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5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50μm的砂粒贫乏,平均含量仅占4.18%;50-10μm粗粉砂含量为49.36%,为众数粒组;10-5μm的细粉砂平均含量为18.02%;<5μm的粘粒含量为28.44%。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标准的二段工,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粒度参数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征。粒度分析证实,镇江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一样同是大气粉尘堆积物。我国自西北向东南沿主风方向呈带状排列的砂黄土带(柴达木黄土)、典型黄土带(黄土高原黄土)、粘黄土带(山东黄土)、细粘黄土带(宁镇下蜀黄土)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空间分布延伸序列,它们是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气-地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质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巴夫藻脂肪酸和奋醇的同步测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脂肪酸甾醇分步衍生气相色谱/质谱(GC/MS)同步分析新方法,使用一份干质量约20mg的巴夫藻(Pavlova virdis)样品,采用SPB-5色谱柱,在岛津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上,实现可靠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回收率为93%~107%;方法的重现性较好,各组分3次测定结果的标准相对偏差都小于10%;方法的检测限为3.5ng。选取巴夫藻(Pavlova sp.)进行分析,可初步确定出26种脂肪酸和10种甾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对陕西岐山县礼村的周原黄土进行了磁化率和穆斯堡尔谱的测试,样品选自礼村黄土剖面中的马兰黄土,褐红色顶层埋藏土,褐色顶层埋藏土和新近黄土各个层位,它们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根据对样品穆斯堡尔谱的测试,可以得到黄土全样和非磁分裂组分中Fe^3+/Fe^2++Fe^3+,全样中全铁的相对含量以及全样,磁分裂组分和非磁分裂组分中Fe^3+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中部,面积广阔。虽然前人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黄土高原的黄土物源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仍然缺乏对黄土高原黄土空间物源差异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空间物源差异也对阐释粉尘的运输机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高原及周边不同区域的17个黄土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龄测试,其年龄组成主要有7个年龄区间:0~100Ma,100~350Ma,350~600Ma,600~1 100Ma,1 100~1 500Ma,1 500~2 300Ma和2 300~2 800Ma。通过对17个样品点锆石U-Pb年龄谱的对比发现,黄土高原黄土因多种因素呈现了一定的相似性,促使黄土高原不同空间位置的黄土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总体上呈现相似性的原因主要为多次沉积和充分混合。但仍然在局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黄土高原北部黄土与南部黄土相比,北部黄土缺少年龄小于100Ma的锆石,这组年龄的锆石可能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而最西部的西宁黄土和最东部的邙山黄土相比缺少年龄为1 500~2 300Ma、峰值为2 000Ma左右的锆石,而邙山黄土被证明主要来自黄河河漫滩,这可以证明黄河在黄土高原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是多源区、多成因的,而不同区域的黄土物源组成与其最近源区的相关性最大,因此,在进行黄土高原物源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粉尘对古里雅冰帽中化学记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雪冰样品中的阳离子(Ca2+、Na+、Mg2+和K+)、阴离子(Cl-、SO42-和NO3-)、pH值、电导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干旱区粉尘对古里雅冰帽中化学记录的影响特点。研究表明,干旱区粉尘对该冰帽的影响使得离子的浓度高于极地冰川中相应离子的浓度,离子之间的浓度大小顺序明显地不同于极地冰川。钻取样品中离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反映了近源粉尘对冰帽中化学记录的影响;最新一次降水中离子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反映了远源粉尘对冰帽整体的均匀影响。85%的样品的pH值大于7,部分样品的pH值大于9,归因于来自干旱区的尘埃中的易溶性弱酸盐的水解作用,电导率的主要贡献者是粉尘中的易溶盐  相似文献   

