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硫代比林甲烷是近年来合成的新试剂,它是二安替比林甲烷的衍生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已有专门论述,它已用于多种元素的光度测定,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铋、金、碲,但国内尚未见用于测定碲的报导。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试验了双硫代比林  相似文献   

2.
江西盘古山钨矿是一个钨、铋、碲均可综合利用的大型矿床,有关其碲化物的特征及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尚属空白.文章在整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床中碲化物开展了详细的矿相学鉴定、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盘古山钨矿床的碲化物主要有硫碲铋矿A、硫碲铋矿B、应硫碲铋矿、巴硫碲铋矿、硫楚碲铋矿及辉碲铋矿.矿床碲化物由浅至深有依次出现硫碲铋矿A、巴硫碲铋矿、硫碲铋矿B、应硫碲铋矿、硫楚碲铋矿、辉碲铋矿的趋势,矿物逐渐富Te元素而贫Bi、S元素.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碲化物最小捕获温度为152~395℃,碲逸度为-11.0<1ogf(Te2)<-7.1,硫逸度为-12.54<logf(S2)<-9.39.研究认为,温度和f(S2)的降低,及f(Te2)/f(S2)的相对增大是碲化物沉淀的关键因素.碲化物的空间分带可能是随着成矿流体物化条件的变化导致Bi2S3-PbS矿物系列中Bi被Pb置换、S被Te置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碲硫铋矿(Csiklovaite)是一种很少见的矿物。国外报导的产地只有两处:罗马尼亚的锡克洛夫(Csiklov)(首先发现)和匈牙利;但其含量都很低,粒度细小,矿物学研究不够。福建马坑的碲硫铋矿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矿石含碲达百万分之几,在选矿产品中碲可富集到千分之几。碲主要呈碲硫铋矿和辉碲铋矿(Tetradymite)存在。  相似文献   

4.
碲是战略性关键矿产。碲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使碲元素及其同位素有望为多种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综述了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碲矿物学、各储库碲含量、陆地和海洋碲资源以及碲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地壳中碲丰度很低,但碲矿物数量多,主要为自然碲、碲化物、碲硫(硒)化物、碲氧化物和含氧盐。碲在大洋结核和结壳、陆地富碲矿床及富有机质沉积物中含量较高。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造山型金矿、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等热液成因矿床和岩浆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是重要的陆地富碲矿床类型。大洋结核和结壳中的碲达到了碲矿床的富集程度,且蕴含的碲资源量远超过陆地碲资源量。与球粒陨石相比,地球物质也存在显著的碲同位素分馏,碲同位素地球化学在陆地和海洋碲资源研究中已得到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5.
碲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出多个类型矿床中,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碲资源重要的来源之一。城门山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已报道的最大的共伴生碲矿床,然而碲在该矿床的赋存状态、碲的沉淀机制等尚不清楚。本文在详细划分成矿阶段基础上,对该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的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测试、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以及面扫描研究工作。测试结果表明碲元素主要以碲银矿、碲铋银矿等碲化物和辉碲铋矿、硫楚碲铋矿、碲黝铜矿等碲的硫化物形式存在,少量呈类质同象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中。黄铜矿中Te含量在矽卡岩型矿石中变化范围(0.15×10~(-6)~20.50×10~(-6))大于碳酸盐岩交代型矿石(0~3.44×10~(-6))。黄铁矿中Te含量在碳酸盐岩交代型矿石中最高,可达173×10~(-6);黄铁矿mapping显示在同一颗矿物中Te含量分布也不均匀。通过300℃logf_(Te_2)-logf_(S_2)相图分析,硫逸度介于-6.8~-11.4,碲逸度介于-7.8~-14.8;自花岗闪长斑岩向碳酸盐岩地层围岩,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硫逸度和温度逐渐降低,碲逸度升高,这是城门山矿床碲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城门山矿床中无论是单颗粒黄铁矿硫同位素还是原位硫同位素均显示岩浆来源特征,结合岩相学碲矿物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具有成因联系,表明碲的成矿物质来源也应为岩浆来源,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氢化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及地球化学样品中微量硒、碲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硒碲氢化原子吸收法测定,已见报道。文献曾连续对硒碲等元素的氢化原子吸收法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文献对原子吸收法测定硒进行了评述,提到了氢化原子吸收法测定硒的条件。文献对氢化物—无色散原子荧光法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了用该法测定地质样品中>0.0001%的硒碲。本钢钢研所把氢化原子吸收法用于测定钢铁中>0.0001%的硒碲等七个元素。但对于矿石、地球化学样品中微量硒碲的氢化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尚未见到详细报导。作者对氢化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硒碲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巯基棉富集硒碲与干扰元素分离,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拟定了分  相似文献   

