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前言     
莫宣学 《地球学报》1996,17(4):341-342
前言人们普遍认为,大陆漂移学说带来了第一次地球科学革命,板块构造学说引发了第二次地球科学革命。然而,随着大陆地质和深部地质的深人研究,板块构造学说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板块构造现行理论体系亦难以对一些重大的地质问题,如板块运动动力源、板内垂直运...  相似文献   

2.
张宏仁 《地球学报》2005,26(6):493-494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充满活力;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实现其目标,即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将地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各国的繁荣昌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地质科学在公众中的普及。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地质科学展望——31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1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共103个国家和地区3705名代表出席。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千年的挑战。中国代表团共180余人出席了大会,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参加交流。作者有幸参加了大会,现根据交流资料和领会的感受,对新世纪地质科学发展的趋向及面临的挑战作一归纳,与同仁讨论。文中简单回顾过去100年地质科学发展的特征,强调了技术进步推动地质科学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21世纪地质科学面临的若干方面任务,包括:矿产资源持续供给、水资源短缺、减轻自然灾害、溶入社会和政治等。  相似文献   

4.
吴振扬 《地质论评》2007,53(B08):104-110
地质旅游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源,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去发展可持续性的旅游景点。香港地少人多,发展旅游吸引点是极度困难的。香港陆地约有30%为花岗岩覆盖,其中的一半已在城市之下,其余的则拥有相当吸引人的地质景象,有极大潜力发展地质旅游。除吸引地质生态有关游客外,在花岗岩地区开发地质旅游,更容易普及地球科学,同时增强公众对地质地貌之欣赏能力,提高环保及地质保护意识。不过,于香港花岗岩区发展地质旅游所遇到的困难亦不少,主要来自规划、行政及安全的问题,当中需要政府、地区民众及地质旅游工作者并肩合作,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建平  金小赤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08-2022112008
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传正 《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地质灾害具备自然、社会和资源三重基本属性。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环境变化的动力是地外天体引力、地球内动力、地球表层外动力和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4种地质作用。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导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绝对量是持续上升的。通过采取各种减灾行动,可以实现因灾伤亡人数持续减少,灾害损失相对社会财富增长的比例持续降低,从而实现控制地质灾害增长的趋势。提出了国家地质灾害减轻战略目标、战略对策和减灾行动,强调建立政府、科学技术界、工程企业界与公众社会“四位一体”的减灾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减灾理念从被动防治向科学开发地质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张建平  金小赤 《地质论评》2023,69(3):1075-1084
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当代地理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生了新的严峻挑战,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应如何思考?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地质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大科学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地质科学已由矿产型转变为社会型,其目标和任务,专业结构与组织形式,工作部署与科学发展战略,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地质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建立新一代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时期,要想认识地质科学的前沿及前景,首先必须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的两大支柱和地质科学沿两条轨迹发展的历史,然后才能洞悉现代地质科学沿两大主题开展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质科学现代意识的落差沈永和(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存在决定意识”。地质科学现代意识之所以愈来愈显得迫切而重要,是与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自然-社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缘,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面临着严峻的地质安全风险,因此亟需解决各种地质作用对人居环境与工程活动带来的地质安全问题。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圈层相互作用、内外动力耦合、人地协调互馈为理论核心,聚焦国土空间地质安全、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城市建设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地质安全及资源开发地质安全等方面,分析国家战略发展面临的重大地质安全挑战,剖析地质安全牵引出的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勾画出地质安全主要研究方向。地质安全是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构建宜居地球的重要前提,对于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灾害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地和谐安居等相关地质安全问题,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概要介绍了环境地球科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以及环境地质科学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给环境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最后用说明了环境地球科学在江苏省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牛晓莉 《吉林地质》2005,24(3):92-94
在当今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突飞猛进,地质科学与其它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产生新的学科、新的分支,地质期刊的内容也随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信息专家认为:谁有效地开发利用了信息资源,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占领制高点。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而期刊信息是整个信息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铀矿地质科学在跨世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临新的挑战──从30届国际地质大会看铀矿地质科学的发展王正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1当前世界铀矿地质形势参加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铀矿地质领域的各国学者共计113人,共收集有关论文摘要41篇,其作者...  相似文献   

15.
地质科学100年的发展折射了20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曲折过程,地质学科的演化反映了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和社会进步对地质学科布局的深刻影响。通过对20世纪100年世界地质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和综合,从计量的角度获得了反映地质科学及其各学科发展和演化的轨迹,包括:①见证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动力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的转变;②记录了工业化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地质科学发展和演变的影响;③反映了过去100年重大历史事件对地质科学发展的影响;④体现了技术进步是地质科学发展的革命性推动力;⑤揭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地质科学发展的差距。运用学术论文定量分析地质科学长周期发展规律,用数据反映地质学科的百年兴衰,是研究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环境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承祐 《地质通报》2006,25(11):1247-1256
环境地质学与其他地质学科的最大区别是,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地质作用营力加以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面向国民经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环境地质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关注气候变化、海岸带发展、城市化、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要重视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规律,特别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相互关系的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和群测群防,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研究重点.持久地为社会、为公众、为政府服务,提高地质科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提高公众对环境地质学的认知与认同,才能采取共同行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 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奋起拯救地球和地球上包括人类自己在内的生物———对环境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是人类20世纪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其中,地质科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功不可没。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科学,历来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地质科学注重研究地球的形成及其演化历史,在满足不断前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地质学家弄清楚了地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地质科学在研究地球演化历史时,总要研究生物的进化过…  相似文献   

19.
一、当代地质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着多重的社会挑战近代地质科学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进程,通过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正在揭开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新的历史篇章.目前,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人类活动,加重了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需求的压力.并带来不断增加的自然灾  相似文献   

20.
《安徽地质》2006,16(2):125-125
2006年5月20日,省暨合肥市“2006年科技活动周”开幕仪式在合肥市和平广场隆重举行。根据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部署,2006年科技活动周于5月20日-26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本次科技活动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安徽省地质学会积极响应并参加了该活动。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和部署下,我会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主要向社会和公众宣传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公众地球科学意识,培育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扩大地质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