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10月15日,超强飓风“迈克尔”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北部登陆后,重创沿岸地区。美国气象部门称,这是佛罗里达州超过80年来遭遇的最强飓风,同时是有记录以来美国大陆遭遇的第三大飓风。2018年9月,影响中国的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堪称年度风王,为华南沿海带来了强风暴雨的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2.
2018年9月17日前后浙江东北部出现了大暴雨,与此同时,1822号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并向西移动,为了研究浙江东北部大暴雨是否与“山竹”有关,利用云图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先分析了2018年9月17日前后浙江东北部暴雨的天气形势,后通过WRF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做了将台风“山竹”去掉、增大一倍、缩小一半三个敏感性试验。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出现在台风“山竹”倒槽东北顶端,是对流云系发展引发的。“山竹”的存在使得偏南气流输送到浙江东北部地区,且偏南风输送大小与“山竹”是否存在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同时“山竹”使得浙江东北部区域存在着大范围深厚的高湿区,“山竹”越大,高湿区越深厚。“山竹”使得该区域低层有明显辐合,高层明显辐散,且尺度越大,辐合层高度越高。“山竹”还造成垂直运动旺盛,且尺度越大,上升运动越强。“山竹”使得浙江东北部大气层垂直螺旋度明显增大,且“山竹”越大,中低层垂直螺旋度越大,垂直螺旋度的大小对接下来6小时该区域降水量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由此,浙江暴雨预报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南海台风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1961—2018年广东省珠海市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珠海三灶站1964—2018年逐日潮位数据,分别对珠海市台风及风暴潮进行特征分析和频率计算。通过构建台风数据集,计算得到影响珠海的可能最强台风的中心气压、移动速度、最大风速半径以及可能移动路径,并模拟该台风引起的珠海三灶站的最高潮位和极值增水,最后通过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计算方案下强台风级别在台山登陆引起的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气象知识》2019,(1):12-15
9月15日凌晨,22号台风“山竹”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部的卡加延省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65米/秒,超强台风),给菲律宾带来了暴雨和最高时速达85米/秒的强风,并引发了高6米的巨浪。台风“山竹”引发的暴雨和强风摧毁了吕宋岛大片的农田和许多房屋,造成菲律宾约81人死亡,59人失踪。  相似文献   

5.
《气象知识》2019,(1):8-11
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16日下午在广东省台山市以强台风等级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也是今年以来生命史最长的台风。受其影响,9月16-18日,粤港澳大湾区普遍出现11-14级的大风、阵风达14-17级;广东茂名、阳江、深圳、惠州及广西河池等地降水量达300-497毫米,台湾东部达300-650毫米,屏东局地超过1500毫米。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前后环境场、动力热力场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台风造成广西强降水分布异常的成因。(1) 200 hPa南亚高压稳定维持、西南季风与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气流卷入提供水汽和能量是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缓慢的重要因素。(2)台风登陆移入广西过程中,其中高层θse漏斗状结构、正涡度柱状结构维持,东侧和北侧低层有深厚入流辐合上升,高层有明显出流。(3)水平风场的不对称分布导致台风东侧到北侧存在明显的风向切变和风速辐合,出现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和强水汽辐合区,对应有螺旋对流回波带发展、维持,这可能是“山竹”强降水出现在台风偏北侧的重要原因。(4)云贵高原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热力不稳定,加上地形抬升增幅作用,导致桂北和桂西持续强降水。(5) “山竹”降水分布与低层湿位涡负值区有较好对应,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湿正压项(MPV1)负值中心附近和MPV1负值区与湿斜压项(MPV2)正值区相叠加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FY-2E 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登陆珠江三角洲沿海的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的大风过程进行对比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本身的强度、结构及其变化对台风的影响范围、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大风的出现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气压梯度加大有助于增加大风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喇叭口”地形的狭管效应对风速有加强作用。卫星云图对预测台风大风的影响时间和影响范围有一定参考作用;当台风中心进入雷达的监测范围时,雷达产品可以有效估测风速大小、影响时间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活动特征、龙卷产生的环境场特征等,给出了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的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预警指标,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预报预警方法与流程,并应用于2018年两次台风龙卷预警试验。结果表明,依托该方法分别提前58 min、37 min成功预警了6月8日佛山市南海区的“艾云尼”台风龙卷、9月17日佛山市三水区的“山竹”台风龙卷,证实该方法流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生成台风个数偏多,南海台风活跃。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强度整体明显偏弱,但是登陆台风个数明显偏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段偏北、北上台风偏多,造成台风降水范围广、暴雨强度大、超警河流多。其中,“安比”、“摩羯”、“温比亚”一个月内相继在华东地区登陆并深入内陆北上,且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热带风暴级强度,给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雨。“艾云尼”移动缓慢,与西南季风环流相结合,给广东等地区造成长时间的持续强降水。“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其7级风圈明显偏大,给广东、香港等地区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风和强降水。2018年所有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较2017年均有所降低,路径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强度预报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8年22号台风“山竹”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台风的精细动力结构和雨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山竹”的眼墙处具有低层辐合流入、高层辐散流出的动力配置;台风眼墙附近存在切向风速的高值区和明显的垂直上升区,并且随着高度逐渐向外侧倾斜,同时该处的雷达回波也较强,对流系统较为深厚。然后利用尺度分离方法得到涡旋罗斯贝(Rossby)波的扰动场,进一步分析了台风“山竹”内部的涡旋Rossby波特征。研究发现:1)1波和2波会同时沿着切向和径向方向传播,2波的振幅明显小于1波;1波和2波的正涡度扰动大值区基本覆盖强的雷达回波区域,同时伴有较强的对流活动。2)垂直方向上,降水区的涡度扰动呈现出上层为正、下层为负的动力配置时,同时散度扰动的垂直方向也有类似配置时,则会加强对流系统的发展,有利于降水的增强。由此可见,1波和2波扰动的上层辐散下层辐合的动力配置会促使对流系统的加强,同时也会对台风降水的强度和分布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北也有台风?是的!2020年8月27日至9月上旬,我国东北地区就先后受到当年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的侵袭。半个月内接连有三个台风影响东北地区,为历史首次。  相似文献   

