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内蒙古地质工作者在大青山地区发现的一套较具规模的中生代伸展构造地质形迹一变质核杂岩,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 7月2日至5日,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北京大学承办的中蒙中生代伸展构造国际现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美国6所知名大学、俄罗斯和我国7所大学及科学院所的专家教授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一致认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变质核杂岩,具有结构完整、组成齐全,是多层次拆离几何学和变形运动学特征,是伸展占主导作用的结果。从侵入岩岩石学、岩相学表明阴山——燕辽地区中生代…  相似文献   

2.
辽宁义县人民政府商品生产办公室在聘请辽宁阜新地质队的地质顾问帮助下,在义县西部发现一火山岩型银金矿床。该矿床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含金品位较高的特点,经初步评价具有一定工业远景。 矿床地处燕辽褶皱带东端,阜新——义县中生代构造盆地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山——一个早中生代拗拉谷的一部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北部的燕辽带在晚元古代时为一拗陷带,蓟县地区的整个层系厚度在10,000m以上。中生代时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形变。其构造性质与地台的含义并不相符,前人对该区有沉降带、台褶带等提法。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部区深部构造特征和大地构造问题浅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东部区为镜像异常区 ,莫霍面隆坳与现代地貌特征呈镜像关系。松辽前寒武古陆块 (含开鲁坳陷 ) ,是大中型移置体 ;大兴安岭是松辽地体与蒙古板块 (兴安古生代褶皱系 )挤压碰撞活动的产物 ;大兴安岭以东是中生代构造区 ,希洛克—石勒喀—鄂霍茨克中生代缝合带 ,是西伯利亚和华北地台东段拼合位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类1属1种、翼龙类10属12种、兽脚类恐龙5属5种、哺乳类5属5种。燕辽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演化、翼龙类的分类演化、滑体两栖类的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辽宁西部及邻区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不及同一地区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但它为认识这一地区晚中生代生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火山岩的绝对年龄是限定(含)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及进行地层对比的关键依据。内蒙古阴山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晚中生代白女羊盘组火山岩,而位于卓资县大榆树村附近的白女羊盘组火山岩目前尚缺乏年代学报道。为了厘定该火山岩地层的形成年龄,进而对比阴山—晋北—燕山地区的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笔者等对分布于卓资县大榆树村附近的白女羊盘组双峰式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该组火山岩剖面下部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6.9±0.8 Ma,属于早白垩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分布在阴山不同地区的白女羊盘组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差异较大,分别是不同旋回火山活动的产物。其中分布在武川和固阳盆地的白女羊盘组与燕辽地区的九佛堂组的形成年龄相当;而分布在乌拉特中旗和卓资县的白女羊盘组与燕山地区的张家口组在形成年龄上可对比。  相似文献   

7.
<正>东胡铀银矿化点位于内蒙古正镶白旗东南部,该区隶属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陆块北缘西段与内蒙古中部褶皱系的接壤部位,为NE向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的西段。矿化严格受NE向构造  相似文献   

8.
辽宁西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辽西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燕辽台褶带,由兴隆沟、兰旗和义县旋回构成。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为SiO_2平均60.2%、富Na_2O、介于钙碱性和弱碱性系列之间。稀土总量低,铕的负异常弱,Isr在0.70546—0.70653之间。其特征与源区基底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十分相似,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将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和亏损地幔作为端员组分,由G.Faure二元混合模拟公式求得辽西中生代火山岩由65.8%—82.1%的源区物质——建平群变质岩和34.2%—7.9%的亏损地幔混合组成,表明辽西中生代火山岩主要是由源区物质——晚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经部分熔融后形成的,成因上属于典型的不成熟地壳重熔类型。  相似文献   

9.
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Sr-Nd—Pb、U—Pb同位素及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面讨论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特点、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4期;本区火山岩浆可划分为钙碱性岩浆系列和亚碱性岩浆系列,火山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构造环境属大陆裂陷盆地。  相似文献   

