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系统分析多波束测深数据的误差来源与性质的基础上,介绍了条带式多波束测深仪所采用的误差处理的理论模型。针对海洋测量的特点,特别强调了基于趋势面分析的粗差探测与剔除和相邻条带数据的整体拼接以及对航向  相似文献   

2.
多波束数据的广泛利用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多波束数据多以二进制等形式存储,难以直接进行读取使用;二是由于不同厂商的数据格式不同,批量处理多个来源数据的难度较大。为此,研究了S7K、ALL、HSX、XTF、XSE、GSF共6种主流多波束数据格式及数据结构,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款能够自动解译并快速显示和存储所需数据的软件系统。该软件通过数据库技术管理海量数据,可以按照自定义格式存储关键数据并以文本格式输出,数据可视化图形实时检索定位,有助于提高多波束数据解译和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声剖选取引起的深度误差模型,利用实测数据,分析比较了不同选取方法对测深结果的影响。通过仿真计算,对相邻时刻声剖点的平均声速差值与深度、波束角、断层差值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通过确定相邻声剖点平均声速差值来确定声剖密度的方法,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MDT测压资料的分析,发现了造成测试点压力值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测压点储层物性差,测试探针抽吸地层流体后储层压力恢复需要的时间较长,然而由于实际原因测试压力恢复无法等待足够的测试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物性较差储层较难形成好的泥饼,以至于受到比较严重的泥浆侵入使得测试点产生超压现象,测试得到的地层压力和实际压力相比偏大.同时分析发现物性较好的储层往往能够得到相对可靠的测试压力.合理的气水界面对于计算探明地质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高温高压气田,气水过渡带往往较大,可能会达到30m左右,这种情况下无法仅从钻遇情况分析气水界面,此时可以结合MDT测压资料分析气水界面,从而确定合理的地质储量.通过分析实际MDT测压资料,对不同测压点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压力数据点的筛选原则.通过实际检验认为新的回归方法确定出的气水界面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多波束测深数据质量受声速误差等因素影响较大,针对该情况,利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以相邻条带中央波束作为先验信息,对多波束测深数据进行改正。首先,以相邻条带的中央波束数据构建海底地形大致走向的趋势线作为先验信息,结合观测值与检查线测深值,得到观测值和先验信息的偏差;其次,利用卡尔曼滤波对观测值进行改正并对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利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多波束测深数据进行优化。实验表明:利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能够对声速整体误差影响的多波束测深数据进行有效改正。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遥感专题信息数据、常规观测信息数据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三类数据其来源不同,组织方式不同,存储格式也不同,如何在遥感信息提取平台上综合运用它们进行多维、动态显示与处理,是系统研发的一个瓶颈问题.根据海洋数据特征,建立能够对矢量、栅格以及时间数据综合处理的一体化时空模型,实现其数据结构,并使用"海洋一号"卫星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数据结构可以满足多源遥感数据的多维动态显示与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波束测深条带边缘波束易受到姿态和声速等多种误差影响、相对中央波束数据质量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相邻测线重叠区域对多波束测深数据边缘波束进行横摇运动残差改正的模型,提高边缘波束测深数据的质量。使用沿航向的测深点匹配插值模型,完成中央波束测深点与边缘波束测深点的匹配,得到边缘波束测深误差值;使用横摇运动残差改正模型,实现顾及姿态角的条件下补偿波束入射角。计算实例表明:本文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取边缘波束测深误差值,改正后的海底地形削弱了误差导致的上下起伏,有效地减少了影响边缘波束的多种误差,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波束勘测的数据编辑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仪器自噪声、海况因素或多波束声纳参数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多波束勘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噪音,而剔除假信息,恢复、保留起初信息,是后处理精确成图的必要前提。作者根据使用不同多波束系统的经验,并结合763计划海洋领域多波呸后处理软件研制的最新成果,提出用趋势面拟合法和投影法对海量多波束勘测数据进行编辑,在投影法的基础上,进上步提出用“水深分层法”、“相邻波束及相邻测线对比编辑”和“参考地形变化趋势编辑”等  相似文献   

9.