12.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TRP)往往成为高影响天气,是业务预报难点。本文用地面、探空观测资料、雷达遥感资料以及NCEP一日四次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广东期间在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引起的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是一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范围内的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低层受台风倒槽影响。(2)这次过程第一阶段暴雨主要是在强的对流不稳定条件下,由对流层低层“山竹”倒槽中的辐合线触发对流产生,同时对流层高层“山竹”的极向流出汇入加大了中纬度西风风速,在长三角地区上空产生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第二阶段,对流不稳定条件有所减弱,但前一阶段强回波产生的低层偏北外出气流与东南风形成辐合线,辐合线上还有中γ尺度的涡旋产生,又促进了对流发展。850 hPa台风倒槽北端形成一个低涡,500 hPa副高边缘发展出一个短波槽,暴雨的动力条件更为有利。(3)长三角的3个强降水中心分别在长江口、杭州湾北岸的嘉兴沿海及宁波沿海,都是在水陆边界附近。(4)远距离暴雨区的涡度收支诊断发现:暴雨的初始扰动主要由近地层水平辐合辐散项提供,850 hPa的水平辐合辐散项和扭曲项共同作用形成和加强低涡,并通过垂直运动上传使中层700~500 hPa附近涡度增长,进而发展出500 hPa短波槽。850 hPa涡度来自于台风倒槽和副高边缘的偏南急流。(5)在这次远距离暴雨过程中,台风“山竹”与海上西太平洋副高之间形成偏南低空急流,向长三角输送水汽,这与典型TRP事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典型TRP中暴雨的初始扰动一般由西风槽提供,而这次过程主要由低空台风倒槽和偏南急流提供,涡度上传形成高空短波槽,是不同于典型TRP事件的一个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同时具有高频次、大视场和穿透云雨的全天候观测能力,因此中国在规划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时已经明确提出对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的需求。基于中国候选的50、118、183、380和425 GHz五频段静止轨道微波辐射计载荷方案,开展了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理解其观测时间分辨率、频段选取和观测误差对台风预报的影响。试验基于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同化静止轨道微波模拟观测资料,以2018年台风“玛利亚”和“山竹”为例分析了静止轨道微波资料同化对台风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静止轨道微波资料同化应用,提高观测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增加通道数量和降低噪声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台风数值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14.
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即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年平均(27)偏少4个。其中,第2号台风“鹦鹉”、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6号台风“米克拉”、第7号台风“海高斯”和第16号台风“浪卡”5个台风分别在我国广东阳江、浙江乐清、福建漳浦、广东珠海和海南琼海等地沿海地区登陆,这一数字与每年平均登陆我国的台风数7个相比偏少2个。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18年台风"山竹"造成崇左市前后期(台风停编为界)降水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停编后其后部较强的偏南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共同作用引起的降水比台风本体降水大,台风"山竹"前期产生的降水主要以层状云降水为主,后期冷暖空气交绥造成大范围对流性降水;低层正涡度维持对台风停编后冷空气侵入造成的对流性强降水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2018年又是广东省气象灾害极端性显著的一年,开汛晚、台风多、降水猛,超强台风“山竹”强势登陆粤港澳大湾区。一年来,全省气象部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统筹做好了各项工作任务。马兴瑞省长肯定“省气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监测预警预报,做好抢险服务保障,成效明显”。2018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经济损失较过去5年同期平均值分别下降60%、19%。气象服务满意度进入40项政府公共服务前3名,连续9年位居前列。“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依法实施重点单位制度,由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向气象安全管理拓展”获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广西自动气象站资料及钦州市各部门台风灾情资料,对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给钦州市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台风影响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总结,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1°* 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第15号台风“巨爵”、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两个偏西路径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台风登陆后均在副高加强西伸中偏西行,均于生命最旺盛时期在广东阳江登录,均具有强度变化快、路径稳定、风雨影响大的特点;但台风“巨爵”暴雨主要由“巨爵”残涡和“方头”副高共同作用产生,其中地面弱冷空气的渗透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边界层在粤西强的水汽辐合是暴雨产生的最主要原因,雷达回波上反映出列车效应是影响“巨爵”强降水过程的最直接原因,强降水局地性强,明显发生在其移动路径后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有点特殊的台风暴雨;台风“韦森特”降水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强降水主要受台风云系本身的影响,中心随台风中心的西移而西移,是比较典型的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气象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城市特点、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需求,着力打造大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深圳模式,形成了基于“互联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模式,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贡献气象智慧。2018年,深圳连续第四年实现气象灾害防御“零死亡”,成功应对了1983年以来的最强台风山竹和55天的暴雨日,深圳气象人展现的“专业、务实、高效、拼搏”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州南站高铁客运枢纽的客流资料和广州市全市的气象监测网观测资料,分析了台风“山竹”影响广州的风雨特征以及其对广州南站客流运输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山竹”8级以上大风对广州影响持续时间达26 h,覆盖率为74%;10级以上大风影响持续时间达21 h,覆盖率为30%,给广州市造成暴雨到大暴雨降水影响,暴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