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影响烈度资料预测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并以安徽大、中城市为例,进行抗震设防效益简析。结果表明,用烈度资料进行城市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研究是可行的。并且发现,在基本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1/400万)相同的城市,其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有较大的差异,这为安徽大、中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及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安徽及邻区15次地震的40条等震线资料,采用联合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将此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并结合地震烈度分布资料对衰减关系进行检验.认为本次统计回归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对安徽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二滩水电站坝区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二滩水库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Der Kiureghian-Ang的断层破裂模型。断层破裂长度及烈度衰减的统计数据取自本地区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现行地震烈度区划图没有表示出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烈度的概率,并以描述性的宏观地震烈度为基础。本文用在一定时期内地震烈度超过某一特定数值的概率来表示其地震危险性,作为改进现行地震烈度区划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京津唐地区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尝试进行了地震灾害与危险性分析,以提供制定抗震设防基本参数或烈度的参考.首先,我们用ArcGIS把这些历史烈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并把研究区分成 0.1°×0.1°的小方格.然后,我们对烈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每个小方格的地震烈度-频度关系(即灾害曲线).最后,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利用灾害曲线估算了京津唐地区的地震风险,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 50年)该地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如Ⅶ,Ⅷ,或Ⅸ度)的超越概率.同时,我们还估算了50年超越概率10%所对应的地震烈度,如:北京为Ⅸ,天津为Ⅸ,唐山为≥Ⅸ,保定为Ⅷ,廊坊为Ⅸ.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现行的抗震设防要求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6.
汪梦甫 《华南地震》1994,14(1):38-43
在严格限定地震烈度是一有序分类变量,等震线是烈度分区的外包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给出了计算场地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贾素娟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6,18(4):502-512
以山西中部地区为例,直接利用历史地震影响烈度进行地震区划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历史地震资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场地影响烈度的统计特性来编制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烈度区划图;② 在确定统计时段时,应充分考虑影响烈度资料的完整性和区域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③ 将平均重现期为500 a的烈度区划结果与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较,两者在分区形态上大体相近,个别地段有差异,也各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地震烈度的模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经宇  周锡元 《地震学报》1991,13(3):387-394
在我国,地震烈度预测是合理选择工程场地设防标准的基础.现行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提供的基本烈度是指10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最大烈度.从定义本身及编图过程看,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只是提供的基本烈度没有明确的概率标准而已.目前较为流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可以给出建立在概率水准上的烈度值.众所周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水网密布,大部分又属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在其范围内有属于大中型水库的土坝55座,堤围总长数百km。有关部门要求对土坝和堤围进行震害预测。本项预测采用概率方法,首先根据55座土坝和59个重点堤围的座标进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它们在一定预测年限T(取50年和100年)的地震烈度I的超越概率;其次根据近年我国发生的几次强震时处于不同烈度区内的土坝和堤防的震害资料,形成表示土坝和土堤地震易损性的震害概率矩阵;然后,根据上述两方面结果用概率公式评价各土坝和堤围卢、在预测年限内各震害等级的超越概率,并取10%超越概率为标准,估计震害等级。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对地震烈度的评定,依靠人的感觉、房屋震害、其他震害现象及水平地震动参数等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线地震工程研究的深入,在震后依据现行地震烈度表判定某地区的烈度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考虑在地震烈度表中引入一些典型的生命线工程指标,用于辅助地震区地震烈度的评定,有一定的社会需求。本文以生命线工程地震烈度评定为研究的切入点,选择系统中典型结构物或设备进行地震烈度的评定,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典型桥梁震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按照桥梁的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破坏部位、破坏部位的数量、桥梁的破坏等级、是否发生间接震害等分类整理汇总。根据现有桥梁的占有量,选择两类主要的桥梁类型——梁式桥和拱桥作为研究对象,以地震烈度为基本分类依据,寻找梁式桥和拱桥宏观震害与地震烈度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得到各烈度下梁式桥和拱桥出现各种震害的概率;得到各烈度下梁式桥和拱桥在完好、轻微、中等、严重和毁坏等5种破坏等级下出现的概率;得到各破坏等级下桥梁不同部位出现震害的概率;得到在各烈度下桥梁出现破坏部位种类的概率。将统计得到的概率简化,采用"个别、少数、多数、绝大多数"等不定量数词对各种震害或破坏等级进行限定,依据桥梁的破坏等级和破坏部位两种震害方式评价地震烈度,给出基于桥梁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该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2)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变电站内的电力设备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震害分析,总结电力设备的自身结构形状及材料构成特点,通过比较和综合归纳、统计分析,对变电站中变压器本体位移、变压器套管、断路器、隔离开关、CT、PT和避雷器等设备宏观震害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烈度进行分类统计。得到各烈度下各类设备震害出现的概率;判断各变电站的破坏等级,并得到各烈度下变电站出现完好、轻微、中等、严重和毁坏等5种破坏等级的概率;得到变电站各破坏等级下各设备出现震害的概率;得到各烈度下变电站内出现破坏设备种类的概率。将统计得到的概率简化,采用"个别、少数、多数、绝大多数"等不定量数词对电力设备各种震害或变电站的破坏等级进行限定,依据变电站的破坏等级和电力设备震害两种方式评价地震烈度,给出依据电力设备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该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3)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供水管道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震害分析,对国内外供水管道震害进行分析,总结其震害特点和震害规律。