7.
应硫碲铋矿(Ingodite)作为新矿物首先由苏联发现并作了报导。去年,我院在江西盘古山钨矿床有关专题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新矿物。仅比苏联晚大约八个月的时间。国内首次发现的应硫碲铋矿产于盘古山钨矿床的Bi_2S_3-PbS系列矿物之中。尽管本矿床的含矿石英脉中发育有一系列的硫盐矿物和碲铋矿族矿物,而且其种类之多、颗粒之大都是其它矿区所少见的。但是,应硫碲铋矿在本矿区的分布并不普遍,仅见于少数的光片中。此矿物与本矿床中较为常见的硫碲铋矿B紧密连生。硫碲铋矿B与本矿中另一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1979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铂族新矿物共9个,即安多矿、硫砷钌矿、凯碲钯矿、单斜碲钯矿、等轴碲铋铂矿、硫锑铱矿、砷锡钯矿、斜方碲银钯矿及硫铑矿。其中有3个是我国发现的。前4个矿物的资料已汇集于《铂族元素矿物鉴定手册》中,故本文仅包括后5个新矿物和书中未编入的未定名铂族矿物以及一些铂族矿物新资料(个别1978年资料)。由于出版周期等原因,本文仅搜集到1982年上半年有资关料。  相似文献   

9.
何泗威 《湖南地质》1993,12(1):43-45
七宝山多金属矿床含有丰富的分散元素——碲。它呈辉碲铋矿、硫碲铋矿B和碲银矿产出。磁铁矿矿石中含碲0.0286%,方铅矿闪锌矿矿石中含碲0.0136%。硫碲铋矿B呈它形晶,粒度为0.018~0.076mm。反射率(550 nm)Rg'56.10%,Rp'52.20%。颜色指数:Rg'[S(E)]—R(vis)53.6%,λd 582.1nm,P(e)0.049,P(c)0.069;Rp'—R(vis)49.3%,λd 580.6nm,P(e)0.096,P(c)0.066。化学成分(%):Bi 74.318~77.279,Tc 19.255~22.685,S 2.521~2.850。  相似文献   

10.
河南嵩县松里沟金矿床中碲化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里沟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地区,已探明金资源储量26 t。矿体产于中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太华群片麻岩NWW向的断裂带中。其热液成矿过程包括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金-碲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显微镜下发现金-碲化物阶段存在大量与金共生的碲化物。利用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查明碲化物的种类、共生关系和形成条件,确认的碲化物有碲铅铋矿、碲铅矿、碲铋矿、碲金矿、碲金银矿、硫碲铋铅金矿、辉碲铋矿,此外还有大量的自然金和少量的辉铋矿。该矿床为一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碲金矿床。Au主要以自然金和金银碲化物的形式存在。Au、Ag以硫氢络合物的形式发生迁移,Te2(g)和H2Te(g)冷凝进入含贵金属的氯化物溶液是碲化物沉淀主要机制。相图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表明,金-碲化物阶段受温度、碲逸度、硫逸度、氧逸度和酸碱度控制,其中,黄铁矿-石英阶段和石英-黄铁矿阶段形成于logf_(Te2)-14.4和logf_(S2)=-11.1~-6.5的环境。金-碲化物阶段形成于温度为110~313℃、logf_(Te2)=-15.2~-9.4和logf_(S2)=-16.5~-14.6、f_(O_2)升高和pH值降低的环境。碲化物的发现为探讨该矿床成因和熊耳山地区寻找同类型的矿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闪锌矿的主要成分是锌(67%)和硫(32%),同时伴生有有色,分散元素要求分析。本文采用阳离子树脂交换分步淋洗,对砷、硒、碲、锗、锌、铜、镉、钴、镍和铁等元素进行分离与测定。 在盐酸介质中砷、硒和锗很容易与各种阳离子分离,碲的分配系数文献没作介  相似文献   

12.
在鉛鋅矿床中經常存在着这样一类矿物,它的组成包括二部分:磺酐(As_2S_3,Sb_2S_3,或Bi_2S_3)和磺基(Cu,Pb,Ag等金属),它們在化学构造上又与盐类化合物相似,这类复杂化合物在矿物学上称作硫盐。大多数矿床中硫盐矿物的含量并不多,但由于它与金属、特別与貴重金属(如淡紅銀矿与銀)和分散元素(如輝碲鉍矿与碲)有着密切联系,而有些矿床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低温热液金矿床可分成硒型和碲型2种类型。硒型金矿床赋存在沉积岩和火山岩中,而碲型金矿床则产在火山岩中。硒型由Ag、Pb、Zn和Mn矿化伴生,而碲型则与Cu和Bi、以及极少数与Hg和Tl共生。并且硒型以出现大量的冰长石、绢云母和碳酸盐,缺少重晶石为特征。碲型则以碲型金矿床中普遍存在有铜矿,象硫砷铜矿(还有铋矿如辉铋矿)为特征;但是在硒型金矿床中,铜矿稀少且没有铋矿。在碲型金矿区,绢云母蚀变是普遍的,而在硒型金矿区是以绿磐岩和钾蚀变为主。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碲型和硒型的形成温度分别为200-300℃和150-270℃。硒型和碲型硫化物的硫δ^34S分别为-8‰-+5‰(平均0‰)和-3‰-+7‰(平均+2‰-3‰)同时表明碲型硫化物硫的火成源和硒型的火成源和沉积源。碲型硫化物硫的δ^34S范围为+18‰-+29‰,同时提出一个火山源的SO2气体的分布。碲型矿化流体硫和氧活度一直比硒型的高,而碲型矿化流体的pH值则一直比硒型的矿化流体低。这些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同由低温热液矿化相伴生的那些活动地热系统的比较指出:(1)硒型和碲型存在于相同地热系统中不同的2个部分;(2)碲型形成比硒型更紧靠热源;(3)碲型形成矿化地点比酸-亚硫酸盐型远离火山中心;(4)火山源的SO2气体的分布和主岩的类型是重要的因素。矿体流体化学性质(氧活度、硫活度、pH值、硫同位素成分)的不同导致了日本含碲和硒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碲是很有价值的分散元素,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碲主要应用在钢铁工业上,其次才是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工上.过去,认为碲的主要矿床是超基性岩铜镍矿床和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矿床,而对钨、铋石英脉中含碲则了解甚少.经过研究,认为钨、铋石英脉型矿床中碲的品位高、碲呈独立矿物存在,规模可达大中型,是独立的钨、碲、铋矿床.  相似文献   

