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通渭地震台观测条件,并对通渭台近几年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发生前,通渭地电阻率资料出现明显波动异常,波动异常持续1年多,震后恢复正常年变形态。  相似文献   

2.
海安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曲线拟合和去趋势提取完整年变周期的方法,结合海安地震台台站周围震中距小于300km的MS4以上地震,分析了海安地震台2008~2012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海安地震台地电阻率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均出现不同形式的破年变变化,并且地震均发生在破年变变化恢复后一个月内,此结论可为今后江苏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报依据,尤其是发震时间的判断。同时,这一震兆异常也为研究同一构造上的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用富氏滑动、归一化变化月速率等方法处理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9个地电阻率观测台2002—2013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结果显示,尽管震中周围的地电阻率台站存在环境干扰等影响,但在本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仍然很明显,表现出震前以下降为主、大幅度异常的特点。最后初步讨论了本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4.
2017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0级地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对该地震进行了震前短临跟踪和震后回顾总结。分析认为:测震学资料存在"同心地震窗"开窗、海原震群事件和视应力高值等异常;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存在海原地电阻率突跳变化异常、固原地电阻率破年变下降异常和热红外短期显著异常。震前短临跟踪工作体现了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对震情判定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华北地区中强成组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台站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研究地电阻率小波能谱及相对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波能谱在震前中期阶段地电阻率出现异常,与成组地震活动中地电阻率出现破年变异常相符。中强震前或成组地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出现明显小波相对能谱增大异常,能较好的识别地电阻率短临变化。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四川及邻近地区的地电阻率观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结果表明,这次汶川8.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观测台地电阻率在单测向下降幅度达到7.2%,下降持续时间在2年左右,震前5个月异常转折,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另外,沿南北地震带多个台站在地震前2个月内出现阶变,变化幅度最大超过10%.地电阻率异常的方向性及台站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异常信息与构造走向及地震孕育机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昌黎台地电阻率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曲线跟踪分析方法和NVRM方法处理,分析了昌黎台1999年1月-2013年5月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研究了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及周边的4个远大地震和昌黎台周围约400 km范围内中等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认为昌黎台记录的2次趋势转折异常和3次破年变异常与远距离大震的发生有关联性,并与华北大范围背景的地壳介质力学状态的变化有一定联系。本文认为应该把破年变异常、趋势转折变化与NVRM方法结合处理分析地电阻率观测数据比较合理,如出现畸变、趋势转折异常,很可能与强地震有关,且变化速率异常持续时间在6-24个月左右,而4、5级地震一般不会引起年变畸变或趋势转折变化。  相似文献   

8.
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处理华北地区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异常空间展布特征及震前异常指标,结果表明:使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可较好地反映华北地区地电阻率的速率变化;地震发生前,地电阻率归一化变化速率多以小于-2.4 的异常变化特征为主,与华北成组地震活动中地电阻率大多出现加速下降变化的破年变异常相符。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通过连续监测地下介质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服务于地震中短期预测。自1967年开展观测以来,已积累大量观测数据和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资料。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在观测站网及附近区域发生的MS≥6.0地震的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分析发现:(1) MS≥6.0地震前,具有地电阻率异常的观测站比率随震中距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 MS 6.0—6.9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随震级增加而略微增加,而MS≥7.0地震前未出现异常持续时间随震级增加的现象;(3) MS≥7.0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随震中距增加有所减小,但统计结果的离散度较大,而MS 6.0—6.9地震前则无此现象。整体而言,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并未呈现较好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山丹地震台地电阻率资料发现,在2019年9月16日张掖MS 5.0地震前地电阻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即2016年11月开始EW测道观测数据出现年变畸变异常,年变幅度几近消失,该异常持续至2018年年底。采用傅里叶滑动去年变分析发现,同段年变消失,去年变后数值出现超阈值异常;采用矩平处理方法分析发现,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观测值小于矩平拟合值,出现低值异常。研究表明,该异常可能与2019年9月16日张掖MS 5.0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等分析其时空变化,认为邻近地震破裂带的临夏、通渭、武都和宝鸡台地电阻率在震前出现了下降—折返回升型的变化,符合前人已总结的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过程.(2)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周围大区域内出现了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且以震中区为中心呈条带分布,异常区的长轴方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与地震主压应力轴方向吻合.本文认为九寨沟M_S7.0强震发生之前,震中区周围出现的区域性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丛集现象是很好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动态演化、各向异性等特征对认识本次强震发震断层活动以及震源区应力场分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四川及其周边省市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发现这次8.0级地震前,距震中310km范围内有5个台站,其中有4个台站出现2年以上异常,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36km)的NE向,自2006年6月下降,至2008年1月下降幅度达到7.2%,1月底转折回升,至地震发生异常时间为2年半左右,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变化形态为趋势下降和年变形态消失.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和平台深井地电阻率观测概况和台站附近新丰江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了深井地电阻率数据变化,总结了在6次M 4.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深井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深井地电阻率在中强地震前存在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的变化,不同的异常形态可能和地震震源机制解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汶川8.0级地震以及其它大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武军  关华平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49-354,384
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远近台站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离震中400 km内的郫县、甘孜、冕宁、武都四个台站基本都存在1年以上的中期异常;距震中较远的兰州台和天水台则出现了短临异常变化.总结了我国9次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认为电阻率异常形态以负异常为主,在极值附近或转折恢复过程中发生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多数有异常,大部分为一年以上中期的变化,年变形态消失;震前能观测到短临变化;一般在极值点附近发震.较远台站部分存在异常;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相对增多;在回升过程中或异常恢复后发震.  相似文献   

