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鹿回头软珊瑚骨针灰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珊瑚(Alcyonacea)又称海鸡冠,日本学者称其为海鸡头。它属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Anthozoa),八射珊瑚亚纲(Octocorallia),由无数水螅体(Polyp)或称营养体(Autozooid)和管状体(Siphonozooid)共同组成群体。水螅体的触手为八个或八个的倍数。群体分冠部和基部,各自含大量骨针,约占群体的70%左右。其骨针形  相似文献   

2.
珊瑚价更高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花虫纲,珊瑚是由珊瑚虫组成的一簇簇不定型的群体结构,珊瑚虫各自固定在一个石灰质的“体房”中。珊瑚虫是终生水熄型,只有幼虫可以自由游动,发育成熟后则固定在海底。水螅型分为基部、体部和末端的触手部,基部一般略扩大为圆形;体部大多数为圆柱形;触手部的触手是其捕食器官,上面有刺胞,能刺入微小的动物体内,麻醉或杀死猎物,然后用触手部的口吞入腔  相似文献   

3.
软珊瑚(Soft coral)属腔肠动物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中的软珊瑚目。七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对软珊瑚生理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软珊瑚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发现它们中的不少种类含有结构新颍的萜类、甾醇以及含氮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不少具有抗菌、抗肿瘤的作用,而且对心血管系统也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为了探讨软珊瑚的药用价值,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对采自南海的细弱鳞花软珊瑚(Lemnalia exilis)进一步进行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角珊瑚目(Antipatharia)属腔肠动物六放珊瑚亚纲,从十余米到数千米水深的海域中都有分布。它们有一个黑色或黑棕色带刺的角质轴。角珊瑚除有药用价值外,自古就作为装饰品闻名于世。近来,作为珍贵珊瑚广泛被采集,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 过去曾把这类动物误认为柳珊瑚类(Gorgonian)。1857年Milne-Edwards提出这类动物是一个“硬质珊瑚虫类”的新目。1865年Lacaz-Duthiers又从解剖学上作了精  相似文献   

5.
正海葵,生活在海洋中,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因外形似向日葵而得名。海葵在海洋中的分布极为广泛。从极地到热带,从浅海到深海,即使在深度达10210米的海底深渊也可见其身影,并且在超深渊底栖动物组成中占有较大比例。不过,大多数海葵栖息于浅海和岩岸的水洼和石缝中。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海葵目,共有1000多种,一般为单体的两胚层动物,无外骨骼,呈  相似文献   

