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重点研究成矿构造应力场控制的成矿期构造活动,以讨论矿带范围内构造应力、应变能的分布规律,分析矿液运移、富集成矿的机制,并探讨构造应力与成矿元素分布之间的关系和构造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金山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及其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金山金矿构造控制产出部位,控制金山金矿蚀变糜棱岩金矿和石英脉金矿体及矿石类型,控制金山金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运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构造地球化学(构造成矿)高温高压实验条件进行构造控矿模拟实验,模拟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矿石的变形实验,构造控制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以及构造控制金山金矿载金矿物成矿元素变化的模拟实验和多期多次构造应力作用下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构造活动的热动力作用下,不仅使岩石、矿石产生韧性剪切变形和脆性变形,并可看出韧性变形在前,脆性变形在后,并叠加在韧性变形之上,构造作用能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并聚集在襁皱虚脱部位,层间破碎带及裂隙交汇部位;多期多次构造应力实验不仅使变形、破裂加剧,并使成矿物质叠加富集。实验结果与金山金矿成矿十分近似,这不仅为研究金山金矿成矿和分布规律提供实验资料和依据,也为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3.
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  相似文献   

4.
江西金山金矿床黄铁矿与金成矿关系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山金矿床明显受金山—西蒋剪切带控制,金矿体产于剪切糜棱岩带中。金矿石的物质成分比较简单,黄铁矿是主要金属矿物,也是矿石中自然金的主要载金矿物,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矿物中仅占2.51%的黄铁矿中所含的金却占矿石金总量的80.80%,可见分散浸染黄铁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为了深入研究黄铁矿与金成矿的关系,作者进行了载金矿物黄铁矿活化、迁移及成分变化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构造作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黄铁矿可以产生活化、迁移,其中的成矿元素含量有所升高,而且在多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可使成矿元素Cu、Au叠加富集。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莲花山金矿区成矿应力场数值模拟与隐伏矿床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矿过程是成矿物质的运动过程,有用元素的活化、迁移、稳定和集中,与"同成矿构造体系"活动时期地应力和能量的集中和构造发生时的释放息息相关。地应力和能量逐步积累,伴随地温升高和水分的参与,促使元素活化,地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地壳岩石变形、破碎和位移,又引起应力和能量的释放,活化了的元素便向应力降低的构造带集中从而形成矿床。全息光弹和数学模拟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成矿时区域及矿田中应力和能量的分布状态及其变化,根据应力和能量的高值区与矿化集中的位置关系,可进一步确定矿脉中的富矿段,预测隐伏矿脉的位置,使矿的预测由定性提到定量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鉴于方解石是研究低温碳酸盐型汞矿床构造应力作用的良好对象,作者对贵州丹寨汞矿床中24件方解石样品进行构造形变及构造成矿模拟试验,经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观察指出:多种应力作用叠加及微观构造形变的先后生成关系,可视为多期次构造动力作用的结果;汞矿的成矿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相关和同步性,说明构造作用既可提供成矿的空间,又是促进成矿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邓军  方云 《地球科学》2000,25(4):428-432
运用定量计算和计算机模拟与传统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胶东矿集区中剪切构造变形和围岩蚀变与物质迁移及金矿富集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在剪切-蚀变作用过程中, 各种物质组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 存在较大的流体/岩石比值, 体积应变为增加型.成矿作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剪切挤压-拉张构造作用引起的成矿元素活化→运移→富集.成矿早期, 形成以包体金为主的贫矿石; 成矿晚期, 形成含裂隙金和多金属细脉的富矿石.   相似文献   

8.
水/岩反应实验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需要进行一系列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来揭示流体与岩石的化学反应与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流体将岩石中的成矿元素活化,取决于成矿元素本身的物化性质、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以及与其它元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多次交变的应力引起岩石磁性的变化称之为动磁。本文以吉林夹皮沟矿集区为例,通过磁力与成矿元素之间吸引或排斥关系,应力与岩石磁化率和应力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等变换规律,探求大陆动磁变化对成矿元素富集的下列影响。1)当铁矿层或磁铁石英岩层褶皱时,金元素易在磁铁矿含量高、动磁强度大的部位(即褶皱转折端或两翼)富集。2)对非铁磁性介质,构造透镜体中的含金性既与低压区有关也与高压区有关,两者共性是沿磁能加大的方向有利于金元素的富集。对含矿围岩则相反,岩石磁性强、弱与岩石含金量呈反比。3)流体内非铁磁性物体动磁的变化对成矿元素富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体的总力—位移—剩磁—运行轨迹—成矿元素分异和富集的对应关系上。4)大陆动磁频度变化对成矿元素富集的影响,反映为同一构造带大陆碰撞频度与动磁强度呈反比,元素富集不明显;而不同方向构造叠加的频度与动磁强度呈正比,有利于元素富集。这些影响将拓宽和加大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间的研究内容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徐兴旺  蔡新平  张宝林  秦大军  王杰 《矿床地质》1998,17(Z6):1067-1070
流体的构造作用指由流体自身物理状态和化学组分与特性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及其动力学过程。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可概括为八个方面,流体构造的类型丰富多样,同一成因、同时形成、不同特征的流体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特定的组构特征。流体的构造作用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在成矿过程中起到开辟前进通道、营造容矿空间和萃取富集成矿元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构造应力场转换的成矿地球化学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剪切带型金矿为例,基于对中国东部胶东西北部地区及其典型金矿田、金矿床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地球化学场的详细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它们在多重时-空间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区域尺度上,应力极值区不利于成矿,金矿床就位于应力梯级带,尤其是不同方向应力梯级带的交汇部位。矿田尺度上,成矿物质有从应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的趋势,成矿主期应力梯度的增大有利于成矿元素进一步浓集,应力梯级的强烈变化地段(或时段)往往形成金属元素的大量堆积。矿床尺度上,成矿物质的运移受不同方向剪应力梯级带的叠加影响,金属元素就位于NE和NW向应力梯级带交汇部位缓坡带一侧的次级梯级带之上。