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巴音布鲁克地区艾尔宾山西段格尔廷恩郭勒一带原划为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古老的具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岩重新厘定为古元古界那拉提岩群。对那拉提岩群变质岩岩石特征、原岩性质及形成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其主体为一套副变质岩系。其中,片麻岩、变粒岩的原岩为杂砂岩、亚杂砂岩、岩屑砂岩及硅铁质沉积岩。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的原岩为玄武质沉凝灰岩或基性火山杂砂岩,为副变质火山碎屑岩。构造环境判别表明,那拉提岩群变质岩以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为主,可能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乌兰浩特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乌兰浩特东白音乌苏一带新发现一套斜长角闪片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经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经受了后期多期构造改造。斜长角闪片岩经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锆石晶形、阴极发光、背散射图像及高Th/U值等特征显示为岩浆锆石。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在变质岩系中获得了1864.1±7.3Ma的同位素年龄,时代归属为古元古代,该年龄为岩浆形成年龄。此年龄限定了该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证明乌兰浩特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区域上松嫩地块南部新发现的古元古元代岩浆锆石年龄进行对比发现,松嫩地块西缘可延伸至乌兰浩特一带。  相似文献   

3.
孙凯  周肃  赵志丹  张琳琳  刘栋 《岩石学报》2011,27(12):3718-3726
出露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尼木县的变质岩主要由石榴黑云片麻岩和黑云斜长角闪角岩组成.研究表明岩石变质程度达到角闪角岩相-辉石角岩相;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生长环带,角闪石均为钙质角闪石,黑云母大多为铁质黑云母和铁叶云母,长石多为更长石和中长石,少量为正长石.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温度计、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度及压力计计算获得石榴黑云片麻岩和黑云斜长角闪角岩的变质温度分别为619 ~661℃,695 ~ 702℃,压力范围分别为1.86~1.94kbar和3.69~4.56kbar.野外和室内研究认为岩石原岩为冈底斯带南缘叶巴组火山岩及其上部沉积岩,岩石经历了高温低压的接触变质作用.结合已有冈底斯带陆缘岩浆活动特征,对变质岩的形成环境和过程进行了反演.  相似文献   

4.
通过详实的地质填图,在辽宁开原地区清河断裂以北新发现一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及角闪石岩的岩石组合,与红透山岩组基本可以对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主要为一套中、中基性的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该套岩石组合普遍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常见构造样式包括透入性片麻理、石香肠构造、变质分异条带、肠状褶皱等一系列的固态流变构造。对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 524±18)Ma,变质年龄为(2 477±21)Ma,从形成到发生变质相隔约为47Ma。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发现,表明了清河断裂以北也曾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清河断裂与寇河断裂之间的区域在构造环境上与清原地区一样,均属于新太古代绿岩带。  相似文献   

5.
孟令华 《地质与勘探》2021,57(3):518-528
北天山西部温泉岩群是一套经历多期次变形、变质作用的中深变质岩系。温泉岩群中斜长角闪片麻岩及方解大理岩的尼格里值al满足alk+c al alk,t 0,属正常系列岩石;泥质-长英质变质岩的尼格里值al alk+c,t 0,SiO_2含量61.79%~74.93%,Al_2O_3含量13.49%~17.94%,FeO含量1.00%~2.54%,属铝过饱和系列。微量元素Zr富集,Sr、P、Ti、Ba亏损,显示近源沉积的特点。轻重稀土比值4.31~6.86,(Ce/Yb)_N为3.47~5.46,(La/Yb)_N为3.67~6.52,比值大于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δEu为0.32~1.02,其中泥质-长英质变质岩铕亏损明显。根据详细的显微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温泉岩群原岩建造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建造,夹有少量的碳酸盐岩和中基性火山岩;其中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原岩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片岩的原岩为粘土岩,变粒岩及混合岩的原岩为杂砂岩或亚杂砂岩,方解大理岩的原岩为碳酸盐岩。古元古代温泉地区以沉积岩建造为主,并发育有一定强度的火山活动,在强烈挤压背景下,该套地层发生强烈变形变质,产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温泉岩群变质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别山碧溪岭地区1∶10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体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演化历史。该区的UHP变质岩系主要由浅色榴辉岩系、深色(基性)榴辉岩系及(石榴)斜长片麻岩系列组成,其原岩相当于一套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未受UHP变质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与UHP变质岩系呈构造拼置关系,其原岩可能为花岗闪长斑岩经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改造,再经深熔-交代作用形成。地质演化事件可概括为:在中-晚元古代一套火山-沉积表壳岩岩系经再循环作用被带到上地幔-下地壳,经历UHP变质作用;随后在7亿年左右,花岗闪长斑岩侵位,并在后期的大规模韧性剪切作用下与超高压变质岩构造拼置在一起;在印支期发生深熔交代作用,形成半原地型的花岗岩系,并上升到地壳浅部。  相似文献   

