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口水域鳓鱼生长和死亡参数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6—1998年期间在珠江口及邻近海域采集的鳓鱼(Ilisha elongata Bennett)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Ⅱ软件进行鳓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估算。用ELEFANI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53.13cm(叉长)、κ=0.37a^-1及t∞=-0.62a,用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为M=0.7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为Z=2.53。运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该群体的最适捕捞死亡系数为F=2.5,最适开捕年龄和叉长分别为1.6龄和29.8cm,目前该群体已处于捕捞过度状态,尤其以捕捞幼鱼的问题较为突出。建议南海北部鳓鱼的最小可捕规格应为叉长30cm。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国宝  邱永松 《台湾海峡》2003,22(4):457-464
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蓝圆鲹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蓝圆鲹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4084×10~(-2)L~(2.9931),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_∞=33.1cm,渐近体重W_∞=498.6g,生长系数K=0.36,t_0=-0.44.(3)总死亡的系数Z=1.87,自然死亡系数M=0.85,捕捞死亡系数F=1.02,开发率E=0.55.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在目前的捕捞强度下的最佳可捕规格叉长为14.7cm,为我国实施拖网目限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长特性及群体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占69.7%;优势体重为80~200 g,占69.2%;年龄组成为当龄鱼~Ⅵ龄鱼,以Ⅰ龄鱼与Ⅱ龄与为主,分别占24.60%和50.96%;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05∶1,繁殖期性比为1.13∶1。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von Bertalanffy、Logistic和Gompertz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表明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AIC和BIC检验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L∞=229.95 mm,K=0.408,t0=-0.96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753龄。  相似文献   

4.
鲐鱼是中上层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种群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和海表温度以及海面高度两个关键环境因子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捕捞努力量的鲐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条件下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通过计算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或增大),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骤减(或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适宜性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显著相关,且随着异常气候事件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1986~2002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29组灯光围网信息船渔捞日志中提取了鲐鲹鱼类多年月平均的渔获量数据,按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1.0 t/网次、1.0 ≤CPUE<2.0 t/网次、CPUE≥2.0 t/网次3个量级,计算其出现的网格数(GN),同时以CPUE为权重计算渔场面积指数(AI).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显著,不同量级的CPUE出现面积的逐月变化各不相同,高资源密度出现最大面积的时间为3月和8~9月;AI值逐月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8月大陆沿岸区出现最高的AI值(1.10),台湾浅滩区年平均的AI值为最高(0.70).  相似文献   

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的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壮丽 《台湾海峡》1997,16(2):212-2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Ⅰ龄时性成熟,生殖期2~10月。VonBertalanffyvay又长生长方程Lt=609.26×[1-e-0.085(t 2.8767)],总体重生长方程Wt=1075.68×[1-e-0.1393(t 2.5215)]3,最佳最小可捕叉长和总体重分别为171.3mm和69.1g。目前,该渔场单拖作业捕捞群体以Ⅰ龄和ⅡI龄鱼为主,其优势又长160~200mm。较1977年减少约20mm,且小于最佳最小可捕叉长个体多达35.7%,应引起渔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在生长早期,水温变动对其资源量影响很大。运用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初期生态模型,模拟水温变动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维条件下,鲐鱼的鱼卵仔幼鱼的生长和生存对水温较敏感,仔幼鱼所处的水温越接近适宜水温(20℃),对鲐鱼的生长和生存越有利,水温高(24℃)比水温低(16℃)对鲐鱼成长和生存更有利一些。三维数值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增高,最终幼鱼的体长和存活量均呈"S"型增加,即水温降低不利于东海鲐鱼的仔幼鱼的生长和发育,原因是在死亡率最高的鲐鱼亲体产卵后15~60天(4月份)期间物理环境决定了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该期间仔幼鱼所处的平均水温往往低于最适合水温,所以水温的增高对东海鲐鱼仔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捕捞对象,其分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影响因子对渔场分布的作用,文章采用产量重心、地统计插值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结合2017年西北太平洋2艘灯光敷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和海洋环境数据,探究该海域的渔场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鲐鱼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7月的产量最高,9月的CPUE最高;产量重心于4-9月由SW方向向NE方向移动,并于9-12月返回SW方向;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4℃~16℃,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4~1.0 mg/m3;叶绿素a浓度对渔场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与鲐鱼摄食对象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黑边鳍真鲨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黎明  李永振 《台湾海峡》2006,25(2):267-272
