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动态     
2016年2月是我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的百年诞辰.为纪念叶笃正先生对我国和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特此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叶笃正先生的一生是为现代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努力奋斗的一生.他在国际上首先创立了大气长波的频散理论和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不仅为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大气运动适应过程的尺度理论,推动了大气中大尺度环流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中、小尺度环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新途径;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特别是东亚季风)产生和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从而奠定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基础,开辟了青藏高原气象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2.
沉痛悼念著名大气科学家谢义炳院士我国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大气科学》顾问编委谢义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谢义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热爱气象...  相似文献   

3.
序言     
正2016年2月是我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的百年诞辰。为纪念叶笃正先生对我国和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特此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叶笃正先生的一生是为现代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努力奋斗的一生。他在国际上首先创立了大气长波的频散理论和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不仅为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大气运动适应过  相似文献   

4.
黄士松先生出生于1920年10月27日,系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六十余载,始终面向世界气象科学前沿,立足中国天气气候实际,围绕大气环流与灾害性天气气候问题,在大气环流成因、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平流层与对流层环流联系、南北半球环流联系、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和暴雨台风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成果。他提出了诸多新发现、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均具有重大学术与实践指导意义,为丰富天气学、气候学及提高中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值此黄士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文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及暴雨和台风4个方面对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以此纪念和缅怀他对气象科学的重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主编寄语     
从1980年创刊到难忘的2020年,《气象科学》已悄然走过四十个春秋。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气象科学》已逐步发展为主要反映我国气象科学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四十年来,本刊一直得到全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迄今已汇聚一大批优秀的作者、编委和审稿人,共出版科技论文181期,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本刊创办四十周年之际,恰逢本刊创办人之一黄士松先生的百年诞辰。黄士松先生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高等气象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在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暴雨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誉海内外。黄士松先生曾先后担任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成员等职务。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攀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尤其是对副热带高压的开拓性和系统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黄士松先生担任《气象科学》第一届至第四届主编,为本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奠基性贡献。
为纪念和缅怀黄士松先生对气象科学的重要学术贡献,特此组织本期“黄士松先生百年诞辰暨《气象科学》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专刊”,共收集了为纪念黄士松先生而作的15篇论文,包括:(1)反映黄士松先生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和分别反映副热带高压气候动力学、北极气候系统变化、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东亚高空急流变化以及平流层大气环流变化最新研究进展的6篇综述性论文;(2)关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变化机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的主要模态成因及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西太平洋夏季降水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对江淮梅雨的影响、MJO不同位相对春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及其与低纬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低频大气环流的联系、未来不同时期和不同温升阈值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的变化预估、秋季京津冀霾日频数年际变率与同期欧亚积雪的物理联系以及南极威德尔冰间湖以及莫德高地冰间湖的特征及其对大气和大洋环流的影响等9篇研究论文。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积极赐稿,其中部分作者也为先生的学生,他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所撰写的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士松先生所开创的前瞻性研究领域及其对当代大气科学发展的学术思想影响。
谨以此专刊作为对黄士松先生的永恒纪念!  相似文献   

6.
前言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4,38(4):615-615
正陶诗言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我们怀念他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攀登,怀念他为中国气象事业做出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贡献,更怀念他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陶诗言先生是我国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科学大师。他一生为中国的天气学理论、天气分析以及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寒潮、东亚梅雨、东亚季风、卫星气  相似文献   

7.
仲书 《气象》1991,17(11):1-1
1991年10月16日,《气象》编辑委员会在北京气象学院召开了庆祝《气象》出版200期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国家气象局马鹤年副局长,著名气象学家谢义炳教授和陶诗言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秀骥教授,北京气象学院院长丑纪范教授,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国家气象中心、卫星气象中心、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报社以及国家气象局有关司局的专家和领导,《气象学  相似文献   

8.
《大气科学》2001,25(3):371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李宪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 李宪之先生早年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气象系主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两半球大气相互作用的观点为其后的大气观测事实所证明,得到国际气象学术界公认。他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学生,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气象界的栋梁。一直到90岁高龄,他仍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受到广大师生敬重。 李先生一生…  相似文献   

9.
悼念著名大气科学家谢义炳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原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大气科学家谢义炳教授,因病不幸于1995年8月24日与世长辞。终年78岁。我们深为悲痛,谨志深切的悼念。谢义炳先生1917年4月3日生于湖南省新田县。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理...  相似文献   

