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子克拉通陆核位于湖北西部宜昌和神农架地区,区内出露了前寒武纪早期结晶基底和较完整的元古宙-显生宙沉积盖层.论文报道了对区域内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细粒沉积岩开展系统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从中元古代晚期经新元古代南华纪至古生代奥陶纪,研究区沉积地层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了由2.5~2.8Ga,经1.5~1.7至1.8~2.1Ga的"V"字型演化,相应的εNd(t)值发生了由低(?11~?14)经峰值(?1.1~?5.3)至新低值(?7.9~?9.9)的变化.该演化趋势与前人发表的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同期沉积地层的演化特征相似,指示了约0.8Ga的新元古代或稍早时期,整个华南陆块发生了有地幔物质加入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然而,扬子陆核区中元古代早期地层具有大范围变化的模式年龄(约1.5~2.7Ga)和εNd(t)值(1.38~?12.0),且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为太古宙模式年龄,指示扬子克拉通的核部和东南缘中元古代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两区域之间应存在陆内裂(凹)陷或分隔的大洋.此外,新元古代扬子陆块和江南造山带相似的演化形式和古生代早期地层相近的模式年龄,指示经约0.9Ga的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后,华南陆块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沉积盆地和物源.因此,扬子克拉通于前新元古代可能由次一级的不同陆块组成,直至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才导致了原始华南陆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南陆块是由华夏地块和扬子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早期碰撞拼贴形成,在古生代时期其北侧、西侧和南侧受到古特提斯洋消失的影响,在晚古生代末期在南、北两侧分别与印支陆块和华北陆块发生碰撞形成现今中国大陆东部的基本格架,自中生代起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因此,华南陆块经历了三大构造体系的作用,产生了叠加复合型构造样式.华南与周边地区有关中生代地质的对比研究表明,尽管华南陆块中生代紧邻西太平洋俯冲带,但东缘尚未发现有新生的弧型地壳,华南中生代地质特征主体表现为吉大陆边缘再造至陆内构造,缺乏洋岛玄武岩和大陆弧安山岩.研究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重点,是确定华南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展布和构造演化.本文通过总结华南具有挤压.伸展构造转换的三条结合带的岩浆岩记录,结合构造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试图推动华南地质研究,使其成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典型靶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包括:(1)新元古代古板块构造的拼合与裂解,尤其陆内伸展裂谷构造;(2)显生宙以来在板块构造围限下的早古生代与中生代初两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两期复合的陆内造山构造区;(3)统一华南大陆内扬子克拉通与陆内造山的长期并行演化和克拉通的多期逐次迁移活化;(4)中新生代现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板块构造与陆内构造的复合差异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本文旨在综合多学科研究,对比中国大陆与全球地质,总结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属性以及所反映的具有普适性的大陆特性和构造规律并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科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讨大陆构造与成因及动力学机制,探索回答板块构造尚不能解决的大陆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为构建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系统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克拉通化是稳定的大陆形成的重要事件,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未见重复.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经历了两期克拉通化事件,为理解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实例.第一期克拉通化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很可能是在2.53~2.60Ga的微陆块拼合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以陆壳岩石和初生地壳岩石(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岩墙群和裂谷型火山-沉积盖层为标志.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出现了裂谷-俯冲-增生-碰撞的陆内造山事件,以三条古元古代的活动带为代表.第二期克拉通化即克拉通再造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陆内造山之后约1.95~1.82Ga期间,出现麻粒岩相-高级角闪岩相的克拉通基底岩石的整体抬升,伴随壳熔花岗岩形成和强烈的混合岩化,而后有镁铁质岩墙群侵入、裂陷槽和裂谷形成,以及奥长环斑花岗岩-斜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火山岩的非造山岩浆活动(在18~16.5亿年).中元古代后华北进入地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华南岩石层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大陆记录和保存了自太古代至今大陆生长层完整的历史过程.以杨子克拉通为核心,地壳不断向东南生长,古扬子块前寒武系以灰色片麻岩、古元古代科马提岩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为特征,为相对稳定高速高阻冷的残存地幔“残烃柱”;而沿海一带火成岩以中、新生代壳-幔混合源火山-侵入杂岩、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带以及不同类型的玄武岩类为特征,为相对活动低速高导热的超地幔柱.巨型裂解构造是物质热传输的主要形式,地幔柱迁移是华南大陆构造演化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华北克拉通基底绿岩的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阐述了对早前寒武纪时期绿岩(变质火山-沉积建造)的岩石大地构造分类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通过基底动力边界各项标志的识别,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格架基底构造单元由大陆块壳和活动带组成大陆块壳是相对独立演化的地壳构造单元,这时的活动带是内克拉通性质的基底构造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基底早前寒武纪时期不同阶段形成的大陆块壳有:阴山-冀北联合块壳、鲁冀辽联合块壳、辽东联合块壳、胶北块壳、皖北块壳、太华块壳、阜平块壳、临汾块壳和东胜-桑干联合块壳基底活动带有:大青山活动带、燕辽活动带、五台山活动带、中条山活动带、雁翎关活动带、夹皮沟活动带等认为绿岩是基底大地构造分区的重要物质标志,基底绿岩可以划分为伸展台地型绿岩和裂谷带型绿岩,后者发育于活动带前造山内克拉通裂谷盆地.华北克拉通基底地质特征显示,早前寒武纪时期构造动力学体制是内克拉通性质的。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大陆基底构造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基底可以分为4个区域:西域克拉通和东亚克拉通具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基底,蒙藏增生陆块与华南增生陆块为元古代基底.在西域克拉通内可以识别出南塔里木陆核分布区、准噶尔陆核分布区与伊犁陆核;在东亚克拉通内可以勾画出燕吕陆核分布区、黄淮陆核分布区、秦岭陆核分布区和扬子陆核分布区.在克拉通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在克拉通的两侧发育巨型基底断裂.在东亚克拉通的东西侧为郯庐断裂带与东亚克拉通西缘断裂带;在西域克拉通的南北为阿尔金断裂带与阿尔曼大断裂带.在蒙藏地块中部通过的日喀则-狼山断裂带是位于两克拉通之间的重要断裂带.  相似文献   