利用脊椎骨鉴定 2004年5~7月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捕获的黑边鳍真鲨的年龄,进一步推算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结果表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黑边鳍真鲨优势年龄组为雌性5~7a,雄性4~7a;v-b生长方程相关参数为:K=0.127,L∞=188cm,t0=-1.442a;其重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8.22a.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南部金线鱼的生长与死亡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和2002年在台湾海峡南部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金线鱼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生长和死亡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金线鱼渔获群体叉长范围86-282mm,优势组191-220mm,平均210.3mm.体重范围10-375g,优势组131-200g,平均170.9g.年龄范围O-4龄,优势组1龄,平均1.05龄.生长参数L∞为373.4 mm,W∞为967.6g,生长速率k为0.2769,t0为-1.0784(理论叉长为零时的年龄),体重牛长拐点t,为2.864 4龄.总死亡系数为1.684 4,自然死亡系数为0.665 6,捕捞死亡系数为1.018 8,开发比率高达0.604 8.最小可捕叉长为177.64 mm,最小町捕体重为103.36g.该渔场自1994年以来连续13年超过了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必须严格控制该海区渔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及开捕规格.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推测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 d为1个临界点,若实际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其相应的MSY为10万t左右.文章模拟了M=0.06/10 d时不同捕捞强度下资源量变化状况,认为维持目前的捕捞努力量下,到2020年该群体的资源量都将处在稳定状态,且能保持每年9~10万t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南部二长棘鲷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03~2004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周年12个月的生物学测定资料,研究其群体结构现状和生长与死亡参数,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比较,探讨二长棘鲷的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年渔获群体平均叉长和平均年龄都较1976、1994和2000年小,L∞和W∞较1982、1994年小,体重生长速率k较1982、1994年大,拐点较1982、2000年提前.雌、雄性初次性成熟的叉长较1976和1994年小.显示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体重生长速率加大,生长拐点提前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二长棘鲷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生态对策,反映了当前二长棘鲷的生态仍较脆弱,资源形势仍较严峻.1994年以来二长棘鲷捕捞死亡系数居高不下,开发比率超过0.5.底拖网渔业的渔获量应控制在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6.94×104t(其中二长棘鲷2.30×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最小开捕规格为94.6mm和25.76g.只有强化管理,资源才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3.
闽南-台湾浅滩颌圆鲹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 Bleekerng)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非州南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日本南部。它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的捕捞对象之一,年渔获量0.8—3.9万担,平均2.1万担,占灯光围网总渔获量的1—5%(平均3%),次于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和鲐鱼,居第五位。  相似文献   

14.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影响了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因此决定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数据和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以经度和纬度重心表征空间分布,分析研究了鲐鱼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鲐鱼产量、CPUE、经度和纬度重心呈现明显的月份和年际变化,7-9月渔场内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不同。频率分布结果表明7-9月鲐鱼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浓度范围分别为300~500 mg/(m2·d)(以碳计,下同),300~400 mg/(m2·d),300~400 mg/(m2·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鲐鱼资源丰度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范围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且鲐鱼纬度重心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平均纬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渔场内的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分布模式显著影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渔场重心位置。在鲐鱼主要分布海域25°~30°N,120°~130°E范围内,鲐鱼资源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鲐鱼渔场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变化不同,2007年和2010年强拉尼娜年份以及2009年中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增大,导致鲐鱼资源丰度上升;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内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上升,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显著减小,因此鲐鱼资源丰度相对降低。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世界大洋性经济柔鱼类之一,估算其渔获量是科学管理柔鱼资源的重要基础。根据2003-2008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海表温梯度(GSST)及海表高度(SSH),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定性描述资源密度分布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假设捕捞努力量时空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建立了各作业渔区渔获量与HS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渔区(经纬度0.5°×0.5°内周平均渔获量与HS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建立了最适关系的指数模型,以及单位渔区内周最大可能渔获量与HS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当HSI较低(0~0.1)或较高(0.9~1)时,其预测的渔获量相对误差较大,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柔鱼可能的渔获量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Schaefer模型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也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根据2003—2012年中国大陆的渔业数据和FAO统计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产量数据,利用Schaefer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分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对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年渔获量和CPUE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2003—2012年捕捞死亡率低于目标参考点F0.1,渔获量小于最大可持续产量,资源量大于目标参考点Bmsy,资源状况良好,未遭受过度捕捞。在基准方案下,最大可持续产量为142.9万吨,维持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为214.7万吨,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682;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最大的可持续产量为152.5万吨,维持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为229.6万吨,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691。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表明,当捕获率设定为0.3以下时,资源能够得到较好的养护,资源崩溃的可能性很低。将捕获率设定在0.3左右是最适的管理策略,此时的持续产量为99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17.
