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使用WRF模式对"大洋一号"科考船第二十六航次第二航段大西洋工作海区进行了风场和气压场数值预报,并对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料稀少的大洋科考工作海区,WRF模式预报的天气形势变化与实况完全吻合,其定点的风速、风向和气压预报误差都比较小。尤其是风场能较好的反映出北大西洋10 m风的变化趋势,可以有效弥补大洋科考海区资料短缺的不足。根据WRF模式数值预报图做出的主观预报与船测实况吻合程度较高,为大洋科考海区风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今后开展大洋考察工作海区精细化业务预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13.2ka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600a左右趋于稳定,在末次冰期,南沙群岛海区水体封闭,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低,13.2-10kaB.P,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至10kaB.P.南沙群岛海区进入全新世,水体交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沉积物中生源物质显著上升,陆源物质明显减少,碳酸盐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人问你:海水的盐度是多少?你怎样回答呢?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大洋水的平均盐度约为35,即每千克大洋水中的含盐量为35克。为什么要称“大洋水”和“平均盐度”呢?因为盐度在各个不同的海域、海区是不同的、变化的,即使在同一海区的同一地点,不同深度的水样中,盐度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甚至有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南部海区近200ka来的动力环境与东亚古季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南海在内的热带海洋是东亚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动力环境特征的的演变历史,可提供东亚古季风活动的海洋证据。对取自该海区的NS93-5柱状样做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结合氧内闰素地层结果、微体古生物观察统计和CaCO3测试资料,尝试采用高精度的粒度分析作为替代性指标,讨论近200ka以来的水动力及古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认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该海区的海洋动力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在此之前则变化不显著,在倒数第2次冰期中由于夏季风作用致该局部区域上升流发育和海面温度偏高。古生产力变化规律一般是:在冰期较高,并呈稳定或上升趋势;在间冰期较低,出现下降现象。近200ka来的特殊情况出现于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达到最高值。通过与黄土高原及其它地区的古季风环境对比,发现东亚古季风区内在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的遥相关较好,而在倒数第2次冰期中存在明显差别,说明在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特定时期内典型季风区的局部海洋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向荣  阎军 《海洋科学》2002,26(4):17-20
温度和盐度是海洋中两个最基本的理化指标 ,在现代大洋中 ,海水温盐场的变化对现代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如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 ,对海洋中古温度和古盐度的恢复 ,是重建古海洋环境的前提。大洋表层的海水盐度主要受蒸发 降水平衡、陆地淡水注入和上升流因素的影响。当蒸发大于降水时 ,盐度偏高 ,如现在的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等 ;当降水强于蒸发时 ,盐度降低 ,如现代的赤道太平洋。此外 ,河流冲淡水能使边缘海盆的海水盐度降低 ;冰期 间冰期的冰川溶水受全球冰体积的变化控制能…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海洋特征,满足渔情预报等实际应用需求。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南海表层叶绿素a不同季节的季节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振荡强度冬季最高。冬季和春季的季节内振荡最强区域都位于吕宋岛西北侧海区,夏季和秋季振荡较强的区域偏向菲律宾群岛一侧。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温度和表层叶绿素a 存在负相关,冬强夏弱,北强南弱。大部分海区海面高度和叶绿素a 相关性不显著,但南海东南边缘海区海面高度和叶绿素a在季节内存在正相关。冬季海盆尺度逆时针旋转的环流结构应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除南海东南边缘海区、海南岛东南海区和吕宋岛西侧海区之外,风应力大小和热通量均与叶绿素a 在季节内呈正相关。这显示非局地风场和海流等因素、海洋动力调整过程可能在吕宋海峡以西和南海东南边缘的表层叶绿素a 季节内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区引潮力、入射潮波、科氏力、水下地形、海岸形态及磨擦作用等因素对区域潮波系统形成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岸轮廓是区域潮波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认为模拟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过程需要3个重要的控制性条件,即入射潮波、海岸线变迁过程和海面变化曲线。利用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支持系统,对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30个时期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研究,系统地恢复了在不同的海面高程、不同的岸线形态条件下全日潮、半日潮潮汐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12400aB.P.和7500aB.P.两个时间界限分别代表了旋转潮波系统-无潮点开始出现、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现代格局基本奠定这两个特征事件的发生时间,将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的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回顾大洋钻探计划实施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评述了西太平洋边缘海盆的研究概况,提出东海大陆边缘的重大地质问题是陆缘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弧后扩张中心的热液成矿作用以及海洋沉积层序记录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变化,指出矿物-地球化学在大洋钻探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南黄海西北部灵山岛海区水下一柱长360cm钻孔的分析资料,根据有孔虫、介形虫及孢粉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得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灵山岛海区经历了海进—海退—海进的古地理变化和寒冷—温冷—温和—温湿交替的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你:海水的盐度是多少?你怎么回答呢?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大洋水的平均盐度约为35,即每千克大洋水中的含盐量为35克。为什么要称“大洋水”和“平均”盐度”呢?因为海水的盐度在各个不同的海域、海区是不同的、变化的,即使在同一海区的同一地点。不同深度的水样中,盐度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甚至有人就同一地点、同一深度的海水在不同时间进行  相似文献   

11.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宙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12.
