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谭文柱 《地理科学》2012,(7):835-839
从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嵌入的视角,以宁波服装企业和机构为访谈调研对象,追寻众多宁波服装企业早期发展的历史,研究上海与宁波两地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社会关系嵌入——"红帮师傅"对上海服装业转移中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国有服装企业中宁波籍"红帮师傅",是理解上海服装企业在向外转移加工业务的过程中为何选择宁波服装企业的关键因素。在宁波服装业的早期发展阶段,"红帮师傅"充当了宁波服装企业与上海服装企业建立业务联系的桥梁,不仅将自己所在服装企业的加工业务介绍给宁波的服装企业,还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将上海其它服装企业引荐给宁波服装企业,使宁波服装企业从上海获得了大量的加工业务。另外,"红帮师傅"还亲自或引荐其它服装技师为宁波的服装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对理解非经济因素对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证案例,为欠发达地区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迁市作为江苏省的欠发达城市之一,其产业发展的效能发挥对江苏全省的产业整合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宿迁市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发展效益出发、系统分析了欠发达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表明:欠发达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本地资源和必要的外部支持,实施产业精选与统筹、扶持与培育、升级与优化等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服装业因其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特征, 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 被认为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和最具有产业转移特征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来描绘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基本格局, 结果表明:① 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② 结构变化地域分异明显, 沿海大于内陆, 东部大于中部, 中部又高于西部和东北, 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福建, 中部的湖北和河南, 以及东北的辽宁, 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变化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则较低;③ 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 以此阐述中国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 河南、安徽和江西已经成为东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② 纺织服装业的区位迁移在竞争效应和纯空间竞争效应上具有一致性, 说明产业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③ 明显的结构负效应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区域经济走势将带来深远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有潜力和条件参与较高层次国际竞争的地区之一,但是该地区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突出。因此,利用新的视角开展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的综合研究,对我国21世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作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冲击力进行了评估和判断。本文认为,为应对中国加入WT0后所带来的冲击,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有必要形成共识,规范和统一地方政府行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下,对区域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作重新构思,以进行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产业分布格局跨省市、全区域的合作与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5.
国外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技术产业是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科技园区(生物谷)是其发展与集中布局的典型载体。本文以国际主要生物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与发展的条件、要素、产业体系、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研究结论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和布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转型升级成为新的主题。底特律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本文通过研究其汽车产业发展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认为底特律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都非常优越,在福特制生产方式主导的时期,曾拥有"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辉煌。当面对外部竞争激烈、要素成本领先的区位条件吸引力减弱、生产和消费市场环境改变等因素下,由于地方文化强烈的优越感而自我封闭和路径依赖过度导致创新锁定,最终产业转型失败而衰落成无人问津的城市。底特律产业转型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城市的产业升级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研究: 基于动态外部性与经济转型视角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贺灿飞  潘峰华 《地理研究》2009,28(3):726-737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动态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本研究认为动态外部性对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的影响依赖于中国经济转型。利用2000年和2005年地级市及其以上城市的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动态外部性和我国城市产业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产业专业化和本地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产业增长,但是当专业化和竞争超过一定水平之后将不利于产业增长;相反,多元化程度只有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才会显著促进产业增长。本研究还发现动态外部性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参与全球化程度高、地方保护较强的产业以及位于经济自主权较大的城市的产业影响尤为显著。本文清晰地表明我国经济转轨为动态外部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工与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专题。区域旅游是同一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内旅游活动。区内旅游供给由跨城市区划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地方小产业集群环环相扣而成,这种分工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基于地方产业集群组合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在这种集群形态内,存在着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及运营模式创新的空间。研究区内旅游流在城市节点间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区内旅游流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在城市节点间的产业链演化特征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广域集群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最后在理论上形成提升,形成涵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体系,对于区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关注了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区域层面上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以及关于其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还比较欠缺。面对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不仅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布局演化,也需要关注省区内部或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需要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从全球视角下解读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和杭州都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由于发展历史、优势资源、地方政府的干预等多种原因,二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作者研究了苏州和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投资主体、产业组织方式、产品类型,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认为,这种差异是两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各自发展模式上的进一步延伸,两种典型模式各自优势的发挥以及相互间的借鉴和融合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键  王琛 《热带地理》2019,39(5):790-798
通过搜集与计算得到江浙沪地区各城市淘宝男装、女装、童装及服装店铺整体的信用等级,同时借助集中程度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及回归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淘宝服装店铺信用等级的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除童装外,江浙沪地区淘宝服装店铺整体及男装、女装店铺,其信用等级的位序—规模分布满足齐夫法则;2)江浙沪地区淘宝服装店铺信用等级的空间分布形态满足对数正态分布模式;3)淘宝服装店铺信用等级的无标度区涵盖了江浙沪地区绝大部分城市,其规模分布结构相对优化;4)淘宝服装店铺的信用等级受信息化水平、物流指数、基础规模实力、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当地服装产业的工业集中度未能影响淘宝服装店铺的信用等级.  相似文献   

