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铀 《岩土力学》1990,11(3):75-78
一、横向变形测量现状在力学试验,特别是岩石力学试验中,测量试件的横向变形是研究试件力学特性很重要的一环。在单轴试验中,处于试验机压头下的试件是可见的,人们可借助百分表或千分表直接观察到试件的横向变化,这样,横向变形测量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  相似文献   

2.
在地质上应用变形椭球的概念研究构造形变已有一段历史了。自Becker (1893)以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它的基本观点是,在均匀应变情况下,一个原始的球形物体,在变形后成为椭球体;根据椭球的形态可以确定应变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新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洲祥  袁大军  朱合华 《岩土力学》2010,31(8):2367-2372
针对传统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不能考虑土体次固结变形的缺点,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和土力学固结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模型。该模型采用超静孔压为控制变量,可以分别表述为欧拉坐标、拉格朗日坐标和固相体积坐标等三种形式,其中均可以显式地反映出土体重度变化、固相速度、地表沉降速度、地下水位变化、荷载变化和次固结等6个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简化条件下,新模型可以分别退化为以往学者提出的相关模型。当不考虑次固结效应时,新模型与经典的Gibson大变形固结模型完全等价。从便于工程应用的角度而言,新模型中仅考虑次固结和外荷载变化的退化形式更便于求解,可作为一种供参考的实用模型。  相似文献   

4.
引言爆炸波在土体中的传播规律可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来求解.描述连续介质运动的方程可根据三个基本力学定律导出,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导出.推导连续介质运动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欧拉法,它能给出空间某一点在任意时刻的运动参数和状态参数;另一是拉格朗日法,它能给出每一个质点的运动参数和状态参数.在上述两种方法中,分别有和空间坐标或物质坐标相对应的应力应变量  相似文献   

5.
在概要地讨论了辽河岩群基本地层学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变质岩石地层的概念,其含义为经强烈构造变形的中浅变质沉积(含火山沉积)岩系构成的岩石地层单位的一种类型。构造变质岩石地层单位是强变形、中浅变质沉积岩区1∶5万填图的基本填图单位。建议采用岩群、岩组、岩段等地层单位命名系统,强调了变形、变质、沉积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议用准确的力学概念研究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瑞珣 《地学前缘》2007,14(3):57-63
随着构造地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所引用的力学概念也越来越多,这些概念在力学中已先于地质学有严格的定义,那么引用这些概念时也应该遵循这些定义,以免错用。在进行构造解析和地球动力学分析时,准确运用力学概念有利于对问题的精确和量化解释,否则不仅不利于地质学的发展,还会阻碍地质学与力学和地球物理学之间的交流。然而,近年的文献中误用力学概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学科日新月异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称。地质学每次突跃式发展都与其他学科,尤其力学概念的引入分不开。文章仅就几个最常用的力学概念作些基本解释,以期引起关注和研讨。  相似文献   

7.
饱和正冻土中的水、热、力场合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土体在冻结过程中,不论是融土区、过渡区(指正在形成的分凝冰及冻结缘区)还是冻土区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温度场、水分场问题,而且涉及到力学场问题,并且力学场对土体的变形过程(冻胀、压密)及分凝冰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原理,提出了土体冻结过程中的三场耦合方程,并指出,土体冻结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与应力状态、补一排水条件、冻结条件密切相关;体变包含弹性部分、孔隙水变化引起的地或膨胀部分、  相似文献   

8.
山坡风化表层碎石爬行运动是存在于自然界、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一种地表缓慢地质变形现象。本文在介绍有关现场试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测量数据和实地观察结果的分析研究,初步描述了这一自然现象的运动机理和存在的运动形式,并提出了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可能的力学、数学模拟研究的初步设想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赵文玉  王守春 《地下水》1993,15(4):146-148
1 序言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达西定律基础之上,达西定律即是渗透定律,而渗透则是指地下水在饱和的岩层中由于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正是能量的转换。世界上一切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能量守恒这一普遍的自然规律,当然地下水的运动也毫不例外,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抽、灌水作用下上海各土层的变形基本特征,着重指出了上海一、二压缩层的流变性质,它是造成目前上海地面仍存在微量沉降的一个因素。文中阐明了抽、灌水作用下土层的变形机理和力学效应。从理论上与实测资料证实了土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是造成土层变形的主要原因。文中进而论述了抽、灌水作用下土层变形的基本力学效应,将其归结为浮托力的降低与渗透压力的作用,并结合上海实际抽、灌条件,给出了不同抽、灌水形式下各土层的有效应力增加图形。  相似文献   

11.
滑带土是滑坡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一层结构性较差的土体,是滑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理力学性质、微观结构与滑坡的形成以及后期运动特征密切相关。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是按照滑坡地质成因划分的一种上层黄土、下层泥岩的具有“双层异质”结构的滑坡。此类滑坡由于在滑动中具有缓动低速的特点,往往早期不易被发现,发现时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采用GDS三轴仪对天水地区花南村滑坡、半山村滑坡和咀头村滑坡三个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滑带土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结合滑带土微观结构特征,分析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滑带土的力学变化特征及其变形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滑带土中大量存在被黏土颗粒包裹的大颗粒,这些大颗粒在滑带土变形过程中经历错位、滑移等过程后,大颗粒进一步滑移受到黏土质限制,导致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滑带土在宏观上表现出应变硬化的典型特征。此外,剪切中孔隙水压力无法及时消散也是此类滑坡变形的重要特征之一。应变硬化造成滑带土在滑动中强度未出现残余值而导致滑坡处于持续运动中,能量的释放方式属于缓慢释放型。因此该类滑坡滑动具有缓动低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地学研究中,常看到断裂、断层、节理、劈理、裂隙、裂缝之间使用混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断裂和断层、节理和裂隙与裂缝的。那么,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呢?《地球科学大辞典》中断裂(fracture,rupture)定义为物体受力变形。当应力达到破裂程度时,物体就会发生断开,使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也称破裂。岩石中的断裂包括裂隙、节理和断层等;不论断裂两侧岩层或岩体是否沿  相似文献   

