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气相互作用与年代际气候振荡可能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简单海气相互作用方程组出发,引进新的海洋对大气加热函数,得到简单海气相互作用方程组的解析解。解析解表明,海气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不稳定耦合波,这种波的不稳定程度随海气相互作用系数和深海对海洋混合层的影响而不同,并且e-折时间尺度随海气相互作用系数出现极小值,这个极小值点对应的周期是最不稳定海气耦合波的周期;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最不稳定海气耦合波的周期在中纬度地区是18a,在低纬度是3.5a,在高纬度是35a,它可能是海气系统年代际振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人禾 《大气科学》1995,19(5):563-574
为了分析热带海气耦合系统中不稳定扰动究竟由哪种自由波占主导地位,根据本文第I部分提出的热带海气耦合模式,讨论了取耦合系统中不同的径向模时耦合波的性质,即分别讨论了大气长Rossby波和海洋长Rossby波、大气Kelvin波和海洋长Rossby波、大气长Rossby波和海洋Kelvin波的耦合波以及考虑了大气和海洋中所有这些波动时耦合波的性质。结果指出,这些耦合波对海气耦合模式中参数的取值很敏感,不同的参数可以产生性质不同的耦合波。本文的结果也说明了海气耦合系统的性质与热带大气的性质和结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NCEP/NCAR40年再分析1000hPa月平均风场资料及COA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对热带西、中、东太平洋、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五个区域的海气异常作了奇异值分解(SVD)。比较区域间SVD的主要参数和分析第一奇异向量及其时间系数表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区分为三类;热带东、中太平洋属‘单元型’,ENSO是唯一重要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属‘二元型’,除了ENSO过程,还应存在唯一重要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属‘二元型’,除了ENSO过程还应存在另一重要过程,热带大西洋属‘多元型’,其构成复杂,ENSO循环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局地热力平衡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Kelvin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发生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只有纬向风应力对其作出贡献;在海温仅由平流过程决定的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在整个波长范围内都有发生,波长越大,不稳定越强,经向风应力与纬向风应力都可以对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作出贡献,但是前者贡献较小;不稳定Rossby波比不稳定Kelvin波的增长率要小;由于无论哪一种不稳定模态,都是纬向风应力在海气耦合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在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动力学对ENS0不稳定发展的贡献时,采用忽略经向风应力作用的近似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型态及其年代际振荡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月平均资料(1951-1995),借助于SVD分析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型态的季节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过程中,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有关的SST分布型起着重要作用,而与此耦合的大气则表现为类似于PNA型遥相关的变化。其中冬季(1月)海气相互作作用的耦合程度较高,具体为厄尔尼诺事件对应着高度场的PNA流型。而与拉尼娜相对应的夏季500hPa高度场类似于东亚-太平洋(PJ)流型,但在4个季节中,夏季的海气相关耦合程度相对较差。春秋季同属于过渡季节,秋季海气之间的相关耦合不及春季紧密。(2)1976年前后海气耦合分布型态发生明显变化,冬季500hPa高度场PNA流型加强,阿留申低压加深并向东南移动,1976年后的夏季500hPa高度场的PJ流型表现明显,而1976年前这个遥相关型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2015-04-28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FY和MTSAT卫星资料、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黄渤海浮标站资料、黄渤海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5年4月28—29日的渤海海雾成因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结果发现,近海面处大气低层逆温层抬升,大于90%的大湿度区向上、向西扩展,对海雾形成非常有利;海雾生成前、生成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东到东南风,有利于黄海水汽向渤海输送,海面上空有水汽通量大值区由渤海海峡向渤海中部移动,使得渤海上空水汽输送加强,提供了海雾形成所需的水汽;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渤海上空气温高于海温,风切变造成的海气界面湍流热交换为大气输送向海洋,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是平流冷却雾。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球海表海温资料(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季节差异,发现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存在"秋季障碍"现象。进一步分析了东印度洋"秋季障碍"后冬季海温与中东太平洋海温、海平面气压及850hPa风场的关系,并讨论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季节变化与东印度洋"秋季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由以印度洋季风环流为主导转向以太平洋海气系统为主导,太平洋海气系统处于急剧加强期,增强的太平洋海气系统对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秋季障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汤绪 《应用气象学报》1993,4(2):237-243
通过对国外各类海气耦合模式及其预报试验的综合分析,从海气耦合模式的分类、模式气候漂移和ENSO年际变化的处理、模式分辨率、耦合方式和模式参数的变化对模式年际变化的影响、ENSO年际预报与预报起始时间和资料的关系、ENSO和季风的海陆气耦合系统等方面评述了影响季和年际数值预报水平的有关问题及发展现状,并对开展我国相应试验研究工作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热带太平洋线性海气耦合系统的主模与ENS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倩  杨修群 《大气科学》1996,20(5):547-555
本文利用包含海洋表面边界层、线性海洋大气动力学以及完整的关于不均匀气候态线性化SST预报方程的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模式, 在真实的气候背景态和参数域内,研究了海气耦合系统的特征值问题,确定了线性耦合系统主模的特征周期及其稳定性特征,进而揭示了主模和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准两年振荡是线性海气耦合系统中的最不稳定模态,且只有该模态类似于ENSO水平结构。因此,准两年振荡很可能是海气耦合系统固有的最根本性的振荡过程。本文也对准两年振荡的形成与年循环的关系以及它在ENSO时间尺度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球海表海温资料(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季节差异,发现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存在“秋季障碍”现象.进一步分析了东印度洋“秋季障碍”后冬季海温与中东太平洋海温、海平面气压及850hPa风场的关系,并讨论了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季节变化与东印度洋“秋季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由以印度洋季风环流为主导转向以太平洋海气系统为主导,太平洋海气系统处于急剧加强期,增强的太平洋海气系统对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秋季障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