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的晚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前人重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的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的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河北沿海海侵灾害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中以包含海进、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的广义“海侵”概念,论述河北沿海地区海侵现状及其危害,探讨海侵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海侵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包含海进、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的广义"海侵"概念,论述河北沿海地区海侵现状及其危害,探讨海侵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海侵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总结近年来在汉江上游古洪水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洪水模拟计算方法,对汉江上游6个沉积剖面纪录的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年代考证和洪水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文献记载的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水影响范围、强度和程度,以及结合洪痕沉积规律,在时间上考证认为这6个沉积剖面记录的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是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九月的一次特大洪水事件。选取合适的河槽横断面和糙率系数,采用HEC-RAS模型对距离较近的4个沉积面记录的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洪水模拟计算,模拟洪水位与各剖面依据古洪水SWD恢复的洪水位误差在-0.18%~0.25%,而且模拟的1983年洪水位与剖面及其附近发现的1983年洪痕水位误差小于0.25%,说明洪水模拟计算选取的河槽横断面和水文参数准确、可靠,从洪水模拟计算的角度也说明了汉江上游沉积记录的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为一次特大洪水事件。该研究结果不仅延长了汉江上游洪水序列,而且也为汉江上游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等提供重要的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5.
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分布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辉  王洪波 《地理研究》2015,34(12):2343-2354
搜集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记录2119条,以此为基础,重建区域历史风暴潮发生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从年内分布情况看,苏沪浙地区历史风暴潮主要发生在6-10月,其中7-9月占80%,8月为全年最高值,占37%。68.56%的历史风暴潮发生在农历朔望日前后,其中发生在朔日前后(农历二十七至次月初四)的占35.57%,发生在望日前后(农历十三至十九)的占32.99%。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年际变化时间序列存在54 a、30 a、17 a周期。历史风暴潮引起的海侵多发生在沿海地区,苏北地区历史风暴潮海侵淹没界线达4 m高程,长三角地区历史风暴潮海侵淹没界线达5 m高程,杭州湾沿岸、浙东沿海地区则分别达5 m和6 m高程。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讨论了大渤海区土地质量下降的形势,引起土地质量下降的因素及基 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大渤海区约30×10^4km^2范围内,土地质量下降主要与土地盐渍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而土地盐渍经与海侵密切相关以及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信宝  周杰 《中国沙漠》1996,16(4):411-416
晚更新世以来, 黄渤海盆地沉降速率较大, 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黄渤海的出现加强了东亚夏季风和黑潮暖流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温湿期的气候较早中更新世为湿润, 降水特别是汛期降水较多, 侵蚀强烈。和黄渤海三次大规模海侵相对应,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强侵蚀期, 中更新世末的统一黄土高原被侵蚀分异为梁峁区和塬区。东部地区的东北部陕北北部、晋西北一带, 由于黄土粒度粗, 抗蚀性差, 侵蚀暴雨多, 侵蚀最为强烈, 形成了现今的梁峁地貌; 南、西、西北部, 由于黄土粒度细, 抗蚀性较好, 或侵蚀暴雨少, 侵蚀相对微弱, 形成现今的塬、残塬地貌。  相似文献   

8.
粮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联点,能够有效地揭示极端干旱事件对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影响的过程和机理。以粮价异动为切入点,通过粮价通胀指数和“无透雨”的持续时间,分析农业旱情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1637—1643年华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中的粮食安全进行深入剖析。结果显示:华北地区无透雨天数超过150 d,年降水量与5—9月降水量的距平值均≤-30%,水分异常短缺,土壤严重失墒,危及粮食生产安全。因此,降水量距平值≤-30%是华北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临界阈值。此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历史同类事件之最,连续无透雨日数最长,地表径流枯竭记录最多,水资源的短缺导致伴生灾害相继发生,超过生态系统的忍耐极限,粮食生长期缩短,减产歉收,绝产绝收,粮食供给链条断裂。粮价通胀指数最低9.50,最高26.70;货币发行与粮食供给失衡,通货膨胀严重,粮价飞涨,市场倒闭,粮食安全体系崩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生质变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在中山站的部署,分析了首批观测数据,得出中山站区宇宙噪声静日曲线。分析表明,观测期间中山站区的宇宙噪声吸收事件夜间与白天显著不同。在夜间,吸收事件呈脉冲式,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吸收区域常在站区北侧出现,沿东西方向伸展;在磁中午附近,吸收事件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吸收区域南北侧较强,中央较弱。可以认为,夜间吸收区域对应着极光带,其吸收由极光粒子沉降引起;在磁中午,吸收区域对应着极隙区,其吸收可能与极隙区粒子沉降和对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5-9月小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煜 《中国沙漠》2015,35(3):735-743
基于1991-2013年5-9月内蒙古自治区117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别定义各站点小时降水量的强降水阈值,揭示强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小时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99个百分位阈值、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1 h降水量最大值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现为自内蒙古西部向东部递增,高值区位于阴山山脉南部和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部的迎风坡,低值区位于内蒙古西部。21世纪以来,内蒙古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内蒙古强降水事件集中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而且午后至傍晚时段最为活跃,内蒙古东部区域的强降水事件有夜发性特点。内蒙古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在1~5 h,其中持续时间为2 h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强降水事件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而且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在战国时期以前,华北平原是黄河泛流之区。黄河下游频繁改道,几度经由天津附近流入渤海,天津及其周围在河流和海侵的双重作用下多是斥卤滩地,没有开发。战国时期以后,黄河改由山东人海,河流带来的地表的土地积垫,养活了一些以渔、农和盐业为生的民众,出现了人口生活的聚落。秦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为例,探讨了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识别和综合评估方法。采用陕西省96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各站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并构建了以事件的极端强度、累积强度、累积面积、最大面积和持续时间5个指标的区域气象干旱事件综合评估模型,确定了区域气象干旱事件综合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历史干旱事件验证表明,采用的建模方法和评估等级划分合理。分析表明:陕西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以10~20 d为主,最长可达218 d。区域性干旱事件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近53 a区域干旱事件频次呈弱的增加趋势,累积日数呈增多趋势,但年际差异大,阶段性特征显著。20世纪90年代持续性干旱事件频繁,强度强。干旱事件地域分布特征显示关中为陕西干旱事件发生的高频、高强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13.
朱诚  张强  张芸  张之恒  沈明洁 《地理科学》2003,23(6):705-712
通过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高邮龙虬庄和海安青墩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剖面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年代学测定,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人类活动以前,该区距离海洋较远,但受海面变化影响强烈。此后,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7000—6000间的大西洋温暖湿润气候以及3700aB.P.左右期间,该区气候适宜,人类文明在这样的适宜气侯条件下得到长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海安青墩遗址剖面中出现厚达1m多的自然沉积地层,粒度分析以及孢粉分析表明,这一自然沉积地层是4000aB.P.以来的海侵事件所致,正是这次海侵事件,使研究区人类文明得以衰落。  相似文献   

