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将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 ,一个国际工作小组正在对实施此计划的科学和后勤备选方案进行测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将使用两艘调查船 ,一艘升降船目前正在日本建造 ,一艘非升降船是由美国资助的。升降钻探船主要用于不安全的区域作业 ,例如有油气沉积的大陆边缘 ,含有厚的沉积剖面、断裂带和不稳定层组的区域。位于浅海和积冰区的台地将由非升降船钻探。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还将增加滨岸设备 ,加强滨岸的调查能力。另外 ,国际工作小组正在研究与其它国际计划和行业合作的途径。此计划的经费将由美国和日本各分担三分之一 ,其…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大洋钻探计划实施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评述了西太平洋边缘海盆的研究概况,提出东海大陆边缘的重大地质问题是陆缘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弧后扩张中心的热液成矿作用以及海洋沉积层序记录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变化,指出矿物-地球化学在大洋钻探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一年 ,是大洋钻探计划面临挑战和取得有益成果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气候/古海洋学、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洋壳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178航次在南极半岛外陆隆钻取的漂积物岩心所保留的连续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回溯到大约10Ma前) ,反映了陆架边缘周期性搁浅的前进冰盖引起了冰川沉积物周期性地向上部陆坡输送。181航次对新西兰南部和东部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对晚第三纪沉积物高分辨率记录进行了有关南极环极海流/深层西部边界洋流演化的研究。与早期钻探成果(深海钻探计划277、278钻位)相结合 ,获得了该地区晚…  相似文献   

4.
大洋钻探计划165航次计划于1995年12月在加勒比海5个钻位进行钻探调查。这5个钻位是:开曼海岭、北尼加拉瓜高地的佩德罗海峡、尼加拉瓜高地低部、哥伦比亚海盆和卡里亚科海盆。20多年前,大洋钻探计划15航次调查证实,加勒比海海底沉积物保留了晚白垩纪低纬度大洋和气候变化的明显记录。近年发现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卢博撞击坑和加勒比海范围k-T界面喷发沉积作用证据引起人们对该盆地沉积作用记录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5.
等深流沉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内外等深流及其沉积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它们的研究进展,且详细阐述了等深流沉积特征和沉积类型,并指出等深岩丘的发现是该领域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突出成果以及等深流沉积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虽然随着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项目的开展,等深流沉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代等深流沉积和古代等深流沉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尚不平衡,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在古代等深流沉积研究方面显得更为薄弱.最为重要的是,等深流沉积的识别是该领域研究的最大难题.因此,在其未来研究上,应注意运用地震波识别、遥感等现代科技调查手段,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识别标志,如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等,以促使其逐渐成为海洋沉积学中一个更为完善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洋钻探与深部生物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深海钻探计划(DSDP)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海洋沉积物中细菌活动性的证据到90年代大洋钻探计划(ODP)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深部生物的存在证据,并成为即将启动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一个优先研究领域,深部生物圈成为科学大洋钻探近年来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同时它也将有效地促进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7.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及其最初着重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初,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授予管理大洋钻探计划(ODP)19年的联合海洋研究所(JOI)一个长达10年、资金额度达6.26亿美元的合同,用来继续经营ODP的接任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此前,美国和日本在弗吉尼亚州阿林顿签署的继续进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合作备忘录,已于2003年4月22日开始生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日本文部科学省  相似文献   

8.
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努斯弧后盆地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加拿大—马努斯( PACMANUS)热水作用区 ,以其硅质火山岩 (英安岩 )以及大量的硫化物烟囱富含金属铜和金的特点引人注目 ,明显地有别于大洋中脊和弧后扩张中心典型的玄武岩区的那些热水作用区。马努斯弧后盆地具有板块会聚边缘的地质与构造背景 ,表明属大陆地壳性质。因此 ,在离散板块边缘已进行的所有大洋钻探计划的钻探中 ,它是更接近和类似于古成矿环境的现代热水作用的场所。PACMANUS热水作用区海底样品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表明 ,金属和矿化流体的岩浆起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李乃胜 《海洋科学》1996,20(3):3-14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自1983年以来,已成功地实施了66个航次的深海钻探作业,获取钻探岩芯逾100000m。在关于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海洋地壳的形成与发展,地壳流体循环和壳幔相互作用海洋沉积结构和古海洋学,地球大气圈、水圈、冰圈、生物圈的长期变化等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我国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保障我国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文章概述世界主要大洋钻探船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必要性和经验基础,并提出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大洋钻探船主要包括美国"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地球"号;从开发利用深海矿产资源和深度参与国际海底事务的角度,我国对大洋钻探船的需求迫在眉睫,且我国已在深水勘察船和钻井船等的设计和建造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船型、总体布置、推进和定位方式、钻探和岩芯采集系统以及船载实验室等方面,应参考其他相关和类似船舶,结合我国深海大洋勘探和开发利用的具体任务需求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11.
“乔迪斯·决心号”服役于大洋钻探项目(1985—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项目(2003至今)20年后,这艘超期服役的功勋钻探船目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装,它将成为美国贡献于IODP的新的海洋科学钻探船(SODV),并将致力于海底的监测和获取沉积物样品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作为IODP的非立管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显生宙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年代、幅度和作用机制尚在争议.当人们能够通过地震剖面的地层记录客观地识别被不整合面分割开的沉积体时,必须根据经验研究和模式比较,来确认这些沉积体与海平面的相关关系.为了评估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大洋钻探计划150航次于1993年5月28日至7月25日重返新泽西滨外区调查.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与大洋钻探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起开始执行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联合领域研究计划,是地球科学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了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其科学意义,提出了南海开展大洋钻探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可望解决的与南海相关联的7个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之前,日本于1994年就提出了“深海地球钻探计划(OD21)”,此计划包括建造带有上升装置(riser)的地球深部钻探船。由于即将完成的海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中使用的钻探船上没有安装上升装置,所以钻进速率和孔心采取率的提高均受到限制。如果采用通过钻管将钻探岩  相似文献   