7.
相山地区变质岩划分为4个变质岩带,由南往北依次分布,构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十字石的出现表明变质作用已达到低角闪岩相。获得十字石云母片岩及斜长角闪片岩RbSr等时年龄分别为719.7、727.6Ma。首次厘定相山变质岩形成于新元古代,而非加里东期变质。其原岩的成岩时代应为前震旦纪  相似文献   

8.
锡林浩特杂岩中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善辉  陈岳龙  李大鹏 《现代地质》2012,26(5):1019-1027
锡林浩特杂岩是一套经历强变形变质作用的变质岩,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变粒岩夹透镜状或脉状斜长角闪岩组成。查明其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对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锡林浩特杂岩中斜长角闪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和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组成分析,给出了锆石SHRIMP U-Pb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16±4)Ma,该年龄代表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年龄,表明锡林浩特杂岩不是前寒武纪地质体。通过锆石Hf同位素分析,εHf(t)值主要为正值(+4.1~+17.0),揭示其物源可能来自亏损地幔或壳幔混合。根据亏损地幔和古老地壳的锆石Hf同位素进行两端元的混合计算,得到斜长角闪岩原岩岩浆的源区以幔源增生组分为主体(经过计算壳幔混合比例大约1∶2)。部分锆石的模式年龄在1.8~2.5 Ga之间,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在形成过程中有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加入,通过兴蒙造山带和锡林浩特杂岩中斜长角闪岩的Hf模式年龄对比可知,物源可能来自兴蒙造山带内部。基于Hf同位素的两端元混合计算表明该区在晚古生代存在地壳增生。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石特征分析,该套杂岩可能是一套经历强变形与变质作用的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9.
张海祥  张伯友 《中国地质》2003,30(3):254-260
对星子群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星子群变质岩中的片岩和变粒岩的原岩是沉积岩,其中云母片岩的原岩为粘土岩,石英片岩和变粒岩的原岩是杂砂岩或亚杂砂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和榴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变质沉积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与大洋拉斑玄武岩的过渡类型,它们形成于拉张盆地。  相似文献   

10.
孙卫东  郑永飞 《岩石学报》1997,13(2):162-167
对北秦岭松树沟阿尔卑斯型超镁铁岩体接触变质带的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岩进行了全岩和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测温结果得到,角闪岩为745℃~770℃,角闪片岩为500℃~605℃,均与已知的岩石学温度计结果相吻合,指示了这些变质岩内部的氧同位素平衡。靠近超镁铁岩体的角闪岩受热触变质作用影响,导致了矿物之间的氧同位素再平衡;远离超镁铁岩的角闪片岩基本未受热触变质作用影响,因此氧同位素温度代表了秦岭群区域变质岩的形成温度。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岩全岩δ18O值为8.5~10.3,指示变质前原岩成分可能具有中基性火成岩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达肯大坂岩群(Pt1D.)是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结晶基底,为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深变质岩系,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通过1 ∶ 5万专项地质调查,在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苏干湖南小赛什腾山一带原划归达肯大坂岩群中,新填绘出一套糜棱岩化变中酸性火山岩系与达肯大坂岩群岩石组合存在明显差异.通过LA-ICP-MS锆石U-Pb...  相似文献   