14.
天津平原第四纪微体化石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质、地理和考古工作者对渤海湾沿岸平原第四纪海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凤林等提出中更新世以来渤海湾北岸至少有4—5次海侵,有3次海侵曾抵达玉田、宝坻等县境。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提出了7000年前海侵的最大范围。随  相似文献   

15.
福州盆地晚第四纪海侵-海退研究在近几十年内获得了较多的成果积累,已证实淤泥层可作为海侵活动的标识层。海侵层除了能够指示海平面上升,其在盆地内部的分布特征能够反演其沉积后期经历的构造活动。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收集了盆地内不同位置913根钻孔岩芯资料,分别提取全新世与MIS 3两次海侵层层顶、层底埋深、厚度以及现代地表高程等参数,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两期次海侵层的厚度和层底埋深利用ArcGIS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结合盆地内已探明的断裂构造,探讨盆地沉积中心的演变。结果表明,不同期次的海侵层在盆地内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1)全新世海侵层的层顶与层底埋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层底埋深与海侵层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现代地表高程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全新世海侵层沉积以来盆地内部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性构造沉降;2)MIS 3海侵层的层顶、层底埋深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层底埋深与海侵层厚度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是相较全新世弱得多,层底埋深与现代地表高程不存在相关关系,表明MIS 3海侵层沉积以来盆地内部可能发生过差异性的构造沉降;3)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6.
海河河口地区全新世环境及其地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元芳  牛修俊 《地理学报》1989,44(3):363-375
全新世初期本区为淡水湖沼或冲积平原,距今9200年前海侵开始影响到本区,约8000年前海面急剧上升,本区成为古渤海的一部分,至7700年前发生海退,嗣后较稳定,大规模海侵发生在6300—5800年前,当时这里成为浅海,5400年前再次海退成陆。5000年以来,海面仍有波动,在环境演变中主要表现为岸线不断地向东退却。全新世下限以距今12000年为宜,本区地层可分上、中、下全新统,下和中全新统又可分为上、下两段。  相似文献   

17.
渤海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数值模拟与季相时空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HellermanandRosenstein全球风应力资料中的多年月平均风场资料驱动ECOM模型,设计了潮致、纯风生以及风与潮两者叠加三个数值实验对渤海海域风驱-潮致拉格朗日(Lagrange)余流的逐月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季风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渤海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影响余流流向和流速的重要因素。冬季,从渤海西岸到莱州湾海域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表现出一个大逆时针环流,辽东湾呈现顺时针方向流动,渤海中部存在一个弱的顺时针流环。夏季,整个渤海海域呈现顺时针流况,渤海海盆存在一微弱的逆时针涡旋,一支西南向流沿辽东湾东岸穿越渤海海盆,与起自渤海湾的东向流一起进入莱州湾。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主要受风的控制,潮汐则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事件旅游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事件旅游给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正确分析和评价事件旅游的影响,有利于发现事件旅游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使用1986-2007年的新疆旅游统计数据,利用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分析旅游危机事件和旅游节庆事件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并建立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研究结果显示:入境旅游对事件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形成明显的"凸形峰"和"凹形谷",且持续时间长;新疆国内旅游受各类事件影响的程度较小,影响持续时间短;相对而言,事件对于新疆入境旅游的影响比国内旅游影响时间更长,影响程度更深。旅游本底趋势线虽属描述性模型,但在事件效应定量评估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过去1千年重庆干旱记录分析表明:2006年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并非历史仅见。这样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仅仅是气候波动中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干旱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还是发生的范围都可能并未超出气候波动的正常幅度。  相似文献   

20.
全新世海侵痕迹遥感信息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英时  杨忆 《地理研究》1996,15(1):73-81
本文应用TM、MSS、NOAA等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遥感信息,并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岩相、历史考古等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华北平原全新世海侵痕迹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中特别注重利用与海侵有着直接成因关系的地下咸水体及水化学特征变化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水、热、盐、土、植被等环境因子。通过多种图象处理方法,突出古海岸线两侧环境因子的综合差异,识别和勾绘古岸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