10.
胡圣昌 《气象》1987,13(6):63-63
最近,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天气学前途及其发展座谈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家气象局、总参谋部和空军气象部门等单位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30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谢义炳、陶诗言等老一辈气象学家,到会和其他代表一起共同讨论天气学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张耀存  曾鸿阳 《气象科学》2020,40(5):617-627
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以往对东亚高空急流的研究多关注副热带急流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在明确区分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的基础上,从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协同变化的视角,对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规律和机理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揭示出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强度的反位相协同变化是以副热带急流强(弱)伴随着极锋急流弱(强)为其主要配置形式和模态,并对应着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以及相应的气温和降水异常分布,与冬季冷空气活动、梅雨期降水、极端事件、冬季风等具有密切关系。本文聚焦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规律、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热力和动力学影响机理、高空急流协同变化气候效应、高空急流与中高纬低频遥相关型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以加深东亚高空急流活动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汪宁  许遐祯  王莹  张耀存  吴伟 《大气科学》2017,41(3):461-47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735站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演变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过程中东亚高空急流的重要作用。从结构上看,欧亚遥相关型位势高度异常中心位于250 hPa高度,表现出准正压的结构。欧亚遥相关型位于正位相时,东亚温带急流强度偏弱且位置向北移动;副热带急流强度偏强,两支急流在45°N附近有明显分界;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强度增强;东亚大槽加深,槽线倾斜不明显。负位相时则相反。欧亚遥相关型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是其影响我国气温降水的重要原因。正欧亚遥相关型时,偏弱的温带急流区较强的北风分量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我国气温偏低;偏强的副热带急流区增强的南风将副热带地区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影响我国冬季降水异常的分布。去掉温带急流或副热带急流偏强的年份,欧亚遥相关型与我国温度、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减弱,说明欧亚遥相关型是通过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桥梁,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欧亚遥相关型与副热带急流的关系不如其与温带急流稳定,导致在欧亚遥相关型同一位相时东亚高空急流存在两种不同的配置,这种高空急流配置的不唯一性使得东亚高空急流能对欧亚遥相关型的气候效应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亚副热带急流与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兰明才  张耀存 《气象科学》2011,31(3):258-265
利用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点观测的7、8月(夏季)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关系,发现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年,位于青藏高原上空200 hPa西风急流中心强度偏强,东北地区上空急流轴向东北方向倾斜;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年,青藏高原上空200 hPa西风...  相似文献   

14.
1991年lO月28日,在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纪念涂长望诞辰八十五周年大会,缅怀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涂长望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开拓者,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他早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高山禧院士,因病于2001年3月3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2岁。 高由禧院士 192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194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院士还是《大气科学》的顾问编委。 高由禧先生 194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到2月初东亚急流对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并给出东亚急流变化可能的原因。东亚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引起其入口区的垂直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得我国南方降雨的位置和强度发生改变。为了研究灾害发生期间东亚急流变化的原因,利用扰动动能方程分析了与东亚急流有关扰动动能以及方程各项的变化,结果表明:扰动动能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表示东亚急流的变化;扰动位势平流对扰动动能的发展至关重要。东亚急流北部弱风区存在较小的扰动动能中心,位势通量矢量将这个中心的扰动动能输送到东亚急流的入口区并辐合,使得东亚急流增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东亚大气环流和季风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纪念我国现代气象的奠基人竺可祯先生,本文回顾了自竺先生“东南亚季风和中国雨量开创性论文发表以后在东亚大气环流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给一部分讨论了大气坏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第二部分讨论了海陆差异和地形在季风发展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中的作用,这包括冬季风、夏季风以及有关的热源和热汇。第三部分讨论了季风降水,尤其重点介绍了中尺度扰动、低空急流和梅雨的年际变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气象科学事业卓越的建设者、组织者、国际知名的气象学家涂长望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一位中国气象学家说:如果把竺可桢比作中国近代气象园地的播种者,那么涂长望和赵九章则是护苗人。今天,中国气象事业欣欣向荣,与他们当年的劳绩密不可分。涂长望同志热爱祖国、坚信真理、严谨治学,为发展我国气象事业鞠  相似文献   

19.
李泽椿,1935年6月1日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教育家李清悚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在半个多世纪的气象生涯中,他从一名气象站的观测员成长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气象学家。  相似文献   

20.
陈受钧  陶祖钰 《气象学报》2007,65(5):663-672
对谢义炳在大气环流系统方面所做出的科学贡献作了简要的全面回顾。其中包括:(1)北美切断低压的生命史;(2)东亚高空锋和急流的多层结构;(3)中国降水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包括梅雨锋、西南低涡等),热带和中纬度扰动相互作用在暴雨过程中的重要性;(4)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形成在ITCZ(赤道辐合带)/季风槽中;印度西南季风的低频变化;(5)降水系统的湿斜压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理论。谢义炳的这些贡献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系统并改善了中国的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