多重时-空尺度成矿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将可能揭示出这种非线性效应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易门式大型铜矿床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金属矿床隐伏矿定位预测的关键问题,在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分支学术方向的基础上,以易门式大型铜矿床为例,从成矿地质背景、矿田构造、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应力场等方面进行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阐述在构造应力场控制下成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规律。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反映矿体的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受构造控制,其分带特征可指示成矿流体的流向,并提供矿床成因和隐伏矿(化)体相对埋深的信息。构造应力场的控矿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应力场导致控矿构造的形成,并驱动成矿流体的运移;构造应力场控制了成矿能量场;应力和能量的高值集中区分布特点可反映某些构造型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概括隐伏矿成矿预测准则,据此提出若干重点找矿靶区和靶位,其中部分靶区得到工程验证,表明构造成矿动力学方法对隐伏矿定位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的聚集分布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综合作用的结果,地质构造控制作用是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煤中战略性金属富集成矿的构造控制因素包括大地构造背景,构造运动,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体现在对金属矿产载体——含煤岩系的控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控制、对元素原生聚集和后期迁移重组的控制。从煤系矿产物源相关、耦合成矿、同盆共存的角度分析,构造作用对战略性金属富集成矿的控制贯穿于含煤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聚煤期前的构造运动奠定煤盆地基底构造格局,构造沉降和隆升提供了聚煤作用的场所和含煤岩系的物源区,从而决定了含煤岩系及其战略性金属元素的物质基础。聚煤期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盆–山耦合过程、同沉积期构造活动、岩浆作用等方式,通过对聚煤源–汇系统、岩相古地理与聚煤环境、泥炭沼泽类型及地球化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决定成矿物质在泥炭化阶段和成岩作用阶段的迁移与原生聚集。聚煤期后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对金属元素迁移重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造沉降增温和岩浆热效应、构造格局与含矿热液活动、应力应变控矿机制,以及煤田构造定位决定矿床赋存状态。煤系战略性金属元素富集成矿构造控制研究应注重加强以下4个方面:与煤盆地沉积充填相关联的大地构造格局与演化、作为含矿流体运移通道的断裂构造特征、不同时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差异性,以及应力应变的构造物理化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曾联波  田崇鲁 《现代地质》1998,12(3):401-405
摘 要  通过对构造应力场与低渗透储层中裂缝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以及断层纵向封闭性 之间关系的分析‚说明根据构造应力场的分布‚不仅可以定量预测裂缝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以及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聚集场所‚而且还可定量评价断层的封闭性。因此‚从构造应力场的 角度对油气的分布进行评价和预测‚将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个旧南部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研和大量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地质中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样品和变量进行分类划分和成因解释。首先,将样品和元素进行综合计算,按第一、二因子轴作出样品-元素因子平面图,在图上划分四个象限,按象限进行分类,探讨其样品-元素分类规律。其次,按象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各因子轴所代表的元素共生组成规律和成矿期次。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第一因子轴(F1)所代表的Sn、Cu、Pb、Cu、Zn、Au、Ag等元素为主成矿元素组合和主成矿期次,而其它因子轴所代表的Mo、W、Bi、Be等元素为次成矿元素组合和次成矿期次。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驱动力的作用下,与花岗岩侵入有关。成矿溶液除来自深源以外,还与周围基性岩体(脉)和围岩密切相关,矿液实质是一种混合矿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充填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有利 的地层层位中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大脑坡矿区沉积和断裂构造特征,以及沉积和断裂构造对铅锌成矿控制作用,笔者从大脑坡矿区沉积-断裂构造特征出发,识别了大脑坡矿区生物礁沉积,并进一步将大脑坡矿区主要断裂系统划分为3个断裂带,即花垣-张家界断裂带(F1为主断层)、阿碧林场-清水塘断裂带(F2为主断层)、开支铺-凉水井断裂带(F3为主断层).通过分析断...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北缘东段,省内金矿资源较为丰富.在研究典型金矿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金矿的成因类型、矿产预测类型以及金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对辽宁省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关系的新认识,结合重大构造事件与金矿成矿效应的耦合关系,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揭示了省内金矿的成矿动力学演化机制,将全省金矿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8.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阿根廷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潮  陈玉明  陈喜峰  姚仲友  郭维民 《地质通报》2017,36(12):2154-2163
阿根廷金矿资源丰富,西部是安第斯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查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找矿和开发潜力。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和金矿成矿规律,梳理了阿根廷金成矿地质背景,厘定了金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事件的关系。将阿根廷金成矿时代划分为4个集中时期,阐述了各成矿期的主要金矿床类型,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出5个成矿带和15个矿集区,总结了各矿集区的主控矿因素,为进一步确定阿根廷金矿资源潜力和找矿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的断裂构造对油气的形成、运移、储集和保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大型多期活动断裂控制了大型隆起和拗陷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是各时期油源纵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小型或次级断裂以及由断裂产生的节理、裂隙等,可改善储层的性能,是该区各种储油构造形成的主要构造条件。
笔者认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最主要的条件是构造应力驱动。为了将断裂构造活动的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的物质场结合起来,建立了构造应力驱动与岩内流体运动的理论方程,这个方程反映了构造应力、流体内压和运移势之间的微分关系。
笔者对该区已知油田不同类型断裂机制的储油构造型式、油气富集条件及部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进而对主要构造区块选择典型剖面模拟计算运移势状态,并与已知油田进行类比,找出油气运移和储集的有利地区,为塔北地区油田勘探提出了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