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先香  慕山 《吉林地质》1998,17(2):70-75
作者在黑龙江省某地区采集大量地下水样品,针对与氟(F^-)可形成络合物的中心离子进行化验,采用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物理化学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氟病与饮用水中氟的存在形式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引起氟病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调查搜集乾安县氟中毒病情基础上,结合对饮用水氟的质量浓度实际检测数值,对全县氟中毒与饮水氟的质量浓度之间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确定了两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通榆县氟中毒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氟中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可分为径流通畅的水化学迁移带和径流缓慢的水化学元素富集带。该两条控制着地下水水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地下水的矿化过程与程度和氟中毒的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氟中毒地区氟来源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省西部广泛分布上二叠统煤系地层,燃煤型氟中毒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引起氟中毒的氟是多来源的,影响氟中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氟含量的岩石粘土岩、煤、页岩等是氟的初始来源体;高氟含量土壤是氟第二个层次的来源;高氟含量土壤中种植的农作物是第三个层次的来源;燃煤烟尘直接排放室内空气中和用燃煤烘烤食物等,使空气、食物和水中氟含量增高,是一重要的人为氟来源。人通过呼吸高氟含量的空气和食(饮)用高氟含量的食物(水)将氟沉淀在体内,造成氟中毒。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域位于肯尼亚裂谷,包括纳库鲁区的恩乔罗,覆盖面积774km^2。发现岩石、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中有浓度不等的氟化物出现。因为它有很高的活性,氟化物通常以离子形式存在,并通过空气的吸收、吸入物进入水体。水中合的氟化物比食物中合的氟化物更快地被吸收。氟化物被人体吸收后,如果没有排泄出去,能引起牙齿和指甲的细沟、牙的氟中毒或长期处于高氟浓度的环境中,能引起骨胳的氟中毒。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调查搜集双辽市氟中毒病情基础上,结合对饮用水氟质量浓度的实际检测数值,对其北部氟中毒与饮水氟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确定了两者之间关系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氟中毒病区水文质地特征及防氟改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饮水中氟的来源,将全省氟中毒划分为深循环热水型、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和淋溶富集型4种类型。1、深循环热水型:水中氟来源于花岗岩浆的释放,可采用白垩系裂隙孔隙水和玄武岩孔洞裂隙水改水防氟。2、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氟来源于古近系、新近系火山活动期间岩浆中氟的释放,可用白垩系泉水村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3、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地下水氟来源于大兴安岭,东部高平原和松辽分水岭岩石中氟的风化、淋溶,并在运移至松嫩平原的地下水区域径流—汇水区和汇水区富集形成高氟水,可用新近系泰康、大安组裂隙孔隙水;白垩系明水、四方台和嫩江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4、淋溶富集型:地下水中氟来源于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粘土中的氟的溶出,可用白垩系青山口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  相似文献   

9.
10.
Zheng  BS 束龙仓 《世界地质》1991,10(1):163-165
地方性氟中毒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熟知,它也危及着许多中国居民的健康,到目前为止,关于氟中毒的实例报道大都起因于饮用高氟浓度的地下水。然而,根据作者的调查,中国西南部居民中发现的氟中毒情况是由于在室内烧煤而造成,食物和空气污染而至。作者对这一类型的氟中毒区,从致病途径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环境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方法,对贵州织金县地方病氟中毒重灾区的化落村、荷花村和马家庄村居民用的粉煤、拌煤黏土、煤泥混合燃料、玉米、辣椒等系列样品进行了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这些样品中的氟含量均值分别为237.1/μg/g、2261.9/μg/g、827.9/μg/g、1418.8/μg/g和110.1/μg/g。玉米和辣椒中氟的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食品中氟允许量的约1000倍和100倍。氟中毒的氟源主要来自拌煤黏土,氟在拌煤黏土中除了以磷灰石、角闪石形式存在外,与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的吸附密切相关。煤泥混合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约有80%的氟被释放。除了采用固(降)氟技术以外,病区居民改变生活习惯,在食用辣椒前用清水淘洗,把玉米粒加工成玉米面前进行脱皮处理,可以除去食物表面相当一部分氟,对预防地方病氟中毒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松嫩平原氟中毒区地下水氟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中新生代以来,在松嫩平原巨大的断陷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物,形成了由潜水和承压水组成的大型蓄水构造。该区潜水和第四系承压水氟含量较高,在194个样品中,氟的均值为3.45mg/L,范围值为0.25~14mg/L。饮用高氟地下水导致氟中毒大规范流行。研究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山前补给区-蒸发排泄区的过渡带和盆地中部地下水强烈蒸发带,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Mg和HCO3-Cl·Na型,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为689.84~2005.6mg/L。高氟水的形成与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岩石与土壤、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同时受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开展氟病区地下水环境特征和高氟水成因研究对于有效实施安全供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家仁  王尚彦 《贵州地质》2005,22(3):192-195
地方性氟中毒病简称“地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是因人体过量摄入氟元素所致.燃煤污染型地氟病,是燃烧煤炭时氟元素挥发污染空气和被烘烤的粮食、辣椒等食品,人体通过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和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氟中毒病.笔者通过对典型重病区织金县荷花村调查,获得如下认识:高氟煤炭和高氟粘土(岩)同为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的氟源,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地层应为其重要产出层位;查明高氟煤炭和高氟粘土(岩)的成因、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为政府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17.
安达市是饮水型氟中毒高发区,分布面积大;控制安达市氟中毒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环境等条件,通过对比分析氟含量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防病改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黔西煤中氟与"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了贵州西部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病区饮用水、煤中氟的丰度、拌煤粘土的认识,经历了从高氟煤到低氟煤,从使用煤拌粘土是个例到普遍现象的认识历程。指出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低,低氟煤不是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源,真正的氟源是拌煤粘土;在贵州单纯由煤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不存在的,至少迄今尚未得到证实。针对贵州地方性氟中毒的新认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发出了廉价适宜的固(降)氟技术,该技术本着就地取材、易于操作的原则,选择了粘土岩作为煤燃烧的添加剂和制作蜂窝煤用的粘合剂、以灰岩为固氟剂,确定了煤、粘土和灰岩的最佳配比和粒度,固氟率可达65%以上。固(降)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是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各类型氟中毒病区与各类地质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中、重病区类型区分布于地下水迳流的区域汇水区 冲积湖积低平原 水化学作用的元素富集区。单一中病类型区分布在迳流区——汇水区的过渡带 风砂覆盖的冲积湖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的结合部 水化学作用方向的砂丘水对致病水层的补给淡水。单一轻病类型区分布在地下水的迳流区 风砂覆盖的冲积湖积平原 水化学作用方向的元素迁移区。镶嵌于中、重病类型区内的轻病区分布在冲积平原(霍林河河漫滩) 水化学作用方向为河水的对致病水层补给淡化。饮水氟含量与氟骨症患病率呈定域正相关关系,当饮水氟含量超过6 mg/l时,患病率保持基本不变。影响氟中毒滋生的诸地质环境因素中地下水动力条件起着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套地区盐碱化和砷氟中毒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河套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表明,河套地区总体上为无公害、绿色土地。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以为全国生产出优质的绿色产品;但河套地区也具有比较严重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首先是土壤的盐渍化制约了河套地区农业的发展,其次是全区以砷氟中毒为主的地方病比较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该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此外,包钢尾矿坝作为一个局部性的生态问题,对包头市民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其周围的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