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提高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效率,完善业务流程,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根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的要求,湖北省2011年成为承担地面气象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调整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前期部分台站试点工作后,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已全部进行了地面观测资料报文及传输方式的调整。其调整后业务工作正顺利开展。从业务调整后工作意义、部署及新数据文件格式、质量控制方法、修改后的业务软件功能来介绍湖北省在此次调整工作上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7年清水河等3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无人值守模式工作的成功建设,对高海拔和乡以下艰苦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布局、数据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再造、技术装备保障和观测管理责任的调整,强化多种综合观测手段的融合应用,建立了适应远距离高海拔艰苦台站业务运行机制,提高了观测的综合性和集约化程度;发展智慧气象,为实现高海拔艰苦台站地面气象全要素智能观测奠定良好基础。对推进全省其他国家级气象站地面观测无人值守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落实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部署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工作任务,建设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技术新体制,自2014年起,将对地面和高空同址的台站实现一体化,对于地面、高空观测不在同一值班室的观测站,须根据各地情况确定一个综合值班室,并具备同步监控功能,以实现综合业务值班,同时对目前非同址的站提出改革方案。本文主要针对不在同一值班室的台站一体化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索,该方法对非同址的台站今后进行一体化工作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供同仁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4.
李玉涛  史潇  陈景丽 《气象科技》2021,49(2):297-302
气象观测数据通常情况下通过内网有线宽带进行上传,但因设备故障、人为、自然等因素造成有线线路不通时,需要一种应急通信替代内网通信。此外,由于气象观测台站缺少断网、断电、软件卡死等故障告警机制,造成故障处理周期长,影响观测数据传输质量。本文针对气象观测台站存在的风险设计开发了基于5G的气象数据备份传输及监控报警系统,具备网络通信监测、数据自动传输、软件状态监控、各种信息提示、故障报警等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观测台站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业务人员故障解除过程耗时,从而提高气象信息传输质量,适应地面测报业务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实际工作中,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故障在测报业务中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以佳县气象站2017年7月26日在相邻的子洲县气象站因特大暴雨造成网络故障的情况下,帮助其实现地面气象测报数据上传的经验为例,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做好帮助相邻台站应急处置准备的方法,以保证相邻的网络故障台站的观测数据及时上传。  相似文献   

6.
1引言为了扎实推进中国气象局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黑龙江省于2012年4月1日(即北京时2012年3月31日20时)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通过改革调整,优化国家级气象台站人工观测任务,简化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流程,提高观测数据传输时效,减少人工观测工作量,减轻台站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赵翠萍 《黑龙江气象》1995,(2):48-48,F003
提高地面温度观测质量的建议赵翠萍地面温度是指直接与土壤表面接触的地温表所示的温度。它包括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近几年,通过对地面气表审核情况的分析,发现有的台站不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维护和使用地温表(场),造成地温资料的...  相似文献   

8.
薛起刚 《内蒙古气象》1994,(6):35-37,23
地面预审探析薛起刚(内蒙古气候中心)为确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可靠,台站原始资料必须经过预审,通过预审,保证报表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台站在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990年全区第四届地面气象测报技术比赛及1992年全区选拔赛结果均表明,原始资料的预审...  相似文献   

9.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后如何提高业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林 《陕西气象》2012,(5):41-42
2012年4月1日起,陕西省10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按照新的业务技术规定开始运行。调整后台站的观测任务、业务流程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业务考核办法也相应进行了修订,工作重心转向数据质量控制。本文就业务调整后如何提高业务质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台站地面观测工作常见问题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自动气象站应用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观测员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对于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和自动站硬件的维护成了观测员的主要职责。本文将实践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好台站地面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自动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与审核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面气象探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程序处理数据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已由原来人工抄写、统计转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形成信息化资料;审核重点也转为对目测项目的合理性和数据质量分析、控制.文章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审核的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同时对备注类别、格式、用语等的规范问题以及在审核、维护地...  相似文献   