由于供水管道在地震中的易损程度较高,在VI度区庭院管道就可能发生破坏,且随地震烈度的增大,管道破坏也相应加重。此外,供水管道的震害受地震动参数、场地条件、管材特征、管材的设计、使用年限和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计时很难给出精准的关系。本文从供水管道的区域平均破坏率和系统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对国内供水管道震害进行分析和统计,总结震害规律。选择单位长度内管道的破坏处数进行统计,得到各烈度下的供水管道破坏等级;总结各烈度下供水管线的震后水压、漏损率和功能失效时间一级系统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大范围内衡量了管道震害破坏程度。参考日本和前苏联地震烈度表中对管道的描述,结合震后供水管道的破坏等级和功能失效模式给出基于供水管道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4)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找出各级地震烈度下,桥梁各电力设备中选定的震害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各破坏同时出现的概率,相较于传统统计方法得到的"和/或"结论更为合理。这是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地震工程学领域的初次使用,为今后该方法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一些基础。本文研究给出的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可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定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廊坊地区框架建筑的隔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廊坊市的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同时受中远场和近场地震影响。具有背景地震烈度较高而高烈度地震发震概率较小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根据廊坊市地震动加速度参数特点进行的框架结构隔震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实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发表作者所编制的一种新烈度表,这是用来确定一个观测点的地震烈度的。文中阐述了新烈度表的编制原则和它所根据的资料。至今苏联仍沿用1 931年所探用的地震烈度表(OCT BKO4637)-"榷定地震烈度的等极表"。在这个表中烈度是以度数来榷定的  相似文献   

13.
水库地震烈度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地震由于具有震源浅、震级小但破坏较同等级的天然地震重的特点,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在水库地震灾害预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由于水库地震事件数量少,历史震例往往缺乏地面烈度调查资料,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文中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从丰富的天然地震中选择可与水库地震灾害类比的震例,把其烈度资料引入衰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天然地震的烈度衰减进行比较,证明了这种方法具有合理性,所得到的水库地震烈度在近场普遍比天然地震烈度高,但由于加入了天然地震资料使得结果比已有水库地震烈度衰减慢且震中烈度稍低  相似文献   

14.
由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涵盖全国的地震动预测图(以下称概率预测图),是根据对象地震的发生概率及该地震带来的危险性,计算出一定时限内的地震烈度期望值,并且在边长1km的正方形网格上表示出来。作为表示方式表示出受特定烈度以上振动袭击的概率,并且根据特定概率把造成一定烈度的地区表示出来。总之,这类结果最初是由中央防灾会议公布,与东海地震和东南海~南海地震的烈度预测图(以下称方案预测图)很相似。换言之,这次的概率预测图受南海海槽地震的影响很强,暗示着在糸焦川-静冈构造线以外,内陆活断层的作用不大。这显然说明,海沟地震和内陆地震的发生概率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震信息系统应当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布地震烈度速报信息的需求,结合国际烈度速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经验,设计并实现SeisMIS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发布系统,并在成都市烈度速报台网中进行应用,对于提升地震烈度速报信息的网络化应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泊松分布的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2):195-201
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和地震烈度超越概率都是衡量场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计算民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定。本文根据目前工程地震和地震减灾研究中比较常用的Cornell类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反映地震时,空,强非均匀性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推导了场地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和计算表达式,通过计算实例,讨论了其与场地地震烈度极值概率(即超越概率差,通常被用来替代地震烈率发生概率)的差异,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两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2):203-210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计算了我国34个省会城市所受到的历史地震影响.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约5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44%;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为此,在确定城市地震防御烈度时,需综合考虑最大影响烈度和最频影响烈度. 本文还考虑到历史地震记录的不完备性,以福建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地震目录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震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城市地震影响烈度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变化,以50年超越概率2%作为城市特征地震影响烈度,可以作为城市地震防御烈度确定的依据,并据此对城市未来地震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叙述了东北地区地震烈度鉴定和烈度区划研究工作的十年进展,以海城7.3级地震为例论证了烈度鉴定的实际意义.通过近400项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的烈度鉴定,阐明了地震烈度工作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加强队伍、完善手段,开展多种途径综合做好烈度鉴定,城市小区划及其震害预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任静  李志强  杨彦明  任克新 《地震》2021,41(3):59-76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地震烈度及其工程应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地震烈度这个概念作了重新审查,指出地震烈度是地面震动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的平均程度,只能用在此范围内平均的物理数量来度量.在现阶段,工程设计数据应当选取这个平均数量加上一定的具有合理概率基础的偏差.宏观的和物理的烈度尺度都是需要的,但须以后者为准,以前者为后者的定性描述.对于物理尺度的选择、现行烈度表的修改以及烈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都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