应用Catch-MSY模型评估印度洋蓝枪鱼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atch-MSY模型可仅依靠渔获量数据进行渔业资源评估,在数据缺乏状况下能暂时替代标准资源评估模型。本研究以印度洋蓝枪鱼(Makaira nigricans)为例,根据有、无信息的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容纳量K的先验分布,设立15组情景进行模型灵敏度分析、资源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参数r和K呈强烈的负相关,而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与参数r呈正相关;数据时间序列长度对评估结果影响有限,而模型对起止年渔获量较为敏感。资源状况评估表明,印度洋蓝枪鱼资源生物量状况良好,即B2015/BMSY大于1;而开发状况除其中两种情景外,均为过度捕捞,即F2015/FMSY大于1。资源预测表明,为使未来10年内B/BMSY>1的概率超过50%,需将渔获量缩减至当前渔获量的90%(13.86 kt);考虑到该模型在数据缺乏状况下会更加保守,若将当前渔获量的100%~110%(15.40~16.94 kt)设为管理目标,则未来5年内B/BMSY >1的概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6年秋季北太平洋公海调查所采集的鲐鱼样本生物学数据,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10月鲐鱼叉长范围为160~425mm,优势叉长组为170~230mm,占总数的48.65%,各月份之间叉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57.132,P0.05);叉长与体重关系为W=1.056×10-6L3.4101(R2=0.9868);雌雄性比为1.23:1,性腺成熟度以Ⅰ期为主,占63.40%,未发现有Ⅲ期及以上样本;摄食等级以2~4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79.15%,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9.921,P0.05)。  相似文献   

19.
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棘头梅童鱼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2007年4个季节的底拖网捕捞渔获调查数据,对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底拖网鱼类中的棘头梅童鱼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在春季和冬季的渔获质量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2%和4.8%;而夏季和秋季的渔获质量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8%和1.5%.优势体长组为110~120mm;4个季节的资源密度波动于1.44~38.61kg/km2之间,其平均值为16.14kg/km2.4个季节的平均资源现存量约为58.09t,其中冬季资源量最大(138.99t);资源密度在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喜栖息于低温、低盐和浅水海域,秋、冬季分布较广,部分出现离岸及南移现象.文中还应用ELEFAN技术分析了棘头梅童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K)、极限体长(L∞)、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开发率(E),各指标值分别为0.60、183.75mm、2.42、0.69和0.71.这说明其生长较为迅速,但捕捞死亡率过高,已出现过度捕捞现象,应该加强保护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渔业统计数据的南海区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南海区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08.6万t,总可捕量为246.9万~277.8万t。从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些类群在20世纪90年代后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过度捕捞。目前状态较好,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的有蓝圆鲹和竹荚鱼、沙丁鱼类、马面鲀类、鲷类、鳓类和鲐类等6个恢复力较高的类群;而其他5个恢复力较低的类群,尤其是海鳗类和石斑鱼类,目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