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鞍山地区的铁矿体主要处于三条巨大的韧性变形带中。在这些韧性变形带的形成过程中,组成铁矿体的磁铁石英岩经历了两次糜棱岩化作用的改造,早期磁铁矿为塑性变形,晚期磁铁矿为脆性变形,与此同时,在构造置换、剪切分异和流体参加等因素的影响下,磁铁石英岩中的条带状构造经历了两期从破坏到形成的旋回,组成条带的矿物组分重新迁移和分配,形成一系列反映其形成阶段和变形特点的条带状构造。  相似文献   

2.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法国中央高原的Beauvoir花岗岩中铌钽矿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矿物具有多种类型的带状构造。 大部分铌钽矿具有同心带状构造和平行带状构造,前者的每一个带的宽度可在2—60μm之间变化,而后者则在1—20μm。这两种带状构造主要是由于Nb和Ta的含量的变化。它们亦可以统称为韵律式带状构造。 铌钽矿的裂隙状带状构造只见于花岗岩岩体的顶部。不规则状的带沿铌钽矿晶体的边缘或微裂隙发育,常形成树枝状构造。从化学成分上来看,这种带状构造主要是由于Fe、Mn含量的变化。因此,它亦可被称为交代构造。 铌钽矿的韵律式带状构造由Beauvoir花岗岩的复杂的结晶过程引起,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岩浆的化学成分和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而来自围岩(云母片岩)的富铁的热液影响了铌钽矿的结晶,导致了铌钽矿的交代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辽东大连金石滩新元古代兴民村组上部灰岩段发育了一系列形态复杂多样的臼齿构造(Molar-tooth struc-ture,简称MT)。通过野外及室内综合研究鉴别出条带状、短直杆状、蠕虫状、细丝状、圆斑状(气泡状、瘤状)和碎屑状6种主要类型,其中以条带状最为发育。MT发育段主要由含砂屑或粉屑灰岩、泥晶灰岩、纹层状泥晶灰岩和含泥泥晶灰岩的韵律组成,系多个向上沉积动力减弱、水体变浅的潮下-潮间带沉积旋回序列。兴民村组MT发育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水深和频繁波动的水动力特点,MT形态受宿主岩石性质的影响和控制。MT主要发育在浅潮下带-潮间带下部沉积微相。不同形态的MT及其组合分别宿主于不同的沉积岩相或沉积韵律,表现了MT形态的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省自19—1978年间区内共发生248次浅震和10次深震。这些地震活动明显地受挽近期活动断裂构造控制,地震震中的分布显示带状及线状的规律性,据此划分了不同方向的地震带。本文分三个方面对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探讨。一、构造体系概况区内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经过不同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体系(带)有: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华夏式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旋扭构造体系、弧形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其中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我省主要的构造体系,它们互相交切,组成了我省的基本构造格架。这些构造体系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山区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区在构造上包括组成天山地槽褶皱系的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天山中间隆起带、南天山冒地槽褶皱带及塔里木地台北缘的库鲁克塔格断隆和柯坪断隆(图1).天山地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中条—扬子旋回、加里东旋回、天山旋回(海西旋回)、印支一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伴随地槽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均有程度不同和规模不等的岩浆侵入及喷发活动,而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往往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并具多期、多次的  相似文献   