古黑潮演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向荣  曹奇原  阎军 《海洋科学》2000,24(7):34-37
黑潮是西太平洋海区的重要暖流 ,它携带着高温、高盐水体经台湾东部海域和冲绳海槽北上 ,其主流轴是西北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最强的海区 ,对东亚气候和该区海洋沉积物的分布以及表层生产力的影响巨大。进入晚第四纪以来中国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古环境变化主要受东亚季风和黑潮暖流的控制[1],地质历史时期中古黑潮演化的研究 ,对了解东亚古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的评述和分析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1现代黑潮基本概况黑潮为北太平洋西边界强流 ,与北大西洋西边界的湾流 ,共为世界上最瞩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南极海冰年际变化的机制,利用南极海冰边缘区密集度和海面风资料,选择南极海冰边缘区海冰密集度年际变化较大的5个海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南半球冬季在这5个海区海冰密集度年际变化与南侧西风的年际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南半球冬季南极海冰边缘区南侧西风形成向北的Ekman输运对海冰边缘区的海冰密集度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比在南印度洋东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从南海与大洋磁异常的相关性探讨南海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洋壳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位于大西洋西部水深2770m的布莱克海台顶部大洋钻探计划997A钻孔上新世至全新世2.15m.y.的91个样(O.39—91.89mbsf)的浮游有孔虫化石组合。高丰度种Globigehnoides rub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orotalia inflata、Globigerinita glutinata超过化石量的70%。每个种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20%或者更大。在布容带的上部尽管Gtoborotalia menardii group总体上含量较低,但其明显的出现,缺失几乎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同步。 浮游有孔虫组合的因子分析表明,997A钻孔的浮游有孔虫由以下四个种群组成:暖水种组合、亚热带环流种(混层种)组合、环流边缘种(温跃层,上升流种)组合以及亚极地组合。在997站位,尽管环流边缘种丰度明显控制了化石丰度的总体变化,但在研究层段,亚热带环流组合占优势。与布容期的情况相似,在早于奥尔杜威亚期的沉积物中,以亚热带环流组合和环流边缘组合的波动变化为主要特征。上升流,环流边缘化石群丰度在贾拉米洛亚期之前开始增加,在0.7—1.07Ma占据主要地位。从环流边缘种组合占主体到亚热带环流种组合和环流边缘种丰度增加的转变出现在O.7Ma,接近布容,松山边界。在布容,松山边界下部出现耐低含氧量的底栖有孔虫、黄铁矿管以及丰富的硅藻,表明可能由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上部较弱的交换能力导致布莱克-巴哈马外脊区中层水含氧量降低及上升流发育。 有孔虫组合相对组分的改变至少发生了两次,大约在700ka和1000ka,在约930ka时从地轴倾斜驱动的气候变化转变为与偏心率有关的100k.y.的周期。在700ka时从早更新世相对较暖的气候转变为布容期冷暖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大洋海区海-气CO_2通量单参数遥感算法的适用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郝京 《台湾海峡》2011,30(2):286-291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基于LDEO数据库的全球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海表温度(SST)等实测数据,初步建立东太平洋海区PCO2与SST的单参数经验算法,并采用相同区域的独立实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单参数算法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为0.51 Pa(1 Pa=9.869μatm),由此估算出2003年6月该海域CO2通量为-1.4 mmol/(m2.d),与实测估算的碳通量基本相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海区CO2源汇特征.将该遥感算法运用到西大西洋海域(15°~25°N,60°~75°W),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为0.69 Pa.检验结果表明,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单参数遥感算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受相似因子调控的同纬度海区可以使用同一遥感算法.  相似文献   

17.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南海南部1百万年以来的放射虫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定量分析了ODP184航次1143站岩心中的117个放射虫样品,得出南海南部1MaB.P.以来地层中的放射虫动物群特征如下:自1MaB.P.以来放射虫的数量分布丰度值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并具有规律性的旋回特征,体现了1MaB.P.以来该海区放射虫动物群由贫乏向繁盛的逐步演化过程,以及海洋环境的几个阶段性变化。放射虫属种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暖水动物群的组合面貌,优势种的组成与南海中北部海区及其它低纬度大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该海区独特的放射虫组成特征。此外,指示温度的特征种在1MaB.P.来地层中的分布也显示了热带、亚热带海区放射虫的特殊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铁锰结壳系从大洋水体中直接沉淀而成,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结壳内部特征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在深入理解生长机制与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铁锰结壳内部特征可以为恢复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有益信息.结壳中还富集了多种金属元素,是钴、铂等的重要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南沙海区NS90-103柱样为例,利用各种古生产力指标物,如有机碳含量,有孔虫壳和有孔虫碳同位素,重建了200000a以来古生产力变化,并对结果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