8.
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年代的修正和武陵运动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基础地质问题依然是地层年代的精确标定。地层年代标定涉及到成矿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构造演化的时限,也直接影响层控矿床找矿中涉及的基础地质问题。在最新的中国地层年表中,前寒武纪地层对比和构造背景解释已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依据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新元古代地层中最新的系列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火山事件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基本特征,对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年代的修正将有利于重新厘定江南造山带的成矿背景,提供层控矿床基础年代地层资料,为新的矿产资源大调查服务。  相似文献   

9.
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是位于华南扬子古大陆西缘的一个大陆裂谷盆地,其开启时间与充填样式研究是华南扬子古大陆形成演化研究的重要方面.陆良组是该裂谷盆地东部的早期充填物,其沉积时代和充填序列研究对于区域地层对比、盆地开启时间及其充填样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陆良组建立以来,人们对它的时代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或将其与中元古代昆阳群上部进行对比,或将其与新元古代澄江组进行对比,其原因是缺少绝对年龄的制约.本文报道了滇东陆良组下段底部和上段底部的凝灰岩夹层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新成果,其高精度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818.6±9.2)和(805±14)Ma.考虑误差因素,陆良组下段的底界年龄可解释为820Ma,与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裂谷典型盆地——湘桂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物板溪群下部底界年龄相当;陆良组上段的底界年龄可解释为(800_+5)Ma,与盆地西部澄江组底界年龄相当,也与湘桂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物板溪群上部底界年龄相当.上述年龄还表明,康滇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820Ma一致,具有相同的充填序列.盆地分析结果表明,康滇裂谷盆地属于典型的半地堑盆地,主边界断裂位于盆地西部,盆地中心位于盆地东部.该盆地幼年期由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组成,成熟期则简化为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  相似文献   

10.
华北克拉通在形成和演化中经历的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发生在 2 600~2 400和2 000-1700 Ma期间(简称 25亿年地质事件和 18亿年地质事件).提出这两个事件的实质是:古老的微陆块以规模较小的板块构造形式拼合成超大陆,以及超大陆受古地幔柱构造的影响再裂解成不同的陆块.  相似文献   

