytogenic origins, and to measure emission rates from foliage of deciduous trees. The most abundant phytogenic chemical species found in the ambient air were isoprene and the monoterpenes -pinene and -pinene. Prior to leaf-bud break during spring, ambient hydrocarbon mixing ratios above the forest remained barely above 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 (20 parts per trillion), but they became abundant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Peak isoprene mixing ratios reached nearly 10 parts per billion (ppbv) during mid-growing season while maximum monoterpene mixing ratios were close to 2 ppbv. Both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 mixing ratios exhibited marked diurnal variations. Typical isoprene mixing ratios were highest during mid-afternoon and were lowest during nighttime. Peak isoprene mixing ratios coincided with maximum canopy temperature. The diurnal pattern of ambient isoprene mixing ratio was closely linked to the local emissions from foliage. Isoprene emission rates from foliage were measured by enclosing branches of trees inside environment-controlled cuvette systems and measuring the gas mixing ratio difference between cuvette inlet and outlet airstream. Isoprene emissions depended on tree species, foliage ontogen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foliage temperature and intercept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For instance, young (<1 month old) aspen leaves released approximately 80 times less isoprene than mature (>3 months old) leaves.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the amount of carbon released back to the atmosphere as isoprene by big-tooth and trembling aspen leave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2% of the photosynthetically fixed carbon. Significant isoprene mixing ratio gradients existed between the forest crown and at twice canopy height above the ground. The gradient diffusion approach coupled with similarity theory was used to estimate canopy isoprene flux densities. These canopy fluxes compared favorably with values obtained from a multilayered canopy model that utilized locally measured plant microclimate, biomass distribution and leaf isoprene emission rate data. Modeled isoprene fluxes were approximately 30% higher compared to measured fluxes. Further comparisons between measured and modeled canopy biogenic hydrocarbon flux densities are required to assess uncertainties in modeling systems that provide inventories of biogenic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近40年气温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0年气温资料,对河南省四季和全年的平均气温进行滑动t检验,研究近40年来全省气温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夏季气温有下降的趋势,而冬、春、秋季和全年气温则稳定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