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江西省2014年4—6月降水总体接近常年,气温偏高,日照偏少。4月上、中旬未出现低温连阴雨灾害和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对春播生产十分有利。5月先后出现5—6次暴雨过程,6月中、下旬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洪涝成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未出现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属中度洪涝年份。总体上看,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暴雨天气多发区。根据资料统计表明,我省5~8月的大暴雨过程平均超过13次,具有发生机率高、强度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因此破坏性大,成灾率高。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八五期间,我省有四年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1995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对我省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亿元。因此,加强暴雨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系统的研究及建设,对于减轻暴雨灾害,振兴地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1995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对我省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亿元。因此,加强暴雨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系统的研究及建设,对于减轻暴雨灾害,振兴地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秋雨区的分布及长期预报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何敏 《气象》1984,10(9):10-13
我国大多数地区降水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在夏季出现最高值。而华西和江、浙某些地区则呈双峰型,在夏季出现最高值,初秋出现次高值,是我国秋雨最明显的地区。如1983年,长江和黄淮流域秋季大范围雨量异常偏多,阴雨持续时间长,造成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作好秋雨的长期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5年4~6月,江西未出现全省性大范围洪涝灾害,但多雷雨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油菜壮籽,早稻、棉花、蔬菜的生长及水产养殖不利,部分地区受灾严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明显影响,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广西2008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2008年,广西平均气温正常,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偏多居1951年以来第3位.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年初广西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灾害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影响涉及电力、交通、农业、林业等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1.75亿元,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次同类灾害造成的损失;6月8~18日,广西出现持续性大范围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部分江河水位暴涨、洪涝灾害严重;11月上旬广西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强降雨,导致邕江及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2008年共有4个热带气旋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影响异常偏早,影响偏重.  相似文献   

6.
洪涝是金华市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仅次于干旱,其受灾面积占总灾害的16.8%。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金华市解放以来40年洪涝灾害资料的分析,初步揭示出我市洪涝发生规律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刘文英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4):I0002-I0002
7—9月,江西省降水中东部偏多,其余地区偏少;气温偏高,Et照普遍偏少。总体上,伏旱不明显、秋旱较严重,暴雨未造成明显洪涝灾害,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但其间出现的暴雨、干旱、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辽市洪涝灾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以下简称洪灾)是通辽市地区夏秋季的主要灾害之一。抗旱防洪是我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对洪灾的客观发生没有人为力量可以控制,但是对洪灾进行防治和减轻工作已深入到水文气象领域。本文根据通辽市地区1880—1995年共116年的旱涝资料,对洪涝灾害的频次、周期规律做一统计分析,旨在为通辽市的水文气象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旱涝灾害致灾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悦  周月华  叶丽梅  高正旭 《气象》2016,42(2):221-229
利用1960—2005年湖北省76个地区气象灾害的灾情普查数据和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致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和频发区面积均明显少于干旱;干旱和洪涝灾害年平均发生站次在1996年以后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发生站次增加,而洪涝发生站次减少,且两种灾害均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1996—2001年湖北省部分地区连续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干旱的累积增强效应导致农业经济损失出现跳跃性增长并在2001年达到最大值;洪涝的致灾强度呈准周期的起伏振荡,农作物受洪涝影响面积最大、损失最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农作物受害面积与农业经济损失的决定系数为0.8;受害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具有较好的相关特征,且直接经济损失随受害人口增多而增加的速度加快,但近年来人口对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也显著提高;急转干旱和急转洪涝主要发生在鄂西北和鄂东南的夏季,农作物的脆弱度增加,农业经济损失随受害面积增大而增加的速度加快,但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远小于仅发生干旱和洪涝时的数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AVHRR资料估算水体面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言 洪涝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将会使大片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广大群众疾苦,洪涝灾害出现后,根据各地的受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吉林省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洪涝灾害是我省自然灾害中损失最大的灾害之一。特别是进入90年代 ,洪涝灾害在我省的发生频率较高 ,对我省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同70、80年代相比较 ,90年代的洪涝灾害具有频率高 ,强度大 ,范围广 ,损失重等特点。本文对90年代我省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2洪涝灾害的特征2 .1洪涝发生频率高尽管90年代我省的旱涝交替出现 ,但洪涝灾害的频率明显多于70年代和80年代 ,这10年中以1991、1994、1995、1998年最为严重 ,尤其以1995年和1998年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度(2002年12月~2003年11月),全省气温略偏低,夏季出现近50多年来罕见的凉夏;降水量异常偏多,年度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先后出现了淮河大水和黄河秋汛;日照严重偏少。年内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夏秋季低温阴雨时间长,暴雨洪涝灾害严重。本年度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不利,但对林业生产有利,属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峪 《气象》1995,21(4):22-24
1994年,我国南北大部降水比较丰沛,中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春末夏初旱、秋旱及江淮流哉伏旱范围较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汛期,我国出现南北两条明显多雨带,桂、粤、湘及辽、吉等省(区)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低温冻害轻,东北初霜明显偏晚,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夏季,大部地区出现罕见持续高温。登陆台风明显偏多,危害重,其中浙江受灾最重。风雹灾害轻。总的来看,1994年气候年景为一般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65—2014年黑龙江省63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区域洪涝指数、数理统计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得出洪涝等级(轻涝、中涝、重涝),分析近50年黑龙江省不同等级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黑龙江省发生区域性轻度、中度和重度洪涝灾害分别为7次、7次和6次,降水倾向率为0.864 mm/a;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分布不均,发生轻涝104次、中涝74次以及重涝29次,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地区逐年扩大;同时,发生洪涝灾害的站数比差异明显,且随时间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轻涝、中涝和重涝站数比的增幅分别为1.3/10a、1.6/10a和0.85/10a;洪涝灾害高发期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10年之后,主洪涝区为鹤岗、伊春、黑河和牡丹江地区,次洪涝区为大兴安岭和大庆地区。  相似文献   