15.
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目前提供了全球几乎所有的硒、碲及部分铊产量,其中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可共伴生碲、硒、铊等稀散金属。文章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矿床类型、岩浆作用、赋存状态、稀散金属与铜金关系等方面,总结了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中有关碲、硒、铊富集机制的研究进展。碲、硒具有亲铁和亲硫的特征,而铊具有亲硫和亲石的双重特征,三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挥发性。岩浆热液型矿床伴生有碲、硒、铊矿化。基性岩浆的注入和岩浆硫化物熔离可能是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碲、硒、铊富集的主要岩浆作用。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中铜和金含量通常呈正相关性,发育有丰富的含碲/硒/铊矿物,但碲、硒、铊与铜、金的关系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育多个氧化性矽卡岩金矿、矽卡岩铜金矿,伴生大规模的碲、硒、铊矿化,且已被综合回收利用,该带是探讨氧化性富金矽卡岩矿床中碲、硒、铊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报告中,我们曾详细地报导了有关氢化物——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实验技术及有关装置。目前,我们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化探样品中测定微量砷、锑及铋。两年来,在我们的实验室中已分析了近三万个样品。方法简便、快速。 关于硒及碲的测定Kirkbright曾作过报导,但是,检出限较差。Nakahara等也曾详细研究了硒及碲的测定,所报导的检出限分别为0.3及30ng,由于采用了碘化碲无极灯,碲的测定受到铋的光谱干扰。在本  相似文献   

17.
四川石棉县大水沟碲多金属矿床辉碲铋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石棉县大水沟碲多金属矿床是一个以碲为主的矿床。在该矿床中,辉碲铋矿作为一种最主要成矿矿物而大量堆积。化学分析和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表明其为标准的辉碲铋矿,晶胞参数a=4.1408-4.5225,c=29.5008-29.6170.铋含量为57.65%-58.68%,碲35.20%-36.4%和硫4.5%-5.36%.另外,辉碲铋矿含有较多的杂质元素铁、铅、硒、锑、金和银,其中硒、金和银含量分别达1600-2600g/t,1.4-10.7g/t和2300-3400g/t.辉碲铋矿的δ34S的变化范围示意出硫来源于地幔。其矿床成因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测定汞的方法有很多报导,据资料(1)报导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用硫代米蚩酮与汞生成红色络合物,能直接测定微克量的汞,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测定0.0001%以上汞的含量。用热逐法熔矿几乎可以把所有干扰元素分离,同时逸出的有少量砷、锑、硫,加入活性炭可抑制其挥发,即不干扰测定。所以本法不存在干扰元素的问题。此法可用于常量汞的测定,也可用于化探试样微克量汞的测定。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9.
测定汞的方法有很多报导,据资料[1]报导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用硫代米蚩酮与汞生成红色络合物,能直接测定微克量的汞,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测定0.0001%以上汞的含量。 用热逐法熔矿几乎可以把所有干扰元素分离,同时逸出的有少量砷、锑、硫,加入活性炭可抑制其挥发,即不干扰测定。所以本法不存在干扰元素的问题。此法可用于常量汞的测定,也可用于化探试样微克量汞的测定。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20.
地球表层甲烷的迁移转化与气候变化、全球碳硫循环、海底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现代海底冷泉是典型的富甲烷环境,冷泉系统中与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AOM-MSR)是甲烷最主要的消耗方式。该过程导致了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并最终以元素含量和同位素异常的形式记录在相应的自生矿物(黄铁矿、碳酸盐、重晶石)等载体中。因此,冷泉系统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研究为探究甲烷在地球表层环境演化中的角色奠定了基础。本文围绕冷泉系统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综述了其在确定甲烷渗漏通量和识别古冷泉活动(富甲烷环境)等研究中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应用"高维"稳定同位素(~(32)S/~(33)S/~(34)S/~(16)O/~(18)O)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目前已经建立了识别地质历史时期富甲烷环境的方法体系,但其在地史研究中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同时,未来应开展富甲烷环境中碳硫循环与环境效应具体关联及其沉积记录的深入研究,以期深化对甲烷在调节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重大科学研究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