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气旋是产生大范围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以及洪涝灾害的重要系统,也是影响山东风、雨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据统计,夏半年(5—9月)气旋影响山东的降水,有一半以上是暴雨过程。 气旋的发生、发展及天气分布既与大型环流有关,又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联系,并受地形影响,因此预报上不易掌握。为了逐步摸清气旋发生发展、活动规律及对山东天气的影响,我们普查了1956—1970年5—9月的天气图,对发生在40°N以南、125°E以西的我国南方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资料及技术规定 1.气旋标准:气旋发生时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至少有一根闭合  相似文献   

2.
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晓梅  江静  马守强  徐文正 《气象》2008,34(3):78-85
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8年来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以及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和大风进行了气候统计学分析.分析表明: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热带气旋影响山东的主要时段.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存在显著的2.4年和5年左右的周期变化,但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强度呈明显减弱趋势,年代际变化不明显;8月份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最多,极易发生洪涝和强风灾害,所造成的暴雨和大风的次数与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较为一致.通过分析影响山东热带气旋活动与太平洋海温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指出,北太平洋海温关键区以及西太平洋副高的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长持续性(14天以上)夏季降水事件的环流异常背景和相应的前期信号。结果显示,长持续性降水事件主要由中国南方及其相邻的南海地区低层(850-h Pa)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该气旋性环流异常可以追溯到30天以前新几内亚以北的热带地区,随后它自热带地区逐渐向北略偏西方向移动,最终影响了中国南方地区长持续性降水事件。其北移特征在30–60天滤波后的风场中也有清楚的体现,暗示了30–60天季节内振荡自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向北的传播可能对中国南方地区长持续性夏季降水事件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针对2007年秋季热带气旋异常偏多的情况,从拉尼娜现象、南方涛动特征指数(SOI)、夏季风和海温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对秋季热带气旋的发生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发现在拉尼娜现象开始年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偏多,在拉尼娜延续年生成个数偏少的规律,以及8—11月SOI偏高、海温偏高或秋季夏季风偏强均有利于秋季热带气旋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1965-2010年7-9月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台站降水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台风路径等资料,对1965—2010年夏季(7—9月)影响中国热带气旋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热带气旋降水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和南部,夏季平均的热带气旋降水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自1965年以来,夏季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降水呈现华东及东南沿海增多,华南沿海、海南岛以及西南地区减少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一方面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导致同期中国东部地区上空水汽辐合增强;另一方面热带气旋的引导气流发生变化,使夏季热带气旋盛行路径由南海向东亚沿岸偏移,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致使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降水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1949--2003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和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东TC频数偏多年份,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副高强度偏弱,副高面积指数偏小;频数偏少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副高强度偏强。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弱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副高西伸脊点更偏东些。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率主模态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本文利用1920~2014年的逐月降水,以分析南方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主模态为切入点,以研究南方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空间分布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为重点,进一步研究了印度洋、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率对南方夏季降水主模态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机制。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指出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的两个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反相型降水模态。