12.
基于观测系统能力分析和审查工具(OSCAR)选取各气象应用领域对地面观测要素的需求指标,对遵义市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提出相应规划思路,旨在提高地面自动气象站网优化布局,推进气地面象观测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开始,全国地面气象站的地面信息化资料以A、A0、A1、A6、A7、V、V0、V1文件的形式保存和使用,其文件模式较多、内容分散,不便于管理和使用。采用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资料室统一下发的"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三级质量控制软件—省级软件(CDQC)"和全国地面气象A文件质量评估方法,对内蒙古71个一般站,现有的A、A0、A1、A6、A7、V、V0、V1文件转换生成新版A文件,对转换后的新版A文件,进行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的综合分析和评估。这次评估,对全面了解地面气象历史资料整体质量状况、出现疑误数据类别和原因,为纠正和减少历史资料错误,进一步确定今后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和研究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中计算机综合处理科目为实例,用地面测报业务软件中的格式审核、文件维护等智能审核方法,介绍了对地面气象信息化A、J数据文件进行维护、数据格式检查、记录相关性审核的相关技术,并结合人工审核经验,对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人工观测项目之间的合理配合及地面信息化数据文件出现的可疑、缺测及数据格式的错误作...  相似文献   

15.
基层台站气象信息传输监视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面测报业务改革后基层台站气象信息传输保障需求,按照模块化设计原理,利用FTP远程查询技术、远程数据库嵌套查询技术、桌面字幕显示技术、电脑音响控制技术、电话拨号技术、发送短信技术等多种编程技术,采用C++Builder 60的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开发了基层台站气象信息传输监视业务系统,实现对上行气象信息数据的实时监视。通过业务应用证实,系统运行稳定,能及时对用户进行有效提醒,保障了气象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地面气象自动化实时监测需求,适应气象观测向集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北京观象台建设了代表未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发展的业务原型站,设计了基于ZigBee无线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当今成熟稳定的电子测量、数据传输和控制技术,具有高可靠性、高准确性、易维护、易扩展等特点,支持地面气象数据对象字典协议格式,地面自动观测数据实时数据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模块发送到ZigBee协调器,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ISOS)通过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完成观测数据采集,从而实现地面自动观测数据的质控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气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发展,全国已经建成了70 000多个自动观测站点,全面实现了气象观测自动化。自动化观测技术使得气象常规观测资料量得到了飞速增长,这也使得通过质量控制提高自动观测站资料的利用率尤为重要。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2019年12月1日00时—7日23时共168个时次的地面自动站温度观测资料,及ECWM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中的温度格点资料作为背景场,结合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及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高时空密度的地面温度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并对我国中东部地面自动站温度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利用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剔除观测资料中明显异常的资料后,针对自动站高密度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区域,EOF分析方法可以很好提取有组织的观测系统信息,从而保证剩余信息更好地满足随机分布特点,利用随机概率分布特点就可以很好剔除异常观测资料,并且可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梁海河  孟昭林  张春晖  李雁 《气象》2011,37(10):1292-1300
为了提高我国气象装备运行保障能力和观测数据质量,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从2006年起创建了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并依此逐步建立了监控业务。文中围绕气象装备保障业务关于台站、省级和国家级的三级用户需求,明确了以探测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技术保障信息管理、观测数据质量监视为主线的监控业务设计思想,并奠定了监控业务系统的技术框架,提出了"两级布设、三级应用"的分布结构,基于互联网和WebGIS技术,建立了一套实时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和分析系统,具备实时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装备保障信息管理、观测数据质量监视、基础信息管理、运行统计评估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文中介绍了气象观测运行监控业务概况,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网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掌握,开展监控产品分析服务,定期评估装备运行效能和数据质量状况,使重要气象装备如天气雷达的可用性大幅提升,为提高气象装备运行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20年6月贵州省内部分地面观测常规站出现的分钟降水异常数据,导致在汛期降水量异常偏大问题,本文从仪器观测、观测环境、人为干扰和电磁干扰等几个方面开展降水异常故障排查工作,并根据故障原因给出相应处理方案。以期为控制气象数据质量,保障和维护气象观测仪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