6.
黄土沉积中生物成因的钙结核是在古土壤的发育阶段由上层的碳酸盐淋滤并在古土壤的下部形成的次生碳酸盐。探讨了黄土钙结核硼同位素样品的处理方法,并利用负热电离质谱法(NTIMS)测定低含量黄土钙结核中同位素组成,实验表明采用稀盐酸溶解样品、硼特效树脂分离提取样品中的硼是适宜的。黄土钙结核酸溶相的硼含量变化范围为3.4-5.7μg/g,δ^11B值变化为-3.3‰-+16.9‰。硼含量和硼同位素组成有正相关关系。黄土和钙结核之间硼同位素组成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与钙结核中更高的碳酸钙含量及水体的pH值有关,黄土钙结核酸溶相中的硼同位素组成的初步结果表明其示踪黄土沉积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7种前处理方法对南京泰山新村下蜀黄土剖面30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不同前处理方法对下蜀黄土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方法A(未做任何前处理)和方法D(加盐酸处理)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单峰分布特征,而其他5种前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双峰分布特征,而且在双峰曲线的细粒端还存在一个很小的超细粒组分。(2)下蜀黄土中含有一定含量的有机质,尤其是古土壤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更高,会明显影响粒度测量的结果。因而,下蜀黄土在进行粒度测量前处理时,需要加双氧水去除有机质。(3)下蜀黄土因处于湿热环境,淋溶作用强烈,碳酸盐含量极低,因而粒度测量时无需加盐酸去除碳酸盐。盐酸可能会与矿物发生反应,过剩的盐酸使溶液呈现较强的酸性促使土壤颗粒凝聚,使得所测粒径偏粗,而且使2μm的超细粒组分含量减少。因此,综合理论和经验分析,推荐了一种较好的进行下蜀黄土粒度测量的前处理方法 G,即先使用双氧水去除有机质,静置一夜,再使用(NaPO3)6分散剂,然后用超声波清洗机振荡后上机测试。  相似文献   

8.
陇西盆地晚更新世风成堆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计算了末次冰期旋回陇西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和风成砂的粒度参数,并对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黄土古土壤来说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平均粒径基本相同,分选系数、偏度和偏态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对风成砂和砂黄土来说,除了平均粒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外,其他参数则差别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粒度组分的分布不同所致。图解法主要反映了样品总体中主要粒度组分的粒度特征,而矩值法则反映了样品的总体特征。在沉积环境的分析和比较中,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并建立不同的标准。激光粒度仪和吸管法对平行样品测试的图解计算结果表明,粒度参数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9.
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是海水中重要的无机阴离子,在研究海洋生态变化、海洋循环作用过程与海洋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测定方法较多,但缺少相应的测试方法。本文对测定海水中Cl-,SO42-的离子色谱方法进行了优化,选用IonPacAS14碳酸盐选择性离子色谱柱,以3.5 mmol/L Na2CO3+1 mmol/L NaHCO3为流动相,可消除海水样品中碳酸盐及其他阴离子的干扰。该方法对Cl-检出限为0.29 mg/L,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2,对SO42-检出限为0.42 mg/L,线性相关系数r2=0.997 9。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5%~102%,Cl-和SO42-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2%和4.18%。该方法简便、迅速、灵敏、准确度高,可满足批量海水样品中Cl-与SO42-的准确测试。  相似文献   

10.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的Se(IV)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庆祯  张经 《海洋科学》2003,27(4):63-67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在1mol/L HCl介质中用KBH4作还原剂测定天然水体中痕量Se(IV)。利用正交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在确定的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0.06nmol/L,对Se(IV)含量为0.51nmol/L和1.14nmol/L的样品分析精密度为3.9%和3.5%,方法的回收率为96%-105%,线性范围为0.06—250nmol/L。在不同介质中工作曲线的变动范围小于5%。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17日北京特大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尘天气。分析了降尘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洛川马兰黄土和几次北京降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次北京降尘与洛川马兰黄土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表明与黄土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并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混合,同时,北京降尘与黄土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京降尘中Mg、Na相时富集,Ca明显亏损并含有较高的烧失量,降尘CIA值较低,表明降尘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化学风化的初始阶段,降尘∑REE显著高于黄土,同时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也较黄土高,4次北京降尘间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对比表明,粒度是影响重稀土元素间分馏程度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共15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实验中,通过光晒退确定各个样品的残留热释光强度,应用残留热释光法测定等效剂量值,结果显示,在测定的热释光年龄数据基础一确定的两剖面的S0/L1、L1/S1、S1/L2界线年龄基本一致,并与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1/2、4/5、5/6阶段的界线年龄可较好对比,这也表明应用热释发光方法测定的末次间冰期以来  相似文献   

13.
鲁中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鲁中黄土是风成的,主要由低空地方风系(北向风)搬运的近源物质堆积而成,其次是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区为冰期裸霞的莱州湾海底和黄泛平原。粗颗粒含量变化一较好地反映本区气候的冷暖周期变化。中更新世中后期本区开始转冷,发育离石黄土;末次间冰期时,气候温湿形成厚层S1;到末次冰期气候变得更为干冷,冬季风效应增强,粗颗粒含量增多。到全新世气候向现代气候转变,但在转暖的过程中有短回冷事件,形  相似文献   