12.
王龙  宇峰  刘智贤  徐晓飞  贾雨阳 《地质通报》2016,35(9):1448-1455
对托赖岩群变质岩的岩石特征及地球化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托赖岩群中的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的原岩为沉积岩,其中片岩、片麻岩原岩为砂质岩、杂砂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屑岩;大理岩原岩为灰岩、白云岩。斜长角闪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岩性为玄武安山岩。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其形成于板内环境,作为托赖岩群中的特殊夹层,暗示托赖岩群沉积岩的原岩形成环境与变质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君奇  景明明 《地质科学》2013,48(4):970-983
通过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的TTG片麻岩和角闪岩类岩石,以及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角闪岩类以围岩或包体的形式存在于TTG片麻岩的周围和内部。角闪岩类围岩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 998.9 Ma,原生岩浆锆石的U-Pb年龄为3 013 Ma,均代表角闪岩类原岩的形成时间,且与包体状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年龄(3.0 Ga)相同。说明以围岩或包体存在的角闪岩类,其原岩的形成年龄均为3.0 Ga。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角闪岩类原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陆初始裂谷环境。角闪岩类岩石中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 043 Ma,指示黄陵地区存在第Ⅲ期(2.1~1.9 Ga)角闪岩相热变质事件,且该期热变质作用将松散的陆源碎屑岩等变质为孔兹岩系,从而构成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并与晚太古代稳定陆块焊结在一起,最终完成整个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佳木斯地块中部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U-Pb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佳木斯地块中部双鸭山地区出露的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背景,对其主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为富铝,原岩可能为砂岩、泥质岩、硅质岩和白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岩石系列属岛弧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构造环境可能为岛弧及活动性大陆边缘环境.对大盘道岩组石榴夕线钾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兴东岩群中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应大于1000 Ma,因此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形成时代应在中-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15.
集宁岩群孔兹岩系的变质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在测区内先后开展的八幅矿调项目,通过对集宁岩群孔兹岩系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和孔兹岩系变质原岩的恢复表明:集宁岩群孔兹岩系原岩主要为中酸性凝灰岩、泥(或页)岩、白云质泥灰岩、砂岩,是一套粒度极细的碎屑沉积岩。沉积物运距离长、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稳定,说明集宁地区在前寒午纪时一度处于较稳定的还原条件下的克拉通盆地环境。物源区岩性应为中酸性火山岩(花岗闪长岩质),且地层厚度较大,说明在元古代早期,集宁附近曾经出露过大量中酸性花岗岩。部分麻粒岩的原岩为玄武岩,表明在元古代时期华北地台西部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基性岩浆岩侵入事件,间接揭示出华北地台克拉通化痕迹。  相似文献   

16.
闽西北“大金山组”地层属早-中元古代。在加里东变质作用期间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各种变质岩。本文通过岩石化学研究恢复大金山组地层的原岩后,认为该地层中的副变质岩的原岩属于陆源浅海沉积碎屑岩;其中的角闪岩的原岩是生成于大陆岛弧或大陆板块边缘构造环境中的钙碱性玄武岩。  相似文献   

17.
兴华渡口岩群作为额尔古纳地块的基底,其变质年龄、原岩类型及大地构造背景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以大兴安岭北段绿林林场一带兴华渡口岩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U-Pb同位素测年限定了原岩的变质时代,结合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方法开展原岩恢复,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兴华渡口岩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类、浅粒岩类、变粒岩类和石英岩类组成;斜长角闪岩类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浅粒岩类原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石英岩和变粒岩原岩为泥质粉砂岩;斜长角闪岩类亏损非活动性微量元素Ta、Nd、P,大地构造环境属岛弧环境;浅粒岩类主要亏损Ta、Nd、P、Sr、Ti等元素,形成于大陆边缘造山带环境。绿林林场一带兴华渡口岩群的变质年龄下限为774.1±3.8 Ma。   相似文献   

18.
青海都兰县三色沟铅锌矿区变质岩原岩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研究区变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金水口群中-深变质岩原岩的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组合。火山岩主要为晶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属钙碱性岩系。沉积岩为泥灰岩。火山岩构造环境应属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9.
喀纳斯群为一套巨厚的中低压型浅变质碎屑岩系,主要由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等组成,其形成时代未有统一的认识,致使阿尔泰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争议较大。对喀纳斯群变质岩进行原岩恢复,认为该套变质岩为副变质岩,考虑到变质碎屑岩的成岩物质继承母岩特征和变质程度的影响,利用碎屑岩研究方法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探讨,显示出喀纳斯群变质碎屑岩原岩形成环境以大陆岛弧为主,兼有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CIA、ICV指数反应出原岩经历了相对温暖、湿润的风化作用,成熟度较低。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最年轻的锆石年龄集中在(500±3.0)Ma,代表喀纳斯群的上限年龄,认为该套地层形成于晚寒武世晚期之前,为一套形成于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复理石建造。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初期基底裂解事件,暗示着阿尔泰构造带存在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基底。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锡林浩特—达青牧场一带的锡林郭勒杂岩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花岗质片麻岩等组成,其中部分为前寒武纪地层和岩石,构成前寒武纪微陆块。本文对锡林浩特西部呼热木台敖包和白音陶勒盖一带锡林郭勒杂岩中副变质岩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原岩碎屑锆石年龄介于403~3077 Ma,其中~(206)Pb/~(238)U最年轻一组的年龄在403~420 Ma,代表了该变质岩原岩的沉积下限。结合其变质时代(337 Ma)及被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岛弧侵入岩侵入的事实,该套地层主要形成在早泥盆世中期—早石炭世早期,不是前寒武纪地层。其原岩主要为一套正常沉积碎屑岩,缺少火山岩,不具弧前沉积建造特征。它是沉积在前寒武纪锡林浩特微陆块之上的一套地层,为早古生代造山后伸展背景下晚古生代贺根山洋盆南缘初始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