6.
根据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2015年5~11月厦门白哈礁海域进行的珊瑚资源调查所采集到的8个石珊瑚样本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通过对比鉴定文献和图集,结果显示:厦门白哈礁海域分布的石珊瑚有6种,分别是筒星珊瑚属的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Tubastraea tagusensis和筒星珊瑚属未知种(Tubastraea sp.)以及木珊瑚属的未知种(Dendrophyllia sp.),木珊瑚科2个未知种(Dendrophylliidae sp.1、Dendrophylliidae sp.2).同历史文献对比显示,除了猩红筒星珊瑚外,其余5种都是厦门发现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建筑师"珊瑚因其形状酷似树枝,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植物,其实它是一种低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珊瑚,属于刺胞动物门(又称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其软体部分称为珊瑚虫,有单体和群体之分。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吸收海水中的钙质和二氧化碳,由外胚层分泌而成的外骨骼称为珊瑚体,以钙质为主。单体珊瑚虫、群体珊瑚虫所分泌的外骨骼分别称为单体珊瑚、复体珊瑚。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珊瑚礁生物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调查和评价.中国珊瑚礁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域和唬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近岸海域.中国造礁石珊瑚已记录21科,56属295种,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八放珊瑚亚纲中柳珊瑚已记录7科,28属,75种,软珊瑚有6科,23属,113种,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资源.中国珊瑚礁具有造礁与消波护岸、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生物地球化学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异沙珊瑚(Heteropsammia)是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的一个属,隶石珊瑚目,因与星虫共栖而著名,过去共报道过8种,但在本世纪七十多年中,未增添过一个新种。经Horst(1922 、1926) 、Yabe and Eguchi(1932、1942)等人的分类研究和归并后,迄今一般认为,该属只有4种,即:单体珊瑚两种——H.cochlea (Spengler)和H.ovalis Semper,单体兼群体珊瑚一种——H. michelinii Milne-Edwards and Haime,群体珊瑚一种——H.geminata VetriIl。 我们在整理1958-1960年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所采集的与星虫共栖的石珊瑚标本时,发现在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拖网采到的一个异沙珊瑚标本,其形态特征与该属己记载的种都不相同,经详细研究后,确定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培养方法与可培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琼东海域6种珊瑚样品中的共附生放线菌进行研究,具体为滨珊瑚(Porite)、扁脑珊瑚(Platygyra)、角蜂巢珊瑚(Favites)、盔形珊瑚(Galaxea)和鹿角珊瑚(Acropora).免培养方法中,利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对样品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Miseq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分析表明,6种珊瑚样品中的放线菌序列属于37个分类单元,主要分布在酸微菌目、棒杆菌目、微球菌目、丙酸杆菌目和假诺卡式菌目,其中37.8%的分类单元与已有效发表菌株的序列相似性小于97%,可能代表着放线菌新的类群.可培养方法中,通过6种培养基分得137株放线菌,分属于放线菌门放线菌纲5个目11个科下的20个属,优势类群为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考克氏菌属(Kocuria)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其中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柠檬球菌属(Citricoccus)和涅斯捷连科氏菌属(Nesterenkonia)是第一次从珊瑚样品中发现;琼东海域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多样性丰富,新类型的放线菌资源挖掘潜力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2014年自雅浦海沟附近的一座海山通过水下无人遥控潜水器获得3株八放珊瑚样本,通过对其珊瑚虫和骨片观察,并结合线粒体错配修复蛋白基因(mtMutS)的测序分析,进行了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3株八放珊瑚均为鳞侧尖柳珊瑚Paracis squamata (Nutting,1910)。该物种主要特征为具有鳞片状的萼部骨片和无规则板状的共肉组织外层骨片。在基于mtMutS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鳞侧尖柳珊瑚与侧尖柳珊瑚未定种(Paracis sp.)以高置信度聚在一起,侧尖柳珊瑚属(Paracis)和鳞尖柳珊瑚属(Lepidomuricea)以高支持率形成姐妹枝。本文对鳞侧尖柳珊瑚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首次描述了共肉组织内层骨片的特征,揭示侧尖柳珊瑚属与鳞尖柳珊瑚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筒星珊瑚属(Tubastraea)在分类上属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木珊瑚科(Dendrophyllidae)。本属动物从白垩纪中期出现以来,一直都有生长。今天生活着的筒星珊瑚已知有5个种,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广大海域。 自Lesson(1834)建立筒星珊瑚属以来,科学家们对该属动物已有不少报导。但是,由于其较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所以在筒星珊瑚属种的描述上往往产生很大差异,并且时常有合有分,情形较为混乱。因此,寻求新的方法,以反映种类之间的内在异同,从而纠正只凭直观的形态分类所产生的混乱情形,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硫分子之一,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MSP是“冷室气体”二甲基硫(DMS)最主要的前体物质;在海洋中,DMSP可被多种途径降解,微生物降解是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珊瑚礁是海洋DMS重要的来源之一,珊瑚共附生DMSP降解菌在DMS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formosa)、多棘鹿角珊瑚(Acropora echinata)、指状鹿角珊瑚(Acropora digitifera)、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 6种造礁石珊瑚中分离获得珊瑚共附生DMSP降解菌39株,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DMSP降解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39株DMSP降解菌株分别隶属于4个门、6个纲、19个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通过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GC-FPD)联用技术检测DMSP降解产物,分析DMSP降解菌的DMS生产能力,结果显示,9株菌具有高产DMS能力,高产DMS菌株对于珊瑚应对气候变暖的益生作用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自广东湛江湾海域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Claus,1877)、锥螅水母目(Conica Broch,1916)、和平水母科(Eirenidae Haeckel, 1879)、和平水母属(Eirene Eschscholtz,1829) 2新种,即大腺和平水母新种(E. macrogonia Huang, Sun et Liu,sp. nov.)和湛江和平水母新种(E. zhanjiangensis Huang, Zhang et Zao, sp. nov.)。其鉴别特征如下:(1)大腺和平水母,新种;伞扁于半球形,胶质中等厚;胃柄基部塔状,胃柄较长,伸出伞腔口外;垂管长度短于口唇,4个发达口唇边缘呈齿状皱褶;生殖腺发达波状弯曲,着生于辐管下伞部,从胃柄基部延伸到伞缘外;19~24条缘触手,5~8个缘疣,触手基部呈球状,无排泄乳突;每2条触手间或触手和缘疣间有1个平衡囊,每个平衡囊有1~2个平衡石;4条辐管,1条环管。(2)湛江和平水母,新种;伞半球形,胶质厚;胃柄基部呈塔形,末端变窄;垂管较长,约等于口唇长度,口唇边缘有齿状皱褶;生殖腺带状,从胃柄基部延伸至近伞缘;缘触手多,70~125条,触手基球有排泄乳突;平衡囊数目约为触手数的1/2;4条辐管,1条环管。  相似文献   