12.
杨显明  焦华富 《地理科学》2015,35(10):1256-1264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跟踪研究了淮北市工业结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淮北市产业结构锁定效应显著。在中兴期及以前时期,工业结构长期锁定在煤炭采掘、电力、纺织与服装加工、农副食品加工4个主要行业;进入衰退转型期后,以精细化工、建材加工、机械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等为代表的接续替代行业兴起,工业结构逐步解锁。通过对淮北市工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工业行业集中系数、产出锁定系数、就业锁定系数演化的分析,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与演化会经历产业导入期、弱锁定期、中度锁定期、强锁定期、解锁期5个阶段,且各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异。最后,从资源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产业政策因素以及观念因素6个方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和演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李玮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研究》2021,40(2):343-355
经典世界城市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较少关注制造业,其基于英美城市经验提出的世界城市产业关系弱化的观点已逐渐受到质疑。本文以中国广汽本田和德国空客汉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企业访谈方法,剖析和比较制造业地域嵌入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与模式,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世界城市制造业地域嵌入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嵌入初期、扩大发展、优化完善3个阶段,并表现为集团推动型嵌入、客户追随型嵌入、地方购买型嵌入等模式;成本和市场规模、企业策略和文化、地方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对制造业的地域嵌入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从企业微观层面更细致和动态地揭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世界城市产业关联紧密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世界城市产业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结构效应和净竞争效应上,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皆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则呈相反态势,分别以大城市和小城市表现最为显著;区位效应上,第二、三产业区位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皆为劣势,空间相互依赖作用逐步降低,其中森工类城市第二产业区位效应最为劣势。“结构性减速”成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因素,因地、因类制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与浙江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区位熵方法借助从业人员数据刻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OLS模型,甄别驱动因素佐证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结果表明:① 市域尺度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区位规律不仅具有“资本空间”(杭州)集聚性,还具有“地方空间”(舟山、金华和台州)分异性;② 经济科教、政府支持、市场需求、环境、交通和地方性是重要区位因素,且不同重点行业、不同地理层级所受区位因素不尽相同;③ 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全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管治双要素驱动型,8重点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软因子”驱动型;④ 研究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与规划调控协同性。  相似文献   

16.
丁娟  焦华富  李俊峰 《地理研究》2014,33(10):1966-1976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借助GIS等手段,对黄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结合黄山市1978-2012年城市产业发展的动态数据资料,就黄山市产业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城市产业演进,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和组织形式的演化与更替,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物质与功能要素,进而推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旅游城市的功能,从而引起城市用地结构的变迁;旅游产业的升级改变了生产资源在城市产业间的流动,引发城市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旅游产业组织方式的优化进一步促使城市产业空间的融合和集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模型和相应的逻辑函数。  相似文献   

17.
杨博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10):2345-2360
基于对2004—2016年中国海关贸易库中各城市制造业发展数据分析,从演化经济地理的视角出发讨论金融资本市场如何通过影响制造业的演化路径选择来影响制造业演化升级。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以银行为主的信贷融资市场和以投资机构为主的股权融资市场对于制造业演化路径选择的影响作用不同。整体来看,信贷融资市场主要通过强化制造业的路径依赖来促进制造业的演化升级,而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则强化了制造业通过路径突破实现演化升级的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地方制造业演化路径的选择不仅会受到本地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还会受到区域中心城市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对东、中、西部的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制造业演化路径选择受本地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更大。而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演化路径选择受到区域中心城市金融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面转型有重大意义。西部地区及其城市政府据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地方经济转型及其开放度。以西北五省51个地级市(含自治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职能分类法等方法,对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地方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13~2017年,城市政府的平均政策响应累计得分持续增加,应答率由3.92%增加至100%。进行政策响应的产业种类逐年增多,且产业政策重心有多极化趋势。2)2017年,综合性、过渡性、单一性产业政策地级市分别为38个、6个、7个。突出产业政策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产业政策类型可详细划分为6类,具有突出产业政策的综合性地级市数目最多,为25个,占比49.02%。  相似文献   

19.
The clothing industry is widely cited as an industrial sector that is embedded primarily in buyer-driven structures of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in which retailers and brand-name companies, rather than manufacturers, are the key driving forces. Analysis of clothing production systems within the commodity chain literature, however, has been predominantly Western-centric, with little emphasis on similarities and/or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ors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nd societal context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lothing brand-owners compete for market shares within Indonesia. The analytical focus includes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ulatory policy framework on firm-specific behaviour as well as applied marketing strategies within individual fashion segments.  相似文献   

20.
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散效应深受城市特征的影响。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将城市分为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高铁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效应差异。结果表明,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集散效应具有显著时滞性和异质性,城市产业结构对其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①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研究表明,在静态上,高铁促进二产主导型城市产业空间分散、三产主导型城市产业空间集聚;在动态上,高铁对二产主导型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具有先促进集聚后促进分散的特性,对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效应始终表现为促进集聚。② 对于运输服务业、租赁与商服业而言,无论是静态效应还是动态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均较小,在静态上高铁促进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在空间分散布局;在动态上高铁效应总体表现为“不显著-促进分散”的二阶段性。③ 对于金融服务业和研发设计业而言,高铁的静态效应在作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促进产业集聚,其动态效应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出显著阶段性差异。④ 对于信息服务业而言,高铁对其空间集散的静态效应表现为对二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影响不显著,促进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在空间集聚,且其动态效应与静态效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