11.
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板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一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一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北)胶(南)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12.
北秦岭微古陆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东秦岭相邻构造单元中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显生宙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组成、幔源镁铁质岩石钕同位素组成和某些不相容元素对比值的对比研究,结合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论证了北秦岭不属于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而应为于古元古代在强亏损型上地幔之上的新生地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古陆,最初可能具有洋岛性质,并位于临近华北陆块边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结构存在差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三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泛被新元古代晚期至显生宙地层覆盖,仅有~2.9—2.95Ga基底岩石零星出露于四川盆地的西缘、西南缘和三峡地区,使得对于沉积盖层之下的中下地壳的性质和分布规模的认识十分有限.重力异常则能够宏观揭示区域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刨除沉积盖层和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而获得了中下地壳的重力异常,反映了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存在结构差异,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航磁异常和地球化学资料,证实了该分界线位于重庆—华蓥一线,故而推测中上扬子克拉通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可能存在东西两个陆核.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西昌(攀西)微古陆块是扬子陆块西部最古老的地体. 代表其下地壳的岩石为中基性麻粒岩, 相应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1186~1128 Ma. 在地质年代方面, 麻粒岩的形成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中各微古陆块汇聚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麻粒岩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时代为877~825 Ma, 在时间上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时代相吻合. 40Ar/39Ar和FT年代学研究表明, 自新元古代中至中生代, 古陆块的地壳垂直运动演化历史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刚性地体的缓慢抬升过程. 新生代,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使青藏地块迅速隆起, 后者又向东作侧向挤压运动. 受此影响, 攀西微古陆块也快速抬升, 使得麻粒岩结晶基底最终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5.
攀西微古陆块的变质演化与地壳抬升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士进 《中国科学D辑》2003,33(11):1037-1049
攀枝花-西昌(攀西)微古陆块是扬子陆块西部最古老的地体. 代表其下地壳的岩石为中基性麻粒岩, 相应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1186~1128 Ma. 在地质年代方面, 麻粒岩的形成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中各微古陆块汇聚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麻粒岩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时代为877~825 Ma, 在时间上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时代相吻合. 40Ar/39Ar和FT年代学研究表明, 自新元古代中至中生代, 古陆块的地壳垂直运动演化历史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刚性地体的缓慢抬升过程. 新生代,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使青藏地块迅速隆起, 后者又向东作侧向挤压运动. 受此影响, 攀西微古陆块也快速抬升, 使得麻粒岩结晶基底最终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6.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裂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主要的事件包括:早古生代时期祁连小洋盆的闭合、柴达木-祁连重新和华北拼合;石板井-小黄山洋盆闭合,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拼合;晚古生代时期阿尔金洋盆和古亚洲洋闭合,柴达木-华北、塔里木-准噶尔和西伯利亚拼合成一个完整陆块;中新生代时期,除了受南侧特提斯洋盆活动及陆块碰撞的影响以外,一系列陆相盆地沉积、陆内构造变动及青藏高原隆升成为该区构造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17.
在华北北部麻粒岩相带内识别出了古老的不整合事件 ,表现为面状分布的孔兹岩系不整合覆盖在灰色片麻岩杂岩基底之上 .孔兹岩系的稀土配分模式指示其原岩主要为较成熟的沉积岩系 .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 T t轨迹的研究证明孔兹岩系明显晚于基底杂岩形成 ,并且孔兹岩系经历的变质事件叠加于基底杂岩 .孔兹岩系 基底杂岩的二元结构现存于整个华北克拉通的西部 ,并被五台裂谷构造截切 ,证明不整合事件发生于新太古代 ,记录了新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化的重要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18.
华北陆块东南缘徐淮地区侵位于元古代不同层位地层中辉绿岩的系统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中锆石发育弱的振荡环带,具有高的Th/U比值(0.91~6.90),指示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SHRIMPU-Pb和Q-ICP-MS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区绝大多数辉绿岩的侵位结晶年龄为890Ma,即其形成于新元古代的早期.辉绿岩属于板内玄武岩系列岩石,总体上略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La,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h,Nb,Ta,Zr,Hf等,相对富集Cr和Ni;具有较高的“力值(2.26-14.74),其单阶段模式年龄tDMl=843-1321Ma、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808-1779Ma.综合研究暗示辉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时期的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华北陆块东南缘的板内陆缘伸展环境,华北陆块东南缘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中~晚元古代火山岩性质与前寒武纪大陆裂解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南秦岭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晚元古代陨西群、耀岭河群、西乡群及碧口群火山岩系具有大陆裂谷火山岩或大陆溢流玄武岩特征,是大陆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富集不相容元素及高ε_(Nd)和低~中等~(87)Sr/~(86)Sr值等特点,表明其来源于软流圈地幔柱.在较强烈的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地幔柱上隆并快速减压熔融形成岩浆.这种拉张作用在晚元古代发展为大陆裂解并形成洋盆.中~晚元古代火山作用是南秦岭前寒武纪大陆裂解的先兆.  相似文献   

20.
合肥盆地最古老的中生代地层防虎山组下部地层中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龄范围从200 Ma至大约2500 Ma. 它反映了可能为早侏罗世时期的大别造山带源区的复杂性. 此时期大别造山带物质组成主要包括: 三叠纪的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 碎屑锆石年龄234~200 Ma;可能相当于代表中-朝克拉通南缘的秦岭群和二郎坪群的部分岩石, 碎屑锆石年龄481~378 Ma; 原来属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岩石, 碎屑锆石年龄799~721 Ma; 以及原来可能属扬子克拉通、大约相当于碎屑锆石年龄2000 Ma和2500 Ma的古老变质基底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