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文斌 《地震》1994,(5):65-70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一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的频度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主体活动区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强震观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明  张彪 《华南地震》2001,21(2):58-63
介绍了国内外以及广东省强震观测的历史现状,以大量的事实、数据说明广东省强震观测工作过去的辉煌和目前的落后状况,提出了我省今后开展强震工作的设想,特别指出要改变以前强震仪除被动等待强地震外就无所作为的情况,扩展用途,增加显示度,为用户着想。  相似文献   

3.
川滇及其邻区强震连续活动的地域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侧重分析了川滇及共邻区强度连续活动的不同地域分布图象,根据强震间的构造成因联系,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主震-晚期强震和先期强震-后期强震。后一类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由前兆性中强震条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和相关构造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从整体连续强震活动图象变化特征上反映出强震及其晚期强震活动的可预测性,因而可供强震中期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4.
远东地区的强震系列可以分为板间强震系列与板内强震系列。研究了它们的分类、特征及其适用的公式,得出远东地区板间强震系列与板内强震系列的相关性十分明显、板内强震系列常发生在板间强震系列之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了我国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历史,介绍了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现状、特点和监测技术,以及大坝地震安全报警和强震观测记录的应用,对今后水工结构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区强震观测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反应谱和功率谱密度函数表征的强震运动的统计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近仁  孙景江 《中国地震》1994,10(4):327-340
文中利用我国海城和唐山地震190条强震记录和美国西部138条强震记录研究了以反应谱和功率谱密度函数表征的强震运动的统计特性。反应谱用最大地面加速度归一化,即表为谱放大系数,功率谱密度函数用金井清谱描述。文中研究了参数的统计值和依赖性,以及谱放大系数和金井清谱参数与场地条件、震源和震中距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了中美两国强震运动谱的统计特性,并对我国地震工程应用的强震运动谱的统计参数值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大坝原型测量及抗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江口大坝、葛洲坝闸墩坝、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强震观测为例,介绍了混凝土大坝原型观测中所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强震观测和微振观测)及获取的初步成果,扼要介绍了混凝土大坝抗震分析的内容(包括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坝体稳定性分析和强度验算)和方法(拟静力法和反应谱法),最后,详细介绍了利用强震记录对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进行抗震分析的结果,并由此看出强震观测对于大坝抗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以华北地震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震中迁移图象为例,揭示了我国各地震区带内的强震震中迁移有以下基本迁移特性:强震震中在每完成一次迁移后均将改变其原来迁移运动的方向和速率,即改变其迁移运动的速度。因此,不论是时间意义上还是地点意义上,在强震震中迁移的前方将存在着一个未来强震危险性较小的前向扇形时空安全区,未来一次强震发生在这个扇形时空安全区内的可能性不大。并对强震震中这种普遍的变速度“扭头”或“掉头”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西南地区1900年以来M≥6.0级强震资料出发,对强震活动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强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的周期性,在活跃期M≥6.0级地震活动的丛集特征显著,并且符合非线性加速发展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强震活动在活跃期表现为具有主体活动地区、群体迁移、由局部区域向整体地区发展等特征。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认为,西南地区自1988年开始的最  相似文献   

11.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粤闽地区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粤闽两省及其近海近年来2次强震以及6个中等地震水化学前兆资料,结果表明,中等地震与强震的水化学前兆异常在数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中等地震震前以中短期及短临异常变化为主,而强震前则超过三分之一的水化学测项出现持续1~4年的长趋势异常变化。同时研究表明,单凭水化异常出现的集中程度对未来震中作出预测是无统计依据的。  相似文献   

13.
李志海  王海涛  朱成英 《地震》2005,25(4):93-97
应用CH方法对新疆境内21次MS6.0以上地震前显著地震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21次强震中, 有10次强震前出现2个以上显著地震, 其中满足CH判据的地震有7次, 占显著地震个数满足CH方法地震数的70%。 7次满足CH判据的地震中, 除1973年精河6.0级地震发生在其显著地震后63天外, 其余主震都发生在其满足条件的显著地震后25天以内。 结果表明, CH方法可应用于新疆强震前的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14.
重点追踪了云南地区中强震的动态图像 ,发现在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 1~ 4a出现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有序迁移的中强震预示了活跃期强震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 ,80 %的强震发生在这些中强震 15 0km范围内。有序迁移结束后 2d至 11个月发生活跃期的首次强震 ,其中 75 %在 3个月内。文中介绍了强震的等间距迁移、强震活跃期后期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巨震前后大震的有序迁移和中等地震的定向迁移与部分震例 ,但地震活动有序迁移图像的机理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喀什-乌恰地区近年来强震活动平静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王海涛  赵卫明  聂晓红 《地震》2007,27(2):99-111
通过分析喀什—乌恰地区和伽师—柯坪块区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 从断层相互作用和中等地震活动加、 减速特征的角度, 初步论证了两个区域强震活动交替发生特征的可能机理。 库仑破裂应力和加速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 伽师—柯坪地区1997—1998年成组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 新疆南部周边发生的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不利于喀什—乌恰地区强震的发生, 可能使得该区后续强震的发生时间延迟了。 另一方面, 位于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1997—2003年伽师系列强震产生的ΔCFS为负的喀什—乌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弱加速特征, 这或许是1993年以来喀什—乌恰地区强震平静特征的原因。 喀什—乌恰地区7级地震产生的正的ΔCFS可能有利于伽师—柯坪地区后续强震的发生, 3组7级地震产生的ΔCFS为正的区域内后续强震发生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特征, 从而定量解释了喀什—乌恰地区强震活动对伽师—柯坪块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西洪洞、临汾历史大震区现今地震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临汾地区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资料,对1303年洪洞(M=8)、1695年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所在区域1987年-1999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的测定情况比原有结果有很大改善,定位精度明显提高。两次历史大震所在区域中现今地震的密集区,与两次大震各自的高烈度区长轴方向、形状和大小相吻合,反映了历史大震震源断层对现今小震活动的约束作用。小震震源深度的分布情况表明,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可能都比较浅。重新定位结果为利用现今小震的群体特征研究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相关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特征,从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板块边界动力学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面讨论了两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区强震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安达曼弧段强震活跃态势将会对大陆西部未来1年及稍长时段的强震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姜秀娥  张国民 《地震》1994,(5):53-58
根据位错量与地震应变能的关系及岩石不均匀脆性材料在受力后小破裂增加的特点,本文对华北这一相对完整块体的强震、强震丛、中强地震的活动参数与发震时间间隔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强震重复性的非线性简化模式,对强震丛之前中强地震的时间分布入物理力学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两个具体问题:①如何估计地震活动高潮时段开始时间;②高潮时段强震规模与结构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