两个主导模态在1971/1972年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变,在1925~1971年的第一主模态为东西反相型降水;在1972~2009年的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型降水。不同主模态对应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也在1971/1972年发生了相应的年代际变化。(2)揭示了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反相型降水模态对应的环流场异常特征。一致多(少)型降水对应着中国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低空的反气旋(气旋)性异常,有(不)利于水汽自南海向南方地区输送。而贝加尔湖东侧低空的反气旋(气旋)性异常,有(不)利于冷空气向南方输送,并与来自南海地区的水汽在南方地区辐合,有利于南方地区降水一致偏多(少)。东多西少(西多东少)型降水对应着中国东南地区高空的正(负)异常中心,有利于高空辐散(辐合)及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其与南方地区东部低空的气旋(反气旋)性异常共同作用,有利于东部降水偏多(偏少)。与此同时,低空中南半岛反气旋(气旋)性异常及菲律宾地区反气旋(气旋)性异常,不(有)利于水汽自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输送向南方地区西部,有利于形成东多西少(西多东少)的降水型。(3)揭示了印度洋海温、北太平洋海温和北大西洋海温协同影响南方地区东西反相型降水和一致型降水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49-2003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和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东TC频数偏多年份,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副高强度偏弱,副高面积指数偏小;频数偏少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副高强度偏强.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弱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副高西伸脊点更偏东些.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3-2007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统计分析东亚地区北方气旋和南方气旋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北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伴随着一次全球性的年代际气候跃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出现了显著的突变。从月际分布可知,5月北方气旋频数最多,8月南方气旋频数最多;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着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另Ij位于蒙古国中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北部;夏季南方气旋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及日本南部海面。南北气旋活动频数的季节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统计结果可增加对东亚温带气旋活动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并为预测和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春夏季节黄河气旋经渤海发展时影响因子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苗春生  宋萍  王坚红  牛丹 《气象》2015,41(9):1068-1078
利用2008—2012年台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 mental Prediction) 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1°×1°再分析资料,将近5年经过渤海持续发展的黄河气旋分为夏季型和春季型,采用动态合成法对两类气旋的结构和黄渤海海域的热力、动力、水汽等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渤海时,夏季型气旋主要伴随大范围的强降水,而春季型气旋主要形成强风区。春夏季黄河气旋均为冷暖交汇的斜压性结构,但夏季型有偏暖中心,斜压性弱于春季型。春季高空急流位于气旋南部,其左侧正涡度区维持气旋的深厚,且气旋后部高空动量下传与锋面二级环流及平坦海面配合有利于气旋低层大风迅速增强。夏季高空急流位于气旋北部,高空强辐散区和低层辐合区配置加强了气旋中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气旋强降水和凝结潜热释放。气旋发展阶段,扰动位能向动能的转化,支持气旋动能的维持与加强。湿位涡计算显示,夏季气旋中有深厚的干空气下沉,干湿梯度强,尺度大,有利于气旋的强降水,春季气旋中干湿梯度小,分布零散,对应降水强度和范围均小。黄渤海为气旋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夏季海温相对春季高,水汽充沛,春季水汽辐合量仅为夏季三分之一。海洋下垫面作用对春季气旋影响大,在夏季作用不明显。夏季海面潜热加热影响为主,春季感热加热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史楠  王召民  何海伦 《气象科学》2022,42(2):171-181
进入北极地区的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往往伴有大风、强降水等特征,对北极气候变化有深刻的影响。基于NCEP2再分析资料,识别并跟踪了北半球夏季(6—8月)从中纬度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考察了其年际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9—2019年夏季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共867个,其中消失在北极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数量分别为688个和161个,且后者平均强度更大、平均持续时间更长。分区域研究发现,夏季从陆地进入极区的气旋个数较多,而从海洋进入极区的气旋强度更大,活动更为剧烈。对进入北极的气旋年际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夏季进入北极的气旋个数和强度均存在年际变率,其中气旋个数的年际变率尤为显著。气旋个数年际变率主要周期为5 a,强度的主要周期约为2.7 a。进一步分析发现,引导气流是影响气旋向北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夏季北大西洋气旋强度与同期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指数存在较好相关。研究还表明,进入极区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受大气斜压不稳定性的影响,在北太平洋地区区域平均的Eady增长率与气旋个数和强度的相关性均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4和0.5。  相似文献   

12.