6.
北票-义县地区义县组火山构造及其与化石沉积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县火山旋回发育于早白垩世,可以划分出4个亚旋回,具有由西向东迁移,由基性向中基性、中酸性演化的特点,并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级别的火山构造。区内主要为四至六级火山构造,包括火山构造洼地、层状火山、破火山和穹状火山等。不同级别、不同发展阶段的火山构造对化石沉积层的形成、分布和保存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三级火山构造控制了义县火山一沉积岩系呈NE向展布;四级火山构造形成了两大火山洼地,并在两个火山构造洼地中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沉积层;五至六级火山构造直接影响了化石沉积层的空间形态和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7.
新疆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含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地壳演化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造山带在不同构造阶段、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不同沉积建造及岩浆建造,与之对应形成各种成矿类型.造山带经历了离散、汇聚、碰撞、陆内造山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成矿地质背景.根据新疆具体情况,进行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建立构造演化序列.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划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不同大地构造相类及构造相,并对其含矿特征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刘和甫 《地球科学》2001,26(6):581-596
盆山耦合分析应该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 根据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提出的: 伸展构造体系、挤压构造体系、走滑构造体系和克拉通构造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依照板块运动学序列所划分的主要旋回: 裂解阶段、俯冲阶段、碰撞阶段和后造山阶段进行定位与定时分析.伸展构造体系在离散期为陆内裂陷盆地及伸展造山带; 在聚合期为弧后裂陷盆地及张性岩浆弧造山带; 在后造山期为后继裂陷盆地及晚期伸展造山带.挤压构造体系在俯冲期为弧后前陆盆地及俯冲造山带; 在碰撞期为周缘前陆盆地及碰撞造山带; 在再活动期为再生前陆盆地及再生造山带.走滑构造体系在伸展期为走滑拉分盆地及剪张山岭; 在挤压期为走滑挠曲盆地及剪压造山带.克拉通构造体系在裂解期为克拉通内部盆地; 在拼合期为克拉通边缘盆地.   相似文献   

9.
阿拉善弧形构造体系,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西半部的阿宁盾地,由数条隆坳相间和互相平行的弧形构造带组成,呈向南突的似马蹄形。东翼以祁吕贺兰山字型的脊柱贺兰褶断带为砥柱,西翼反射弧的砥拄是以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褶带西翼反射弧形式表现出来的。区域构造应力为南北向,以由北向南的挤压推动为主,这与西伯利亚地块往南楔入和推挤密切相关。该弧形构造体系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几乎同步形成、发展和定型。它始于晚古生代或更早,成熟于第三纪,迄今还在活动,控制着地震、盐湖分布。另外,该弧形构造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阿拉善地台活化的产物,经历过多旋回的复杂发展过程,多旋回的构造作用导致了多旋回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东招远谢家沟金矿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谢家沟金矿存在的一系列平行于招平断裂的构造,其中主要构造有北北东、北北西以及东西向构造,同时还存在大量派生构造。通过对上述构造的分析,推断出矿区构造演化模式。确定了该矿区经历了5个不同构造阶段,同时指出矿体形态主要受北北东和北北西向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1.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总被引:185,自引:31,他引:185  
郑荣才  彭军  吴朝容 《沉积学报》2001,19(2):249-25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文中以数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为例,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识别出 6种受不同因素控制,具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类型;以界面的成因特征及其差异性为依据,提出基准面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 6个级次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准和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并认为前 3个低频长周期旋回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后 3个高频短周期旋回主要受天文因素控制;文中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贾园组-赵圩组发育陆棚-缓坡-台地边缘的碳酸盐沉积,记录有广泛的风暴事件,并在其中发现 大量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依据野外剖面系统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将臼齿碳酸盐岩划分为原地型:条带状M1(平直 条带状M1-a、分叉条带状M1-b)、蠕虫状M2(短小蠕虫状M2-a及长条蠕虫状M2-b)、丝状M3、悬针状M4;异地型:碎屑 状M5等五种形态类型,主要发育于缓斜坡下部到潮坪环境。以水体深度及水动力条件下的七种代表性风暴序列为背景,将 臼齿碳酸盐岩的形态及分布与瞬时高能事件沉积做关联分析。研究发现,臼齿构造与风暴事件有密切联系,表征晴好天气 下的块状层中以M3为主,风暴期动荡水体序列层段以M1,M2为主,而在表征风暴高潮期序列层段以异地型的M4, M5为 主。风暴的强弱及水深变化控制了风暴序列的分布,进一步控制了臼齿构造的形态与规模。由此推断,臼齿构造形成是在 中-新元古代特殊的古大气古海洋背景下,在风暴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历具有裂缝形成与微亮晶充填的紧密联系的过程。 风暴前期和风暴高潮期,风暴浪对臼齿构造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造缝阶段,而风暴后期则主要为微亮晶的填充阶段。最终形 成广泛分布的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这一地质历史内特殊的事件型碳酸盐岩类型。  相似文献   

