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发达国家实施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西部大开发要坚持高起点,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国家要采取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的倾斜政策;东部地区要多形式,全方位与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资本市场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西部资本市场的区域特点,指出其上市公司数量少,结构单一,证券经营机构分布不均衡,投资者缺乏,金融市场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通过对比剖析了造成我国东西部资本市场区域差异的成因,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构建西部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与该地区的自然禀赋和所享受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优惠政策极不协调。从边缘的区位条件、特殊的地缘环境影响、地理环境对资本投资的障碍、产业结构的刚性制约、有限的经济腹地、劳动力日益减少与生态功能的限制等七个方面探讨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并尝试透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一个案,探讨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开发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教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站在全局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采用市场经济方式,实行地区投资转移,有选择地重点投入,点线式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坚持两种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动态协调的思想,实现三大目标;即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的目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相协调的目标,国家整体利益与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相统一的目标;正确处理六大关系,即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关系,重点产业(地区)与非重点产业(地区)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投资结构与建设项目布局的关系,区域“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西部地区与基本法部地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地区的城镇网络化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较差,城市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尽快缩小东西之间的地区差距,进行西部大开发,必须合理地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文章首先阐明了城镇网络化的概念,并全面分析了西部地区之所以要走城镇网络化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其次,指出西部地区城镇网络化发展应重点突出走廊型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以及区域性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空间路径演化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贺灿飞  董瑶  周沂 《地理学报》2016,71(6):969-983
地区经济发展与其生产结构紧密相联。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地区生产结构的演化受技术关联的影响,是一个路径依赖过程;一些研究也认为产业和区域政策等因素可能创造新路径,实现路径突破。本文沿用Hidalgo等定义的贸易产品空间方法,基于2001-2013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产品贸易数据,对中国出口产品空间(Product Space)的演化路径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中国四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出口产品经历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转型,不同区域的转型方向与路径各异。在2001-2007年间,四大区域的出口产品空间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著影响,体现为路径依赖的过程。在2008-2013年间,东部、中部与东北地区的产品空间演化仍受技术关联的影响,而西部地区则更多受到产业和区域政策的推动,体现了路径突破的演化过程。本文研究启示,虽然中国区域生产结构演化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现有区域能力、技术和知识积累,但是区域性制度政策创新可以突破原有路径,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区位论、区域投资开发理论,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从区域城比较优势角度,通过对无锡与西部地区经济要素互补性、无锡加入西部大开发的可行性领域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无锡优势产业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可行性领域取向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外在化表现,文章从区域、经济区域等基本概念入手,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的态势和外部环境变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应积极培育合理经济区、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培育区域之间合理的竞争态势,以提高我国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非正规就业对女性的影响一直是非正规就业研究的重点,其中许多研究认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往往难以实现向上发展而强化了自身弱势地位.这类研究忽视了非正规性的多样化性质,过度地强调了非正规就业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广州市芳村茶叶市场茶艺表演业为例,使用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了非正规就业对女性人力资本积累与向...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地区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刚  纪慰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2):74-78,60
目前,阻碍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包括:(1)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差;(2)离经济核心区距离远;(3)生态保护压力大,产业进入门槛高;(4)所有制结构不太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5)政策等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首先,植树种草的生态环境政策迫使农民从乡村走进城市;其次,中央政府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增多;第三,东西部人员交流逐渐增多;第四,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因此,应该扩大开放度,注意投资多元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针对性,重点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规范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196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及其 地域格局的演变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奇  张超阳  段娟 《地理研究》2007,26(6):1247-1254
本文总结了我国不同尺度地域单元近40年不同阶段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基本特点及其地域格局演变的基本态势,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初步探讨了我国对外贸易特点及其地域格局形成的基本成因。研究发现:(1)从时间尺度看,40年来,我国不同尺度的不同区域对外贸易总量和对外依存度均呈长期增长态势,外贸年均增长速度长期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2)从空间尺度看,东、中、西地带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相反中、西地带的相对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下降趋势。我国进/出口位居前四位的省市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由北向南演变的趋势。在国际上,我国对亚洲的进/出口占绝对优势,但相对地位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王开科  曾五一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3,32(11):2107-2120
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经济地理现象,其形成源自于众多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生成与演进也带有特定的区域相互作用特征。运用空间计量分析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我国省域城镇现有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分异格局,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工资水平区域分异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在对中国工资水平区域分异的基本现状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工资方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试图阐明中国工资水平现有分异格局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全域自相关指数、SLM和SEM模型实证检验了各主要理论因素对中国工资水平区域分异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市场潜能、开放度、市场分割度等因素对中国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异有重要的影响,且中国省域间城镇工资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误差效应。最后,从合理缩小现有的工资水平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健全劳动力市场协调机制、减少劳动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障碍;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在缩小地区工资差异中的作用力;增进省级地域单元间的贸易联系性,弱化市场分割程度;优化低工资地区的外贸投资环境,提升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和融资效率;推进东部地区尽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中西部省份重要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延吉 《地理科学》2007,27(6):756-760
区域产业集聚要素主要分析行为主体要素、生产要素、支撑要素、时空要素、社会文化制度。区域产业集聚结构主要包括生产结构、空间结构与组织结构。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发展有一定的功能效益,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集聚的理想状态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区域产业集聚机制的分析,从要素流动、区位因素、需求与成本因素、技术进步、分工、贸易等角度展开,侧重分析全球化与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包括集聚与扩散的统一规律、周期发展规律等。区域产业集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区域产业集聚具有开放性。区域产业集聚体现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集聚研究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坤  董锁成  王菲  李泽红  李富佳  李俊 《地理研究》2013,32(10):1890-1898
区域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区域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殊,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处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各种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针对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利用超越对数计量模型深入分析后发现,俄罗斯东部地区科技贡献率都较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并且劳动力对经济贡献率远高出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要转化优势、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把自然资源与科技创新和劳动力发展等结合起来,提高人力与物质资本的直接产出弹性和外溢弹性,是俄罗斯东部、乃至整个俄联邦增强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最大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迁移流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及其区域效应是当今区域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劳动力迁移流动态势及区域效应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区域发展进程的经济社会演化态势,并对中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可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呈现了劳动力高强度集聚、长三角内迁移流动活跃、劳动力迁移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等劳动力迁移流动态势,与此同时,长三角劳动力迁移流动对长三角各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人才密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将造成影响。在未来,经济社会演变对长三角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将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知识资本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区域创新系统能力表征区域知识资本,对其不均衡地理演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创新综合能力年际变异程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东部与中西地区创新综合能力差异持续扩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总体呈现东部沿海创新带、中部内陆创新片区及西部普遍低下的梯度式空间分布格局。劳动力集中指数、人均资本形成额、经济民营化程度、基础设施水平及对外开放度是影响创新能力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财政支出占比影响较小;各变量对创新综合能力影响的空间异质效应明显,对东中地区往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多呈负向影响,强化了创新综合能力“东高西低”的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