利用观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6月22—23日黄河下游的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中尺度数值模拟与诊断,研究这次爆发性气旋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河套高空槽东移与山东南部的切变线合并产生这次爆发性气旋。MM5数值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发展过程。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发生在与高度场气旋性弯曲相重合的高空急流出口区,气旋从急流出口区右侧向左侧行进的过程中爆发性发展。气旋爆发性发展需要高空有急流,低空有西南和东南风急流为其提供强的暖平流和水汽通道。气旋的爆发性发展伴随着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上升运动区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舍。气旋爆发性发展在高能场中,大气具有强对流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0-2009年60 a的热带气旋资料、NOAA海温、NCEP再分析资料及74项环流指数等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既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自1950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再减少的过程,其中转折点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与之相对应,热带气旋路径频数也呈现明显年代际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前期春季海温场、大气环流异常及环流指数与夏季(6-10月)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相关关系,选取了影响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的预测因子,建立了一个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1951-2003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拟合率为0.6。对2004-2009年夏季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独立样本预测试验表明,该模型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为热带气旋业务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20 a影响我国台风活动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利用最新定义的气旋活动指数CAI(Cyclone Activity Index)分析影响我国台风活动近20 a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分析发现,影响我国的台风频数自1996年以来显著减少,主要表现为南方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影响减小,三亚和海口更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通过信度为0.05的统计检验),而东南方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影响明显增加,厦门、福州、温州、杭州和上海夏季(6—10月)受到影响的程度显著上升(福州、温州和杭州通过信度为0.05的统计,上海和厦门通过信度为0.1的统计检验)。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气旋活动的这些变化与台风盛行路径和强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应用1971-2003年的山东降水资料、常规天气图资料、台风年签和NCEP资料,对在华南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环流形势场进行合成分析.建立了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山东有和无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合成的水汽和温湿能的收支.结果表明:在华南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与西风带环流系统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在山东造成的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年均2.5次.暴雨的范围广、强度大.出现暴雨的时间比热带气旋登陆时间滞后.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热带气旋在华南沿海登陆时,中心东部有一股东南风或偏南风低空急流指向内陆.中高纬度中低层西风带环流弱,位置偏北.500 hPa西风带中的偏北气流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在山东境内汇合.低层850-700 hPa伴有低值系统影响,山东为气旋性环流控制.热带气旋登陆后其中心附近的中低层偏南风急流向北伸展,绕过副高脊线直达山东.在台风中心附近至山东之间建立起水汽和温湿能的输送通道,把高温高湿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在台风登陆后12-48小时内,山东暴雨区上空有大量的水汽和温湿能的净流入.暖湿气流与西风带气流相汇合,产生辐合上升,造成暴雨.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中高纬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受大尺度环流影响,6—7月,我国南方海域多热带气旋活动,北方海域多海雾;7—8月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影响华东的台风明显偏多。2018年夏季,共有18个台风命名,比常年平均偏多7个。我国近海夏季的大风、大浪与台风活动关系密切。有20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13次,两次伴随冷空气活动;温带气旋、准静止锋引发大风5次;另外,有2次过程主要由季风引起。有7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出现,其中6月出现4次,7月3次。发生13次2 m以上的大浪过程,其中,6月3次,7月和8月各5次。其他各大洋共有18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大西洋4个、东太平洋14个。  相似文献   

17.
南方气旋是东北地区对江淮气旋、黄河气旋、渤海气旋和北上台风的总称,是东北地区产生大到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受它的影响产生的雷雨称为南方气旋雷雨。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大雨造成的飞行性能损失大于风切变,因大雨发生的飞行事故接连不断。据不完全统计,1970~1976年,仅美国固大雨造成机毁人亡事故5起。1993年,世界民航因大雨造成的飞行事故占总事故的14%。而南方气旋雷雨多数伴有大到暴雨,产生雷雨的Cb云直接威胁飞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热带气旋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事件,其在气候时间尺度也可通过加强海洋上层垂直混合进而调节全球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基于一个海气耦合模式,本文探讨了强热带气旋活动对皮亚琴察暖期(又称晚上新世暖期;约300万年前)ENSO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可能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洋垂直混合加强可造成热带东太平洋显著增温、温跃层加深,但ENSO年际变率减弱。对东亚季风而言,夏季副热带高压南移且西伸,副热带急流减弱并南移,我国南方西南风加强;冬季东亚大槽加深,副热带急流南移,我国北方偏北风加强。上述模拟结果可增进我们对热带气旋气候反馈作用以及晚上新世暖期全球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56—1962年6—9月山东地区110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得出引起山东夏季暴雨的天气系统共有五类:气旋、台风、冷锋、静止锋和暖锋式切变线。又发现每一类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其相应的环流形势,我们对各类暴雨的特点和预报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西南极地区极地气旋路径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影响西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移动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将极地气旋的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北端、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统计了气旋移动路径频数分布和高频数气旋移动的主路径以及极地气旋的源地。分析了极地气旋路径的季节特征,夏季极地气旋活跃,气旋数偏多,冬季气旋数较少,而过渡季节接近平均数。气旋移动平均速度为每天14.4经度(29.9km/h)。冬夏差别不大,过渡季节平均移速明显加快。还注意到许多极地气旋移至南极半岛两侧的别林斯高晋海和威德尔海域时,移速有所减慢,常出现回旋或停滞。气旋穿过南极半岛地区时,移速加快,常出现“跳跃”现象,而在气旋穿过德雷克海峡时,移动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