14.
镇江下蜀土中的黏土矿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镇江大港砖瓦厂下蜀黄土剖面30个样品的X衍射分析和半定量结果表明,该剖面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型,其中以伊利石(52.8%~70%)和蛭石(20.6%~38.5%)为主;古土壤层的伊利石相对含量高于黄土层,蛭石的变化与之相反,二者互为消长.高岭石含量为6.0%~11.1%,在古土壤中的含量略高于黄土层.从剖面底部(S4)至顶部(S1), 伊利石相对含量略呈增加趋势,蛭石和高岭石则略呈减少趋势.镇江下蜀黄土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方黄土明显不同,伊利石的结晶度总体上也较北方黄土差,反映下蜀黄土堆积区相对温暖、湿润,风化淋滤作用相对较强.从黏土矿物组合和含量来看,下蜀黄土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通过对临汾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运用谢帕德三角分类法,发现黄土主要由粉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分布较为集中;对临汾盆地黄土粒度进行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了3个端元,EM1可能是黄土在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和成壤过程中形成的,EM2可能代表的是高空西风搬运的远源沉积物,EM3可能代表的是较强的冬季风所搬运的近源沉积物以及冬季短时间尘暴所带来的物质。结合OSL测年结果,临汾盆地黄土粒度端元组分、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临汾盆地与深海氧同位素一致,说明临汾盆地气候演化受全球冰量控制,但在每个阶段的内部波动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末次间冰期兰州黄土记录中的粘土矿物及其环境意义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研究了末次间冰肮分辨率兰州黄土(S1)21个样口的粘土矿物,并与现代尘暴沉积物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1三个古土壤导春间所夹两个黄土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基本一致,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和高岭石及少量伊/蒙间层矿物。粘土矿物的形成以碎屑成因为主,其一在剖面上的变化具有批示气候变化的意义。古土壤层中伊利石结晶度较黄土层中低,反映在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粘土矿物受到了不同和蔼的改造。粘土矿物总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中游离氧化铁是指示夏季风的替代性气候指标之一。使用经典的CBD法提取游离氧化铁实验过程烦琐,而且实验条件不同对浸提结果影响很大。本实验采用盐酸羟胺-盐酸体系在不同的温度下浸提黄土中的游离氧化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盐酸浓度次之。与经典的CBD法进行对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代替CBD法,从而简化试验。  相似文献   

18.
中原邙山黄土及构造与气候耦合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黄土,其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的扇顶部位;(2)约150kaB.P.(L2上部)开始,风尘沉积速率突然加快,L1LL1层段高达3.45mm/a,其原因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3)粒度和磁化率分别指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变迁存在四种强弱对应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4)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黄土高原侵蚀与华北平原堆积的镜像反映,因而记录了构造与气候的耦合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9.
北京邻区1.2Ma以来黄土沉积及其对东部沙漠扩张的指示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远离黄土高原主体的北京邻区延-怀-涿盆地沉积了总厚度超过100m的厚层黄土,其底部可见L15,对应的年龄约为1.2Ma。对剖面进行的粒度分析揭示,在0.25Ma(氧同位素8阶段)前后,黄土层的中值粒径发生了突变,从平均20~30μm变为45~60μm,相应粗颗粒(>65μm)比例也大幅增加,从15%~25%增至40%~50%。这一变化是以往在远离沙漠源区的黄土沉积中所未见的,表明我国北部沙漠和戈壁干旱化程度和范围在这一时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北京黄土沉积区和源区的距离出现了突变。  相似文献   

20.
晚新生代风尘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西峰巴家咀剖面晚新生代风尘沉积中的红粘土、黄土、古土壤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特征参数的研究,并与晚第三纪红色沙漠风成砂、晚第三纪河流相细砂岩、第四纪沙漠风成砂、现代尘暴粉尘、中国黄土以及青藏高原远源西风粉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晚新生代风尘沉积物均具有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负异常的REE分布模式;晚第三纪红色沙漠是红粘土的主要物源之一;红粘土和典型的风尘物质-现代尘暴粉尘及中国黄土有相似的沙漠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与基岩明显不同,这为红粘土的“风成说”而非“残积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巴家咀红粘土的堆积过程与第四纪黄土相似,东亚季风环流而非西风环流控制着沙漠区粉尘物质的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