余群  陈立奇  高鹏飞 《海洋学报》1991,13(4):581-587
海洋气溶胶中微量重金属元素既来自火山爆发和海水发射到空气中的海盐颗粒,又来自大陆沙尘和污染空气的输送影响。因此来源复杂,其化学存在形式也受不同来源影响很大。海洋大气中的重金属Pb,Cu,Cd,Fe,Mn,V是目前海洋大气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对象,Fe和Mn是陆源尘土的重要指示元素,V和Pb是陆源污染空气的特征元素。当它们迁移到海洋上空之后,与其他来源相同的元素混合,但不同来源相同元素往往表现在水可溶和酸可溶相分配上的差异。由于水可溶和酸可溶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最大,因此,  相似文献   

10.
多金属结核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能够反映其赋存环境的差异与变化,也能够指示结核的成因。利用ICP—MS方法分析了分布于南海西北陆缘、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区域的多金属结核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富Fe、Si、REE,而Mn、Co、Cu、Ni含量低于大洋结核,轻稀土元素(LREE)更为富集。依据结核TMn/TFe的比值特征以及w(Mn)-w(Fe)-w(Cu+Ni)三组特征显示,南海结核和太平洋海山结核符合水成成因,太平洋海盆结核属成岩成因,印度洋结核具有成岩和水成双重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型结核不同,南海结核元素组成中,标识陆源物质来源的Fe、Si、REE、Al等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边缘海特征,反映了南海结核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边缘海独特的沉积条件和多变的古海洋环境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金属结核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能够反映其赋存环境的差异与变化,也能够指示结核的成因.利用ICP-MS方法分析了分布于南海西北陆缘、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区域的多金属结核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富Fe、Si、REE,而Mn、Co、Cu、Ni含量低于大洋结核,轻稀土元素(LREE)更为富集.依据结核TMn/TFe的比值特征以及w(Mn)-w(Fe)-w(Cu Ni)三组特征显示,南海结核和太平洋海山结核符合水成成因,太平洋海盆结核属成岩成因,印度洋结核具有成岩和水成双重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型结核不同,南海结核元素组成中,标识陆源物质来源的Fe、Si、REE、Al等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边缘海特征,反映了南海结核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边缘海独特的沉积条件和多变的古海洋环境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分形理论,通过建立不同的相空间,计算了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的铁、锰元素的时间序列在各相空间中的关联分维,并与其在沉积物岩心中的关联分维进行了对比.通过研究发现,多金属结核中铁、锰元素和沉积物中Fe2O3及MnO在分形演化过程中均存在分维吸引子,认为沉积物中的Fe2O3和MnO可以用3个变量来描述,它们可能代表了火山、生物和陆地的三种来源,而描述结核中的铁、锰元素却需要14个变量,反映多金属结核中铁、锰元素的来源和/或赋存非常复杂,至少有14个因素在起作用,可能暗示了结核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为多金属结核的生物成因提供了间接的数学证据,同时也合理解释了结核生长结构所具有的自相似韵律现象.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1月—1987年5月,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环球科学考察期间,收集了58个海洋气溶胶样品,采用中子活化法分析了Al,V,Mn,I,Br,Mg,Na,Cl等元素。应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富集因子分析对气溶胶中元素进行分类、定量评估和来源判别,讨论不同来源元素的特征,计算各主要来源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海洋气溶胶中Al的99.99%是来自陆源地壳风化物,Na的99.2%。和Cl的99.99%是来自海水,V的91.4%。来自陆源污染物。因此,Al可作为海洋气溶胶中陆源地壳风化物的示踪元素,Na和Cl可作为海水源示踪元素,非地壳源的V则可选择为陆源污染物的示踪元素。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多道地震和浅剖测线数据表明东沙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一些泥火山。2014年在该海域加密了多道地震测线和浅剖测线。通过对新采数据的处理,在多道地震剖面中发现了大量反映泥火山存在的丘形隆起、喷发凹槽及反射空白带等特征;在浅剖剖面上发现了指示泥火山存在的丘状构造、局部海底反射加强以及气体羽等现象。对比分析相邻的多道和浅剖剖面,发现该区存在大量泥火山,沿NWW—SEE方向呈带状分布。其中最大泥火山长度大于15km,宽约8km,高约285m。泥火山坡度较大,两翼倾角在5.5?~15.9?之间。剖面上显示有些泥火山对应的构造形变及反射空白带至少延伸到海底以下5.5km深度,经过与附近海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的对比,推断泥火山物质来源层位为中生界。