13.
岩体水力学基础(二)─—岩体水力学的基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裂隙水流立方定律是岩体水力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定理。本文从不变形平直等宽单裂隙水流运动定理开始,讨论了受应力作用岩体单裂隙、一组平行裂隙、一组正交裂隙以及岩体裂隙系统中水流运动规律,分析了单裂隙中水流渗透压力与裂隙变形之关系。运用水力学原理推导了岩溶单管道流定理,为岩体水力学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2):145-151
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斋藤借助于蠕变试验成果进行滑坡预测预报以来,人们就一直不停地对斜坡变形破坏行为和滑坡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先后提出了数十种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随着滑坡变形监测实例的不断增多,其变形监测资料越来越丰富,各式各样的变形-时间曲线相继产生。斜坡变形-时间曲线的类型、特征以及形成这些变形-时间曲线的力学条件等诸多问题都是滑坡预警预报必须查明的最基本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类滑坡变形破坏行为和变形-时间曲线的分析总结,结合岩土体流变试验成果,根据斜坡变形-时间曲线特征,将滑坡分为稳定型、渐变型、突发型3类,并给出了产生这3类变形行为的力学条件。同时,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斜坡产生宏观变形破坏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岩土体细观尺度颗粒的"流动"和"微破裂",但在不同岩性组成的斜坡和同一斜坡的不同变形阶段,"流动"和"微破裂"将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隙水压力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琦  卢耀如  李晓昭 《地球学报》2008,29(5):660-664
多孔多相的岩石介质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会引起岩石的变形,其力学参数随之改变,而岩石的力学参数变化反过来会引起渗流场发生改变。本文利用岩石力学参数在其中的作用,推导出孔隙水压力变化时,岩石变形与孔隙度、压缩系数和体积弹性模量间的关系式。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表明,在渗流场和变形场的非线性程度不很高,参数关系不是很复杂的情况下,利用岩石力学参数的更新来进行耦合分析的方法,对于近期工程应用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初论构造应力-应变系统的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天丰 《地学前缘》2000,7(1):161-168
地球内部构造应力主要集中于岩石圈上层。通过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表现的研究 ,可以看出 :构造应力应变作用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力学过程 ,而是多圈层相互作用、受多种物理和化学因素控制的、非线性作用过程。地球构造应力场在不可逆演化过程中是一种具有某种阵发式变化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7.
陆壳为什么会产生运动?这是世界地学领域中一个没有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是大陆为主体的国家,地域宽广,分布着许多典型运动的地块。仔细研究这些典型运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地球物理特征发现,其运动方向与地块的密度具明显的规律性。在相邻两地块中,密度大的地块缓慢的向极点运动,密度小的地块向赤道方向运动,从这一现象入手,研究了由于地块的密度变化造成受力条件的改变。并导致水平运动的力学机制。通过对天体形状的观察,提出了密度平衡椭球体观点。利用平衡椭球体、等势面、能量极值原理,从理论上阐明了密度变化导致水平运动的规律,进一步又用数学力学方法和大量的具体实例等,从各个侧面,终于证明了地球表面地块密度变化导致水平运动的规律。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地学领域中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我国大量花岗岩体向南推覆,南极冰盖移动问题,水库地震产生的原因等得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8.
双核型旋扭构造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佐勋 《地质学报》1990,64(2):93-106,T00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旋扭构造类型——双核型旋扭构造。它以具有两个砥柱为特点,区别于单核型旋扭构造。双核型旋扭构造旋回面组合形态最常见的有S形、反S形,其次有椭圆弧形、双曲线形,有时还可见涡轮状等。在野外构造研究基础上,文中提出了绕双砥柱旋扭运动的力学模型。采用流变学原理与方法,得到了这种构造型式的应力场与变形场的伯格斯粘弹性解析解。并进行了模拟实验。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力学模型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9.
岩土力学数值模拟中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力学参数的选取是进行岩土力学数值模拟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不同的力学模型需要选取不同的计算参数,经验值在参数的确定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几种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的现场尺度转化方法解决了室内土工实验参数的现场应用问题,提出了进行力学参数和计算模型合理确定的推断模型的概念,并对推断模型实现的思想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马治国 《地下水》2012,(2):166-168
我国西北陕甘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典型的黄土分布区,土、岩交界地层是浅埋破碎围岩中常出现的一种地层条件。一般地,土、岩交界地层形成年代较短,其上覆土层孔隙大、较松散;而岩层的性质差异较大,有泥岩、页岩以及风化程度不同的花岗岩。这一独特的地质特征不仅使得隧道围岩力学性质的发生显著变化,而且水文地质条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交界处含水量明显增大。在过去的实践中,土、岩交界地层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从而导致了许多塌方以及围岩变形过大的事故。在宝天高速公路黑岭隧道的实践中发现,土、岩交界面段围岩的最大变形达到35 cm左右。隧道之所以出现塌方和围岩变形过大,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土岩交界地层条件下,围岩的变形规律和开挖后围岩应力的转移,从而导致按常规设计方法提供的支护措施与实际的围岩压力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