15.
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多数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出现了异常变化,而快速地发现、甄别地电阻率的变化是地震前兆信息还是干扰,高效率地做好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工作是前提。由此,依据地电阻率理论和有关规定,基于V isualC++6.0平台,开发了一款关于ZDSB或ZD8B I地电仪产出的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软件,旨在介绍本软件算法的理论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结合陇南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研发的该软件可以将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工作系统化,将日常处理工作中大量繁杂的手工操作自动化,能及时地对资料的异常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快速地为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电阻率年变化与气象因素及水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消除ds 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对宝坻、塘沽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与台站附近地区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水位及海水水位的同期资料进行了相关处理分析, 并对地电阻率年周期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地电阻率与气象要素年周期变化的外因是同一源场作用的结果。 而地电阻率变化的内因,则是基于地下咸水层厚度的改变及地壳应力场的变化。 采用最小二乘法由气象参量和水位变化拟合出地电阻率模型值, 并计算出观测值与拟合值的残差,以消除电阻率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 近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 6级左右地震前,在宝坻、塘沽地震台的观测资料中均存在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分析北京延庆台1988年以来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讨论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用以处理该台地电阻率长程观测数据;结合北京及邻近地区近三十年来发生的7次中强地震,研究该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和远距离大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该台附近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测预报参考依据;同时该台在中国大陆及周边远距离大震前也观测到了时间上对应的地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   

18.
自2018年12月起,因洛阳地震台测区内安装金属护栏,该台地电阻率出现异常变化。为正确评估此次影响,结合洛阳地震台电测深曲线、岩性资料建立了三维水平层状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测区内金属护栏对洛阳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同时,建立典型“H”型电性结构模型,分析了不同属性的金属导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金属护栏是洛阳地震台此次地电阻率年变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当位于测区内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金属护栏引起地电阻率的趋势性上升;当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金属护栏引起地电阻率的趋势性下降。②不同属性的金属导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不同。导线与测道夹角减小、导线长度增加、导线电阻率减小以及导线横截面积增加等均会导致干扰源对地电阻率年变影响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9.
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变化与震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18年的观测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台站周边300km以内5级以上地震和100km以内4级以上地震,对地电阻率资料异常变化形态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其异常形态表现为年畸变、年变的消失、U型凹斗。其长期变化趋势为NS、NW向缓慢斜向上变化,EW向有一近12年正弦波形变化。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黑龙江省地电阻率台网近些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台网的两个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进行了评估,发现林甸台地电阻率数据受各种干扰非常严重,无法提取震兆信息,而绥化台的观测数据质量较高,映震效能较好。绥化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曲线具有规则年周期变化特征,以此为依据进行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发现利用原始曲线法和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在中强地震前震区一定区域内的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会出现上升型或下降型异常变化。分析认为速率法对于提取短临异常,判断发震时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