13.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一系列A型褶曲;在构造挤出阶段,剪切带产状由缓变陡,构造体制逐渐由非共轴剪切转变为近共轴挤压,形成挤出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在倾竖褶皱阶段,剪切带叠加了顺层非共轴右行剪切,形成八卦庙倾竖褶皱,并在挤出构造体中形成一组NE向剪裂控制的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挤出构造主要包括:剪切带边部呈叠瓦状分布的内倾弧形逆冲断层系;剪切带内条带状构造大理岩与构造千枚岩间的滑动构造;构造千枚岩带中发育一系列呈倒水滴状、平面上呈不对称"鱼状"的挤出构造体;挤出构造体中含炭泥砾-角砾岩脉。蚀变岩型金矿体发育于挤出构造体中,其空间排布规律及挤出构造结构完全受控于构造挤出时的动力学机制。单个蚀变岩型金矿体向西侧伏,侧伏角约65°;而南、中、北矿带则整体向东侧伏,侧伏角约25°。  相似文献   

14.
黔东地区典型构造样式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黔东地区发育中、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和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变质岩, 存在多期次构造运动, 主要可划分为武陵构造旋回期、加里东构造旋回期、燕山构造旋回期和喜马拉雅旋回期。形成的典型构造样式分别有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构造及伸展剥离断层系、平行走滑断层系、地垒—地堑构造等。在不同的构造旋回期, 其构造样式的差异反映出了所处构造位置的不同, 进而在平面上反映出江南造山带是由不同时期的造山亚带组成且具有向东迁移的演化历史的复合造山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先后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的改造。由于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变质地层结构,而后期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的叠加,又使得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各变质地层单位之间及与其他变质岩系之间显现出“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从而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变质地层结构。可以确定,区内孔兹岩系至少经历了2个造山旋回,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及对应的变质地层结构是早期造山旋回后期阶段的产物,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及相应的变质地层结构则属于后期造山旋回。  相似文献   

16.
覃小锋 《广西地质》1998,11(1):7-12
天堂山地区花岗质岩石中条带状构造异常发育,据成因可分为分异条带状构造和构造置换--复合条带状构造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与岩石变形变质作用有密切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递进变形变质阶段;重熔活化阶段;构造置换改造阶段。分异条带状构造是岩石在递进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具不同熔点的矿物发生分离和分异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纪舜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2016,90(9):2100-2108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8.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186.0±4.0) 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引言近年来获得新资料,可以对南西伯利亚褶皱区进行评价。该区的重要性在增长,尤其是在西们利亚地台的前寒武纪褶皱构造区里,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因类型的铅、锌和黄铁矿-多金属矿床之后更为明显。1968年,V.S.Kormilitsyn确定了叶尼赛-贝加尔多金属成矿带。该矿带为南西伯利亚多旋回褶皱区体系内一个较大成矿省的一部分。南西伯利亚多金属省,延伸到西伯利亚地台南部褶皱区上,是经过几个成矿期后才形成的。由于有不同成矿期矿床的存在,以及有不同时代的褶皱构造区和上迭构造的存在,使该省有明显的条带状构造。成矿带(从老至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平行式断弯褶皱作用在各造山带的前陆部分,特别是在褶皱逆冲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地区的大多数未变质及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在变形过程中,其厚度未发生重大改变,有利于定量构造研究方法的应用。查明这些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不仅对找寻有用资源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而且对造山带内部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内容以John suppe的研究为主,重点介绍了平行式断弯褶皱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以及一系列有关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检验构造横剖面内部的一致性,建立平衡剖面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而且,某些思路并非仅限于平行变形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