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历法,《尚书尧典》中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它是指用日、月、星等天文现象来描述、认识时间。在古代天文学中,中国传统天文主要做的就是历法,历经朝代更迭,共制定了102部历法。清朝最后颁行的历法名为《时宪历》,从字义上看就是以时为法,可见历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韩延本3月9日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记忆中。古人同样也对日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古书中留下了许多观测日食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人类古代文明和古代天文学发达的象征,对...  相似文献   

3.
日食史话     
日食史话天文学是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指出:“首先是天文学──单单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制定历法,后来又发展到测定时间,都需要古代的天文学家不断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日...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1日发生的日食跨越北美洲东北部、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其中加拿大北部、格陵兰、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部分地区可见全食。这次日食的食分为1.039,全食最长持续时间为2分27秒。2008年的日全食恰好在我国的西北部可以看到,华北、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偏食。北京天文馆特别推出“2008年中国日全食”网站。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科学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宇宙”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外国,天文学既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科学。她的发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说温故知新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科学家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推出的一部完整的中国古天文学发展的史书,2009年初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共10卷。本大系无论涉猎范围、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相关的著作。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等内容,是过去从未有过完整、系统的研究和著述,这是本大系的特别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丰富的古天文史料。深入地研究这些史料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趣不断增长,我国天文工作者也正积极地向全世界介绍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但是,中国古天文学名词的英译法目前还相当混乱,缺乏统一的译名。因此,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要整理一批已有英译名的中国古天文学名词,经征询意见后,作为《英汉天文学词汇》的补充;并且建议将来单独出版一本《汉英中国古天文学名词》。 按照以上要求,我们尽力开展了一些工作。鉴于当前需要的是对《英汉天文学词汇》的补充,因此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的历法改革热潮吴守贤民法改革简述历法在本质上是对地球公转、自转和月亮公转三种运动周期的协调,因此它的基础是天文学的研究。但是,自从1895年纽康建立了“太阳运动表”,卫923年布朗建立了“月亮运动表”以后,这个问题在天文学范畴内已经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9.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难得一见的壮丽天象 今年是国际天文年,恰逢7月22日上午在我国发生一次罕见的日全食。这是1991年到2132年之间发生的日全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持续目睹“黑太阳”可长达6分多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系统中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详细讨论了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达的历史时期)对回归年等基本天文常数的测算和昼夜时刻的定授。结合宋代历法,分析宋代气朔、没灭、日出晨昏等各种时刻的计算方法。指出:在宋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时间系统,它包括定时授时系统、观象测时系统和历法计时系统。  相似文献   

12.
观测日食     
自从1997年打了个擦边球之后,整整11年,日全食没有光临过中国了。日全食可以说是发生在地球上的最壮观的天象,被认为是人一生必看的瑰丽景致之一。幸运的是,在今年的8月1日和明年的7月22日,将接连有两次日全食在我国发生,其中今年的那次已经近在眼前了。还等什么,赶紧整理器材,制定计划,准备观测吧!如果你是刚入门的爱好者,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好器材或者没多少观测经验,日全食观测是非常容易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天文学史、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天文学起始于天体的观测和测量,如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月相的变化、行星的运动和星空的四季变化等。总结出天体运行规律,建立时间规律和历法,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古代历法中推求合朔和朔日夜半时的太阳位置算法。这些历法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按日月为平运动,考虑了月亮的不均匀运动和考虑了日、月的不均匀运动来计算太阳位置。合朔等时刻的太阳位置在《皇极历》之前推求的一直是赤道位置,自此部历法开始推求的是黄道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古代历法日月运动不均匀的改正主要是考虑了由椭圆运动引起的中心差。在探讨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改正时,主要讨论了《皇极历》、《大衍历》和《会元历》,宋代的《会元历》不论在总体上或细节上都大大超过了《皇极历》和《大衍历》。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期兴起的地方志和私人著作,记载了许多天象事件,日食记录是其中重要内容.地方性日食记录的精华集中在对日全食现象的生动描述,地方志记录的最大价值是一次日全食的多个见全食点.明代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15次中心日食.明后期的10次中,8次都有大量的地方性记录.讨论了明代地方性日食记录的各种特点,并重点展示了这8次日全食在全国各地的观测地点分布以及对日全食景象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6.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09,(12):20-23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地支相同,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古代还认为木星与农业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道(大意):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几门自然科学之一.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1971年中译本,162页)和我国素称发达的农业相适应,我国天文学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积累了丰富的天象知识,并且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测定出年、月、日的长短,以便正确反映寒来暑往、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为农业生  相似文献   

18.
《历学骈枝》是清代名的天、数学家梅鼎的早期作。本全面分析了它的特点和得失,指出它至今仍不失为一部了解中国古代历法的较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9.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天文学曾经取得过许多光辉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已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不断进行研究,有大量论著发表。最近有幸读到了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潘鼐先生的新著《中国恒星观测史》,感到非常高兴。这部有74万多字的著作,不仅在中国恒星观测史研究方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而且也是近年来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一部优秀学术专著。现特简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