10.
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正府  刘嘉麒  陈晓雨  李晓惠 《岩石学报》2008,24(11):2595-2603
采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开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斑晶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从中生代早期至晚期,燕辽地区火山活动喷出气体及其气溶胶对古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明显不同的演化特征。从早到晚表现为:(1)南大岭期玄武质火山喷出的剧毒气体富集S与Cl,它们导致火山区附近地表温度下降和酸雨形成;(2)髫髻山期安山质-粗面安山质火山喷发形成的气体以高含量的H2O和CO2为特征,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引起地表温度上升;(3)张家口期粗面质和流纹质火山作用喷出的剧毒气体富集Cl和F两组分,它们主要是破坏大气臭氧层和形成酸雨;(4)辽西义县期和九佛堂期中酸性火山活动喷入大气圈剧毒火山气体的S、Cl和F含量均较高,火山喷出的大量气体及其气溶胶与火山灰一起导致辽西中生代大量带毛恐龙和孔子鸟等脊椎动物集群死亡,并形成化石层。本文从火山气体及其气溶胶对古环境影响的角度初步分析了辽西地区出露大量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在早侏罗世以来的表现则不明显。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可能是导致内蒙古隆起上大量基底岩石出露、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及燕山褶断带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大量保留的主要原因。内蒙古隆起强烈的隆升及剥露过程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期间,其东部的剥露幅度比中东部明显偏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强烈剥露及其与燕山褶断带之间的差异性隆升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华北北缘区域性断裂(如平泉-古北口-赤城-尚义断裂、赤峰-围场-多伦断裂)的活动有关。燕山褶断带的强烈隆升与剥露发生则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后。晚体罗世—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块北缘南北两侧均有一次明显的剥露过程,这一剥露可能与本区及中国东部地壳强烈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剖面、接触关系、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将发育于大兴安岭地区原满克头鄂博组下部的一套杂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火山岩组合的地层厘定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与燕辽地区之土城子组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土城子组的发现,一是填补了研究区土城子组的空白;二是通过对该组形成时代的讨论以及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研究,为该区与燕辽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燕辽火山岩带、赣杭火山岩带及南岭火岩带,其不仅是横亘于中国东部三条重要的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而且也是我国三条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带。类比研究表明虽然它们各具特色,就脉型富大铀矿术成矿作用上它们又具有较多的共性:重要成矿区的火山喷发皆奠基在古老的结晶基底之上;古裂谷(或裂陷)既控制了火山岩带的发育,又是有利的成矿构造背景;铀矿赋存火山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铀成矿的深部控制作用明显;好的构造联通网络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中晚期伸展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伸展构造发生于中生代中晚期 ,主要表现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多层次、多级别的剥离断层活动 ,形成了马厂沟—白银不浪、脑包沟—德兴奎及二叠系脑包沟组顺层流劈理带三个不同层次的变质核杂岩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大青山中生代山间盆地的形成及大青山的隆起与该期伸展构造作用关系密切[6] 。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东部昭乌达盟地区广泛发育着中生代陆相火山岩,这是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些岩石的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对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及有关矿产资源的了解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总被引:119,自引:6,他引:119  
舒良树  周新民 《地质论评》2002,48(3):249-260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复杂的构造沉积史和缺乏有效古温标,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陷带中—新元古界热史研究很薄弱,造成古老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利用锆石(U-Th)/He热定年技术探讨了燕辽裂陷带自中元古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并分析了中元古界两套烃源岩成熟演化期次.燕辽裂陷带中—新元古界单颗粒锆石(U-Th)/He年龄均小于地...  相似文献   

18.
燕辽三叠纪碱性偏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7  
牟保磊  阎国翰 《地质学报》1992,66(2):108-121
华北地台北部燕辽地区发现一批三叠纪(245—195Ma)碱性或偏碱性杂岩体。这些杂岩体均贫硅,绝大多数富含铁、镁、钾、磷和稀土等不相容微量元素。~(87)Sr/~(86)Sr初始值为0.7055—0.7057,它们可能源自被交代蚀变的上地幔。结合燕辽地区三叠系的分布及构造形变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三叠纪存在构造岩浆活动带,它是本地区印支运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之间,在东亚大陆中生代的形成演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沿着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两侧分布着早中生代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中生代期间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Donskaya et al.,2013;Tang et al.,2015)。由于西伯利亚克拉通相对于蒙古陆块旋转,导致了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剪刀式闭合,  相似文献   

20.
商亚军  彭仕冕  杨冰 《四川地质学报》2010,30(4):399-403,408
青龙铀矿田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1],是一个品位较高、储量大的矿田。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该矿田矿床类型为不整合型铀矿的新认识,指出了应重点在该矿田深部、外围找不整合型铀矿床的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