15.
软珊瑚属于腔肠动物八放珊瑚中的一个大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区,是珊瑚礁环境中最为常见的类群之一。近年来,在向海洋要药和寻找抗癌药物中,这一动物类群被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海南岛东南端的牙龙湾,地处热带海区,有大量的软珊瑚资源。1974年和1979年,我们曾先后在该湾采集了标本,经初步鉴定有17种,分隶于2科6属,其中有5个新种,2个未定种,种类名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涠洲岛石珊瑚在属级组成中以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在科级的组成上,以蜂巢珊瑚科(Faviidae)、滨珊瑚科(Poritidae)、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优势类群。西南部的主剖面W2、东北部的W5的石珊瑚属种最多,说明了两个剖面海域石珊瑚生物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这与涠洲岛历年来的珊瑚礁分布有关;涠洲岛6条主剖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一致的规律:W5W2W6W1W3W4,W2、W5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优势属种相对优势程度(最大的重要值百分比)、优势属重要值百分比之和分别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有促进作用,珊瑚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的贡献率更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差异显著;整个岛区珊瑚属种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岸礁的造礁珊瑚代表性种类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是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块状产卵型珊瑚。探究其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揭示其海南岛岸礁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幼虫迁移路径,进而阐明海南珊瑚礁的恢复潜力。文章通过11个P. lutea微卫星标记来分析10个海南岛岸礁地理群体(八所、海尾、大铲礁、邻昌礁、雷公岛、木栏头、铜鼓岭、龙湾、大洲岛和鹿回头)和1个西沙群岛(西沙七连屿)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整体上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llelic richness, Rs)为(2.8±1.3)(八所群体)~(3.7±1.7)(邻昌礁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 (铜鼓岭群体)~0.54 (大铲礁群体)和0.50 (雷公岛群体)~0.64 (海尾群体)。除海南岛东部龙湾群体、大洲岛群体和西部的八所群体、大铲礁群体之外,其他7/11的地理群体均呈杂合子缺失。海南岛岸礁澄黄滨珊瑚P. lutea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示,集合种群分为北东南遗传连通带和西岸两支,支间遗传分化显著,前者包括北岸的雷公岛群体和木栏头群体、东岸的大洲岛群体,以及...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海水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通过IODP 329航次获得了该区域7个站点的底层海水样品,利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菌株后,进行16SrDNA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从南太平洋环流区7个站点的底层水中分离出174株深海细菌,这些菌株属于4个门,30个属,78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有143株,在数量和种类方面均占主导地位;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7株,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2株,厚壁菌门(Firmicutes)11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株,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株。优势属有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10个属;优势种有居珊瑚假交替单胞杆菌(Pseudoalteromonas paragorgicola)、子午盐单胞菌(Halomonas meridiana)、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西班牙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hispanica)、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等12个。在7个站点中,位于环流边缘的U1371站点分离出的菌株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站点,且是7个站点中唯一1个包含了分离出的所有6个门类的站点,多样性最高;而U1369和U1370站点都只分离出γ-变形菌纲1个门类。此外,9株细菌可能为海洋细菌新属或新种。  相似文献   

20.
紫菜在分类上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Phodophyceae)、红毛菜亚纲(Bangiophycid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全世界约有134种,广泛生长在全球海岸的潮间带,其栽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北起辽宁省,南至海南省都有紫菜的分布,共记载过22个物种或变种,其中主要栽培品种有2个,北方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和南方的坛紫菜(P.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