15.
1基本气候特点 2003年度(2002年12月~2003年11月),全省气温略偏低,夏季出现近50多年来罕见的凉夏;降水量异常偏多,年度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先后出现了淮河大水和黄河秋汛;日照严重偏少.年内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夏秋季低温阴雨时间长,暴雨洪涝灾害严重.本年度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不利,但对林业生产有利,属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 湘西南地区秋季(9~11月)常有连阴雨天气过 程发生,造成持续低温,甚至洪涝灾害。因此,作好秋 季连阴雨分析和预报,对农业生产、减灾防灾都具有 较大意义。 以怀化、靖州、通道三县代表湘西南地区,若其 中两地或以上出现降水,则定为一个雨日。把连续5 个或以上的雨日称为一次连阴雨过程,降水可以是 暴雨、大雨,也可以是中雨或小雨。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全区大部农田大田作物生长期间,光、温、水等农业气象条件较为适宜且匹配适当,作物长势喜人。东部部分地区农作物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粮食产量受到明显影响。但就全区而言,今年大田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利大弊小,受灾仅为局部,为我区较好的农业气候年份,全区粮食产量有望突破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8.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3):I0001-I0001
江西省2013年4—6月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气温略偏高、日照略偏少。季内出现了多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属中等洪涝年份;气温、日照条件未出现明显异常。总体上,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2013年油菜、双季早稻均为丰产年景。  相似文献   

19.
马巧英  廖荃荪 《气象》1992,18(4):39-44
1991年,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南方春夏旱和北方秋旱以及江淮等地的秋冬旱范围大,部分地区伏秋冬连旱,旱情重;江淮一带梅雨早,雨势猛,强度大,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热量条件较好。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受灾重,风雹危害偏轻;低温冻害一般。综合看,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属一般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洪涝灾害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该文采用分类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与观测事实相佐证的方法,从农业洪涝相关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影响作物及发生时段,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可分为影响越冬作物的春涝、影响夏播夏收和夏季作物生长的夏涝及影响秋播秋收作物的秋涝。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及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洪涝成灾率呈南方增强北部减缓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等的间接影响。农业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及生态性危害。其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态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诱发病虫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洪涝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洪涝灾害的影响事实将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