15.
到1992年底,大洋钻探计划(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已执行了8a多的时间。为了解决一些重大的地学问题,大洋钻探计划的科学钻探船——“JOIDES Resolution”号的航迹已遍及大西洋,东、西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韦德海,苏禄海,西里伯斯海,菲律宾海,日本海和珊瑚海等。钻探工作的目的包括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地幔与地壳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洋钻探开始于20年前南海的ODP184航次。20年来,中国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最近5年里在南海实现了三个半IODP航次以探索其裂谷与扩张过程。积极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合作为中国的海洋地质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将研究区域从近岸扩大到深海,而且壮大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队伍。边缘海构造和气候变化低纬驱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现在中国为了增强在大洋钻探国际合作的作用,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作为第二步,中国将提供执行钻探航次的钻井平台,从而进入大洋钻探的核心层。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在2020年主办国际学术大会,准备制定2023年以后的国际大洋钻探科学计划。对于中国深海科学界来说,这些新任务都将是空前的挑战,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在科学上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18.
未来善于天然气水合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碳以游离气、溶解气和水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 ,数量巨大。在典型的温度 (洋底温度为摄氏数度 )和约50巴 (相当水深500m或更大 )的条件下 ,如有足够的甲烷气或其它形式的气存在 ,就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科学家估算 ,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碳相当于石油、天然气和煤中的碳之两倍。大洋钻探146和164航次在俄勒冈和新泽西州大陆边缘发现和回收了水合物、流体和气以及对下部界面环境影响之证据。这样 ,对未来大洋钻探计划提出了挑战 :需要在全球海洋中广泛布置井位 ,以采集水合物样品。这…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聚集了地球上大量的边缘海盆和俯冲带,在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大洋钻探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归纳过去40年来科学大洋钻探在西太平洋的地球动力学成果,分析当前大洋钻探的现状,进而探讨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钻探的区域。钻探成果揭示了边缘海盆的演化过程,包括日本海盆的弧后海底扩张成因,菲律宾海的弧后扩张和残留弧的形成模式及南海构造演化过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为海盆的扩张成因提供依据,同时为了解海盆扩张过程中的地幔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大洋钻探成果表明,俯冲倾角大小不仅影响俯冲工厂的动力学机制,而且对俯冲板块耦合性具有控制作用。目前日本南海海槽发震带钻探项目的最大钻探深度为3056米,未来几年有望获得发震带的岩石样本。对于西太平洋的两个重要构造单元-Shatsky海隆和翁通—爪哇海台的成因机制问题,大洋钻探获取的依据仍不能单一地支持某一个假说。在南斐济海盆及赫布里斯海盆发现的大洋红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海盆的海底扩张事件。苏拉威西海和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直接发育在大洋玄武岩之上,可能为海盆的扩张起标定作用。虽然过去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工作,但因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具有很大的构造多样性和复杂性,仍然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深海钻探在研究大洋和边缘海深水凹陷的含油气性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岩心中曾发现了烃类的工业流和石油的痕迹。在太平洋中沿着整个大陆—大洋过渡区的周边发现了含油气性的标志 ,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中则见于大陆坡脚处。在这些地区它们与沉积盖层中的金属矿化相结合 ,说明了长期的热液活动性。石油和天然气出现在边缘海中 ,如加勒比海、爱琴海、黑海、第勒尼安海、白令海、日本海和墨西哥湾。实际上它们都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阿拉伯—印度板块的大陆之间碰撞区内。在大洋和边缘海底 ,沉积物的厚度一般不超过 1~ 2 km,这对于形成油气藏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