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基于判定准则的海洋环境下目标关系识别方法。通过HBACA算法查找或识别不同元素关系能力强的特性,提取目标信息数据的关系,之后在信息数据关系中计算每个信息节点的点度中心度、紧致中心度和节点活跃度,根据信息数据在目标事件中的重要或关键程度,将信息数据划分为关键目标信息、重要目标信息和一般目标信息。仿真结果显示:能够明确地获得关键的信息数据坐标,并与其所处事件的重要程度能够匹配,同时相关信息数据的关系非常明显,很容易提炼出所处目标事件中重要目标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同位素测试技术已较为成熟,而河口近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元素微区测试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了一种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法测试取自长江口外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元素/钙比值的技术,研究了氦气载气流量、能量密度、束斑大小、激光剥蚀频率等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优化了活体有孔虫原位分析方法。应用确定的测试条件对2016年7月取自长江口外的底栖有孔虫优美花朵虫样品(Florilus decors)进行测试,发现Mg、Sr等元素/钙比值在壳体不同位置上无显著差异,而Mn的数据较为离散,可能与有孔虫生长过程中经历的水环境及其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高密度多波束水深数据抽稀后所构建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depth model,DDM)的航海安全性缺少估计这一问题,分别以最浅点法、最近点法和平均值法3种常用方法抽稀水深数据并构建DDM,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抽稀方法所构建DDM随尺度变化的深度保证率变化规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DDM深度保证率与抽稀尺度、海底地形复杂因子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实验表明:该回归模型不仅可用于估算基于不同抽稀方法所构建DDM的深度保证率,也为确定满足适合的DDM深度保证率所需要的抽稀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折射波时延法假设折射层速度横向变化不大和折射面起伏不大,且同时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延迟时间,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折射波相对时延法。利用共炮点道集相邻接收点的折射波时差和共接收点道集相邻炮点的折射波时差,实现了炮点相对延时和接收点相对延时的独立求取,并利用已知控制点上的绝对延时或基准面静校正值,结合基点网平差方法,把相对延时转成绝对延时或基准面静校正量。同时,通过对相邻两道记录进行互相关确定相邻道的折射波时差,避免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连续追踪同一折射层来拾取初至时间的困难。对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表明,相对时延法克服了常用时延法的不足,对折射层速度变化和折射面起伏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铁(Fe)作为海洋初级生产所必需的微量和限制性营养元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碳循环,理解溶解Fe的物质来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早期研究多强调风尘输入是维持大洋Fe循环的主要机制。近年来,随着海水Fe分析数据的积累,尤其是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计划(GEOTRACES)的开展,陆架沉积物和热液活动所释放Fe的贡献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如此,不同物源对开阔大洋溶解Fe的影响依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以海水溶解Fe的化学组分为出发点,强调有机配体对大洋Fe循环的决定性作用,综述了不同来源Fe的通量估计和第四纪大洋Fe来源的研究争议。铁同位素为理解大洋Fe的物源演变提供了新的工具。讨论了不同物源的Fe同位素特征,并提出结合沉积物的活动性Fe同位素和组分研究可能为理解过去陆架-热液活动-风尘输出与输运Fe的机制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离子色谱分析在黄土和粉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中存在着大量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以往的测试方法多为原子吸收和ICP—MS,离子色谱法在测试黄土样品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中应用不多。将黄土地质标准样品进行消解后用离子色谱进行测试,测试效果良好,重复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与推荐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准确度和精密度符舍相关的质量控制要求。本实验方法测试的离子含量都在仪器响应呈线性的最佳测试范围之内,标准曲线经回归后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9。黄土样品的分析结果与粉尘气溶胶样品的离子分析结果对比表明,此方法对于探讨粉尘起源以及沙尘暴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